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649章 掩膜臺雙核心技術難點?章延杰給我破越懂越敬畏

  第二天拂曉,陳延森緩緩睜開眼。

  葉秋萍睡在身旁,呼吸均勻悠長,半透明的真絲睡裙下,身材曲線隱約可見,實力雄厚。

  陳延森掀開被角,穿上拖鞋向外走去。

  地板上隨意丟著一套慢羊羊和青蛇的Cos服,旁邊還放著一節會動的尾巴。

  走進書房,他打開電腦,像往常一樣先查看各子公司的核心經營指標,待確認沒有問題后,才著手處理郵件。

  因此,不到十分鐘,他就忙完了手頭工作。

  “嗡”的一聲!

  桌子上的手機震動了一下。

  陳延森拿起來一看,是宋允澄發來的信息,他略一思索,回復了一個“好”字。

  上午八點五十,他準時趕到光學研發中心,領著算法組的成員簡單開了個短會,便投入到接下來的工作中。

  掩膜臺的超精密運動控制技術,需要納米級精度的運動控制算法和軟件來支撐。

  陳延森在吃透該項技術的核心后,設計了一種復合控制架構,采用“前饋反饋擾動補償”的三層結構。

  首先,基于運動軌跡的加速度前饋和摩擦前饋,補償系統滯后。

  說人話就是提前預判,主動發力!

  就像老司機看到前面有坡,提前踩油門加速,而不是等車速降下來才反應。

  加速度前饋的含義是,依托事先規劃好的路線,比如要加速到多少、什么時候減速,先給電機“發指令”,讓它在該用力的時候用力,避免動作滯后。

  而摩擦前饋則是,既然知道機器運行時零件間會產生摩擦,類似車胎與地面之間有阻力,那就預先計算出克服這份摩擦所需的額外作用力,進而保障機器動作的精準度。

  其次,使用PID加LQR的混合控制方式。

  換而言之,即實時修正,盯著目標調整。

  好比開車時盯著儀表盤,發現速度快了就松油門,慢了就踩一點,隨時修正偏差。

  PID是工業控制中最常用的一種控制算法,說白了就是一套“根據誤差來調整行動”的規則,能讓設備的運行狀態穩定在目標值上。

  LQR即線性二次調節器,是一種更為智能的自動控制算法。

  以機械臂精準停到指定位置為例,普通控制方式只能通過緊盯“當前位置與目標位置的偏差”來進行調整。

  而LQR能夠同時考量多個因素,比如當前位置偏離了多少、移動速度是否合適、電機輸出的力矩大小、零件是否會因受力過大產生晃動等。

  一旦將這項技術突破到納米級別,它不僅能用于掩膜臺的制造,還能應用于機器人運動控制以及衛星姿態調整等場景。

  最后是擾動補償技術,它通過擴展卡爾曼濾波器估算外部擾動的數值,并實時進行抵消。

  就像開車時突然刮來一陣風,方向盤會抖一下,司機要立刻微調穩住方向。

  擴展卡爾曼濾波器就如同一個“敏感傳感器高效計算器”的組合,能快速察覺到外界的突發干擾,然后立刻算出力量補償,從而抵消這些干擾的影響,確保精度不受影響。

  當這三種方式配合使用,整套控制邏輯就像一位擅長預判、精通精細調節且抗干擾能力出色的超級司機,既能讓機器動作又快又準,還能面對各種小干擾,將精度穩定控制在納米級別。

  實際上,國內的一眾高校和科研院所,如哈工大、清華、華科自動化研究所等,在PID、LQR、卡爾曼濾波等經典控制算法上已有深入研究,并發表了大量相關論文。

  當前算法大多僅完成了仿真或小范圍實驗,還沒有在高精度運動平臺上經歷過應用層面的驗證。

  理論模型與實際機械非線性之間的匹配經驗存在嚴重欠缺!

  并且就摩擦、間隙的補償而言,目前只能做到微米級。

  制約該項技術實現極速突破的主要原因在于,精密軸承、氣浮組件、高穩定性電源等關鍵配套產品的國產化率過低,且性能與國外產品存在較大差距,這使得在進行系統集成時,極難跨越精度瓶頸。

  即便陳延森每天都把普朗克時鐘的天賦拉到極限,前路依舊困難重重。

  剛解決完A問題,轉眼又冒出一個B問題,再次把路堵得死死的。

  可在一幫行業頂尖專家看來,陳延森的能力已屬妖孽,僅憑一己之力,就研發出了更先進的控制算法。

  換作他們,沒個七八年時間都琢磨不出來。

  結果半個月不到,這群各地自動化研究所的博士、教授和院士們,對陳延森的稱呼也從“陳總”、“陳老板”變成了“陳先生”。

  一些能放得下臉面的人,甚至喊起了“陳老師”。

  其中就有哈工大的章延杰,再過四年就奔五十歲了,卻整天圍著陳延森打轉,一口一個陳老師的叫著。

  這時,章延杰抱著一臺筆記本電腦湊到陳延森的面前問道:“陳老師,您昨天說的擾動補償算法流程圖,我回去想了半宿,有個地方還是沒吃透。”

  他頓了頓又說:“擴展卡爾曼濾波器在估算外部擾動時,怎么平衡響應速度和估算精度?我按您給的參數做仿真,響應快了,誤差就飄到200納米以上,想把誤差壓到50納米以下,響應速度又變慢了,遇上突發的擾動情況,根本來不及補償。”

  陳延森停下腳步,緊盯著屏幕看了幾十秒,隨即開口說道:“老章,你看這條擾動曲線,外部干擾不是恒定的,比如氣浮組件的壓力波動,有時候是高頻小幅度的,有時候是低頻大幅度的。

  你之前用的是固定增益的卡爾曼濾波器,自然沒法兼顧速度和精度,可以加個自適應增益模塊,讓濾波器自己判斷擾動類型。

  高頻小擾動時,把增益調大,加快響應;低頻大擾動時,降低增益,減少誤差。

  我昨天做了組仿真,用這個邏輯,響應時間能控制在10毫秒以內,誤差能穩定在20納米以下,你今天試試這組參數。”

  章延杰眉心深蹙,過了好一會兒,才拍著大腿喊道:“對啊!我怎么沒想到要分擾動類型調整增益!”

  有些技術障礙,其實就像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

  可要是沒人點撥,說不定就得在門口繞上數月、乃至數年的彎路。

  聽到動靜,周圍幾個埋頭干活的研發工程師也圍了過來。

  清華自動化系的李拓撲指著圖上的模塊問道:“這個自適應增益的閾值該如何設定?如果對擾動類型判斷失誤,會不會反過來影響精度?”

  其他幾人的臉上,同樣帶著好奇。

  陳延森微微頷首,拉過一把椅子坐下,直接用章延杰的電腦調出了一組實驗數據:“可以用前500毫秒的擾動數據做特征提取,比如頻率超過100Hz、幅度小于0.5納米的,歸為高頻小擾動;

  頻率低于50Hz、幅度大于1納米的,歸為低頻大擾動,中間模糊地帶的,用加權算法平衡增益,這樣判斷準確率能達到98以上,基本不會出錯。”

  幾名來自清華自動化系的教授聽后,眼前一亮,不由地咽了咽口水。

  哈工大的幾位博士面面相覷,眼中閃過一抹震驚之色。

  與陳延森接觸的越多,就越能感覺到世界的參差、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以及自身能力的渺小。

  章延杰暗暗嘆了一口氣,他心里清楚,若沒有陳延森,他們這伙人即便湊在一起鉆研,在運動控制算法的研究上,恐怕也很難有什么進展。

  正說著,軸承組的一名科研人員捏著一份檢測報告跑了進來,臉上滿是興奮:“陳總,氣浮導軌的測試結果出來了!這款陶瓷氣浮軸承的平面度誤差控制在了30納米,比之前用的進口軸承還低5納米,而且經過24小時連續運行測試,溫升只有0.6攝氏度,穩定性完全達標。”

  陳延森接過報告,翻到數據頁,嘴角微揚,露出一抹淡笑。

  符合預期就好!

  氣浮組件是掩膜臺運動的核心部件,以前的局面是買不到、造不出。

  如今,時代徹底變了!

  隨后,陳延森看向章延杰說道:“你跟運動控制組對接下,用新的氣浮軸承重新做一次整機測試。”

  “好,我馬上去。”章延杰拿起電腦和測試報告,樂呵呵地快步離開。

  若是讓哈工大的一眾博士生看見,非得驚掉下巴不可。

  因為此時的章延杰態度謙遜,完全不是平日里在學校的嚴肅模樣。

  隨著星源科技掌握的專利技術越來越多,安國協會對于陳延森的調查也越來越細。

  遠在燕京的李青松,隨手翻動著陳延森的調查報告,最終輕輕一笑,將文件鎖進了柜子里。

  另一邊。

  一周時間轉瞬即逝,到了周五下午四點,陳延森換下實驗服,走出研發中心,坐進紅旗L5的后排,隨后示意老黃開車前往機場。

哎呦文學網    發薪就能變強,我有十億員工!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