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64章 北伐匈奴(一)

  爐體內層材料采用石英砂黏土混合能耐1500℃的高溫。

  外層使用夯土加固,厚20cm以上,減少熱量流失。

  鼓風系統采用雙風嘴設計,兩側對稱插入陶制風管,內徑達810cm。

  動力源采用水排驅動風箱,免除人力鼓風,效率提升3倍。

  預熱裝置采用風管繞爐壁預熱至300℃,提升入爐風溫。

  為了防止一氧化碳中毒,陳宏還建造了大于爐高2倍的高煙囪,強制側向通風。

  煉爐制造好之后,開始進入炒鋼階段。

  第一步,預熱。

  倒入焦炭,填滿爐膛,鼓風30分鐘至爐壁發白。

  直到爐內火焰呈亮黃色,說明溫度已經控制在1100℃。

  第二步,投料。

  加入生鐵片(厚≤2cm)或廢棄鐵制品,每公斤鐵配200g石灰石助熔,可以降雜質。

  直到鐵料熔成橘紅色漿狀,說明爐溫已經控制在1200℃。

  第三步,炒煉。

  用包黏土長鐵棍在爐內急速攪拌,見火星迸濺為脫碳正常。

  直到漿體變稠呈“蜂窩狀”,說明爐溫已經控制在1300℃。

  最后一步,控碳。

  炒至鐵團發藍光停火,得到“低碳鋼”。

  保留少量熔融鐵液,得到“高碳鋼”。

  一般斷口銀白晶粒為佳。

  如果含碳量低了,可以撒入焦粉0.5,提高含碳量。

  最后出爐的鋼鐵,要鍛造成兵器,需經過鐵匠的捶打。

  趁熱用鐵錘反復捶打,擠出硅酸鹽雜質,損耗率約31。

  折疊鍛打10次(1024層),可達漢代“卅煉鋼”標準。

  用炒鋼法煉出來的鋼雖然碳分布不均,夾雜多,質量比不上灌鋼法。

  但它最大的優勢是原料廉價,量產能力賊強。

  可以大規模生產鐵制農具和武器。

  再怎么差勁的鋼鐵,也比這個時代主流的青銅器強啊。

  炒鋼法鍛造的鐵制兵器,可以碾壓易崩刃的青銅武器,韌性更是能碾壓易脆的青銅武器。

  成本更是不知比青銅低多少,產量還比青銅高了不知多少倍。

  更何況草原的匈奴、百越的蠻夷,連青銅器都湊不齊。

  炒鋼法鍛造的鐵制兵器,足以碾壓這幫家伙了。

  為了增強兵器的威力,陳宏優化了淬火方法。

  使用10鹽水淬火,硬度提升至唐代橫刀水平。

  而如果不追求硬度,而追求韌性,比如彈簧需要彈性。

  則用雙液淬火,先水后桐油,韌性可以提升30。

  而如果要做高端兵器,陳宏則采用了合金方法。

  添加軟錳礦10,抗沖擊性200,可以得到錳鋼。

  添加鉻鐵礦5,耐蝕性150,難以生銹。

  在陳宏的技術支持下,大秦瘋狂建造煉鋼爐,高高的煙囪黑煙滾滾,日夜不停地煉制鋼鐵。

  這種地下缶式爐的單爐產量是50kg/次,生產周期是6小時一爐。

  但炒鋼爐壽命僅1015爐次,所以陳宏常備了一個耐火材料維修團隊。

  定期給爐內內壁新涂耐火泥,更換石英砂黏土混合的內層。

  而目前,大秦在這個煉鋼場,筑造了整整300個煉鋼爐。

  除了必要的維修,基本白天黑夜都不停火,輪班休息煉鋼。

  平均日產鋼能達到45噸左右。

  這個產量,在大秦已經非常牛逼了。

  足以讓大秦軍隊全面換裝,鳥槍換炮了。

  而且煉鋼爐還在不斷修筑擴產中,在更多的地方修筑煉鋼爐,開采鐵礦,用于煉鋼。

  隨著時間的流逝,鋼鐵積蓄存量越來越多。

  無數鐵匠敲打鍛造著各種兵器兵器、甲胄、箭矢。

  陳宏在大秦軍工體系的基礎上,升級了流水線裝備作坊生產體系。

  實現兵器、甲胄、箭矢的標準化生產,流水線生產。

  大大提升了軍隊武器的產量,提升了大秦虎狼之師的戰斗力,提升了作戰效率。

  一個個士兵,通通都把青銅武器換裝成鐵制武器。

  鋼鐵兵器、鋼鐵箭矢、甚至鋼鐵弩箭。

  陳宏改良弩機,制造了出連發弩,讓大秦本就恐怖的弩箭戰術,變得更加恐怖。

  漫天箭雨之下,呼喚大風,覆蓋式打擊。

  連草原匈奴彎弓控弦之輩,都恐懼此等火力覆蓋。

  陳宏還搞出了鐵制甲胄,也就是漢代鐵扎甲。

  由長方形或方形鐵甲片編綴而成。

  普通士兵供給結構簡單的普通扎甲。

  將官供給制作成本更高的精制扎甲。

精制扎甲采用中小型甲片(高4.65cm,寬2.73.4cm),甚至更小的槐葉/柳葉形甲片(高  甲片數量可達20003000片,防護更嚴密靈活。

  之前的大秦士兵幾乎清一色的皮甲,一副鐵甲都沒有,只有將官才用得起鐵甲。

  之前的大秦士兵皮甲披甲率大約是74,頭盔率約13,兵器普及率近100。

  兵器種類一般有戈、戟、弩、劍。

  戈、劍等這種基礎武器是要士兵自備,可以去軍市購買。

  而弩、箭等這種重型裝備,則是由國家統一供應。

  現在,經過陳宏的技術支持,大秦開始在各個礦脈上建造煉鋼場,產量日新月異。

  開始變得豪橫起來。

  士兵皮甲披甲率達到了100(最低都有皮甲)。

  鐵甲披甲率達到了38,而且還在繼續生產換裝中。

  兵器普及率100,青銅換裝鐵兵器換裝率75,而且還在繼續生產換裝中。

  頭盔率達到了52,而且還在生產披戴中。

  頭盔還是很重要的,眾所周知,弓箭是拋射的,一般是從上往下落。

  頭盔可以抵御上方的流矢,關鍵時刻可以保命。

  而匈奴這場草原民族,最擅長的就是騎馬遠遠地拋射,放風箏戰術。

  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反正他們四條腿,一般的漢族步兵是追不上的。

  這個時候,頭盔就很重要了。

  不是每一個士兵都能有盾兵保護。

  只有重要的弩兵,才會有盾兵舉盾保護他們。

  這個時候,頭盔關鍵時刻能救上一命。

  特別是對于沒有遮掩的騎兵來說,更是如此。

  所以一般見到的騎兵,只要不是太窮,都會戴上一個頭盔。

  眼見著軍隊裝備越來越好,變得越來越強,始皇帝嬴政有些按捺不住了。

  想要北伐匈奴,打掉這個心腹大患。

  相比偏安一隅的南方百越諸蠻,北方匈奴的潛力可就太大了。

  廣闊無垠的草原,只要匈奴強盛起來,按照草原弱肉強食的規則,就能輕易吞并諸多部族,發展融合成一個超級部落聯盟。

  現在匈奴還有東胡和月氏兩大部族牽制。

  可始皇帝嬴政已經看到了匈奴崛起的苗頭,一心想要打壓這個新興的部族。

  免得將來尾大不掉,反過來侵略南方的華夏農耕民族。

  就連剛分封的諸侯國,都摩拳擦掌,想要開疆拓土,擴大地盤。

  蒙恬奉領大秦30萬剛換裝完成的長城軍團精銳,命率北伐匈奴!

  蒙恬率領關中精銳從咸陽出發,形成一條長長的行軍隊伍,前往北方長城。

  到了北方長城,再集結長城軍團,出征塞外草原。

  長城被蒙恬玩成了出征北方匈奴的前哨站和補給站。

  通過長城這條臥龍一般的生命線,不僅可以即使傳遞消息、補給物資。

  還可以以此為據點和依托,直插北方匈奴心臟,不用擔心后方糧草被斷。

  秦匈第一次戰爭,正式打響!

  蒙恬以王道之師,一路平A橫推。

  在超高披甲率和鐵制兵器、弩箭的碾壓下。

  加上秦軍鐵一般的紀律和對軍功的渴望。

  戰斗力可以爆表了,碾壓了這個時代的任何一支軍隊。

  匈奴人自然也挨不住如此鐵拳。

  被打得節節敗退。

  最絕的是,這次的戰斗,已經不一樣了。

  蒙恬打到哪,就用水泥把路修到哪。

  不僅僅是保障糧草補給,也是在保障交通速率和信息傳遞速度。

  而且蒙恬還帶了大量的民夫和如花傀儡,使用水泥,在各個兵家要點建筑要塞堡壘。

  確保輻射到周圍的草原,連在一起,控扼草原諸部。

  始皇帝還下令號召諸多諸侯國出兵,呼應蒙恬,開疆拓土,在草原各個重要位置修筑城池。

  只要控住了那些草場豐美的大草原,就基本捏住了草原民族的命脈。

  王師從黃河“幾”字形的河套平原出發,一路平推。

  (河套平原原為匈奴牧地,秦始皇派蒙恬第一次北伐匈奴時奪取,設44縣,因此目前此地已為秦朝疆域,剛剛納入版圖不久,頭曼單于尚為身死。

  河套平原以陰山山脈為天然防線,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在秦末混亂中被匈奴趁機奪取,成為后來漢匈第一次爭奪的焦點。)

  蒙恬率領大軍跨過陰山,開疆拓土,奪取了匈奴的陰山北麓草原。

  此時的陰山北麓草原多樹木,廣草原,是匈奴在漠南最肥美、最重要的草場。

  因為此時的匈奴還沒有漢朝那么牛逼,疆域那么大。

  此時的匈奴處于興起的初期,左邊的河西走廊和天山山脈,還有老牌的月氏部族牽制。

  右邊又有老牌衰落的東胡部族牽制。

  號稱“塞上江南”肥美的河套平原又被新生的大秦帝國奪取。

  所以匈奴在漠南最后一塊肥美的草原,只剩下陰山北麓草原了。

  結果這最后一塊草原也要保不住了。

  請:m.llskw.org

哎呦文學網    同時穿越:都市,無限進化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