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0168【陳大俠告別文壇】

第171章0168陳大俠告別文壇  今天在魔都就隨便聊聊,去了千島湖還有一系列活動。

  隨便聊也要有個主題。

  此時的主題為“文壇與市場”,即青年作家已經進入市場,但他們有沒有進入文壇呢?

  納多率先說道:“我認為我們還沒有進入文壇。我在《萌芽》做過編輯,也出版過網絡小說,還發表過一系列中短篇。但我的讀者都是年輕人,而且以學生居多。我自認為很有市場,但作協里有幾個人知道我的筆名?余樺老師,你知道我的筆名嗎?”

  余樺說道:“我知道你的真名,還知道你爸是《萌芽》總編。”

  “但你不知道我的筆名。對嗎?”納多追問道。

  余樺哈哈一笑。

  納多說道:“看吧。這就能證明,我只進入了市場,根本沒有進入文壇。”

  蔡俊說道:“我也屬于夢想進文壇,但不得其門而入,最后不得不轉投市場的人。不得不說,市場比文壇好進得多。”

  一直在拍照的程村老爺子,放下數碼相機說:“你們非要進文壇干嘛?文壇本來就是虛的。你們能出版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忠實讀者,關注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做什么?”

  “想證明自己,想獲得主流作家的認同。”蔣峰說道。

  史玲說道:“小飯和蔣峰,他們兩個現在處境最尷尬。他們都是80后作家,但寫的卻是純文學作品。他們既缺市場,也沒真正進入文壇。”

  葉圣陶的孫子葉兆衍笑道:“其實都差不多。這次來參加論壇,到處聽見有人喊前輩。但誰是誰的前輩?我們這種四十多歲、五十多歲的,既要哄著下一代,對他們的作品進行評價。還要哄著上一代,表示還在關注老作家的作品。你們想讓前輩看到自己的作品,前輩也想讓你們看到他的作品。”

  張玥然道:“我們當然在看前輩的作品,但前輩肯定不看我們的作品。”

  “那可不一定,”閣非說道,“前面一代作家,肯定會關注后面一代。比你們年長一些的衛惠,她用身體寫作,賈平凹就有偷偷看她的書。”

  張欣穎笑著對張玥然說:“賈平凹肯定也偷看過你的作品,只不過他暫時不承認而已。像他們那樣的作家,肯定要擺擺架子的。”

  閣非道:“好啦,不要講這個。”

  “哈哈哈。”

  眾人頓時大笑。

  陳貴良一直在發短信,這里太無聊了,只能跟邊關月、陶雪聊天打發時間。

  曹文宣忽然說:“陳貴良的《明朝那些事兒》,我就認真閱讀了。他出版了三冊,我讀完了三冊,正等著他出第四冊。”

  聽到自己的名字,陳貴良放下手機,發現大家都在看他,于是說道:“我就隨便瞎寫。”

  曹文宣問:“你怎么不加入京城作協啊?”

  “填了申請表,公司搬家時弄丟了。”陳貴良說。

  曹文宣道:“那我再讓人給你送一張過去。”

  聽到這句話,在場的很多青年作家,都向陳貴良投去羨慕的眼神。

  此時的作協,還不是誰都能入。

  陳貴良笑笑沒說話。

  蘇同道:“你也發表一下意見嘛。文壇和市場。”

  陳貴良說:“文壇跟樂壇、影壇這些一樣,無非就是一個圈子,因為某些因素而具有權威性。我覺得沒必要硬擠進去。文壇里的作家,現在都忙著底層寫作。青年作家們,則忙著市場寫作。雙方毫無共同語言。”

  “你還知道底層寫作?”鐵疑笑道。

  陳貴良說:“這是目前文壇最主流的東西。大家應該都知道吧?”

  然而,在場的青年作家,至少一半不關注底層寫作。

  甚至還有人沒聽說過。

  當即就有個別年輕作家,悄悄問身邊的朋友:“什么是底層寫作?”

  “不知道啊。”朋友搖頭。

  傷痕文學,早就已經屬于過去式。

  青春文學,從來沒有成為過主流。

  底層寫作,關注弱勢群體,才是現在的主流文學。

  它從1994年就開始醞釀,直到去年來個大爆發,傳統作家一窩蜂的涌進去。

  余樺如此,方方也是如此。

  究其原因,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割裂越來越嚴重,城市底層和農民需要有人為他們發聲。

  有些作家,越關注底層就對現實越失望,并且形成后半輩子的思維定式。

  他們困在里面出不來,漸漸形成寫作路徑依賴。

  等到時代完全改變了,他們還是過去的老一套,找不到悲慘原形就直接瞎編,而不去尋找真正的新一代弱勢群體。

  這股思潮,從文壇滲透到各個領域。

  出發點是為民請命的底層寫作潮流,在某些群體的策動下,迅速跟新自由主義茍合!

  以至于難辨敵我,分不清是人是鬼。

  甚至有的作家成了鬼,它還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自己是一個好人。

  閣非問道:“你對底層寫作怎么看?”

  “為底層發聲當然是好的,”陳貴良說道,“但不管什么東西成為主流,必然衍變成某些人博取名利的工具。尤其是底層寫作,這玩意兒能讓作家名利雙收。一邊大賺稿費,一邊為民請命。說實話,某些作品讓人讀起來惡心。”

  “底層寫作為什么讀起來惡心?”王檬問道。

  陳貴良說:“作家們脫離底層太久了,他們或許曾經是底層,但那是一二十年前的事。他們去城鄉結合部轉轉,去近郊農村走一走,就認為自己熟知底層生活。甚至有人干脆閉門造車,先射箭再畫靶瞎編一通。看似給底層發聲,其實筆下都是沒有靈魂的工具人。”

  “這種文學作品,只能感動文壇和某些讀者,真正的底層人民讀起來毫無共鳴!”

  中老年作家們,聽到這話都笑了。

  那些笑容,各有意味。

  鐵疑連忙把話題拉開:“我覺得80后作家還需要閱歷積累,你們的作品整體顯得幼稚,而且內容有些千篇一律。”

  陳貴良既然沒玩手機了,現在干脆暢所欲言:“蔣峰的小說我也看過,他像少年時期的獨孤求敗。潛力驚人,但太注重招式,什么時候無招了,才算真正變得牛逼。”

  蔣峰的小說,陳貴良上輩子還真看過。

  此人后來為了迎合市場,拋棄純文學寫作,拋棄復雜敘事技巧,寫出一部自己都看不起的商業小說。

  然而,那部商業小說反而是他的巔峰。

  聽到陳貴良評價自己,蔣峰特別意外:“你覺得不該使用那些寫作技巧?”

  “你在炫技,真沒必要,”陳貴良笑道,“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看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至少你的逼格,比我要高得多。《明朝那些事兒》寫出來,很多人說我是小學生文筆。”

  宋靜如問道:“你的《瀛海行》文筆很好,為什么把《明朝那些事兒》寫得那么淺白?”

  “為了賺錢啊,”陳貴良說道,“寫得淺白一些,讓小學生也能看懂。再加上包含歷史知識,就能吸引家長掏錢給孩子買。”

  “哈哈哈!”

  現場一陣哄笑。

  小飯好奇道:“你就真的沒有文學追求?”

  陳貴良說:“我這人特俗,真沒什么文學追求。寫《明朝那些事兒》,純粹是害怕風投機構不來,想用稿費讓公司多撐一段時間。”

  “我不信,你前幾個月罵《狼圖騰》夠狠的。”小飯說。

  陳貴良道:“跟文學無關,看不順眼就罵幾聲。你不想罵?”

  小飯說道:“那書我都沒看過。后來看你們罵得狠,我才跑去新華書店。”

  “感覺如何?”陳貴良問。

  “第一章我都沒看完,看這種書浪費時間。”小飯說道。

  就在此時,胡瑋時帶著兩個工作人員,抱著一大摞復印稿件過來分發。

  全是在場作家的作品列表,以及代表作里的精彩段落節選。

哎呦文學網    重啟人生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