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49章 東禪,斷骨增高

  白日細雨蒙蒙,綠水清波緩送。

  小船漂浮在碧綠的水面上。

  在這一場江南煙雨,處處漣漪之中,分不清船是在順流而下,還是在逆流而上,抑或根本沒動。

  水中有魚,好像也愛這一場煙雨,時而浮上水面,張口觸動一圈波紋,又游回水下。

  但是沒有任何魚,靠近那條船三丈之內。

  船頭船尾,各坐著一個斗笠蓑衣的人,看著是一老一少。

  船篷里面,楚天舒盤膝而坐,抱元守一,物我兩忘。

  忽然,他雙手離開膝蓋,捏成劍指,從大腿到胸腹之間,連刺了自己十幾處穴位。

  《垂天神功》,秉承“大海蒼茫,水氣循環,鯤鵬之變,風雨垂天”的意境。

  鯤潛于深海,體態龐然,欲出之前,海面上必先有驚濤駭浪,洪波涌起。

  所以,在練出鯤鵬之變的意韻前,就先要把自己的內力,練到如驚濤駭浪,疾奔急涌。

  在此階段,除了打坐練氣,還要配合一套精妙的點穴手法。

  練功的時候,自點穴道,自解穴位,點穴解穴的順序,并不相同,暗合某種規律。

  讓剛剛誕生的內力,如同遇到大壩攔截,忽然在某處遇阻堆積,在合適的時機,又驟然暢通無阻,沖刷下去。

  但沖刷下去的路徑,未必是先前的經脈路徑,也有可能被導向另一條經脈路線。

  楚天舒的雙手,時時變化,最后左手劍指,如同懸針,指尖向下,堪堪觸在左膝。

  右手劍指,從左腰橫抹至丹田,自丹田上涌,停于心口。

  隨后這右手就如同扯著千鈞重物,極慢極慢,自心口處,又回向丹田。

  最后這個動作之慢,讓人眼難以察覺出,他在持續移動。

  要過好一會兒才會發現,他右手劍指,確實換了地方。

  船頭上的許志成松了口氣,察覺到那股如芒在背的威脅感,正在緩緩淡去。

  楚天舒修煉內功的時候,不像練勁時氣血運轉那么劇烈,但是,也多少會牽動氣血,散發出些許威壓。

  只要有人在三丈之內,還是會感覺到明顯異樣。

  “快到南少林了嗎?”

  楚天舒問了一聲。

  許奔答道:“已經能看見山上的寺廟輪廓了。”

  岸邊青山連綿,有田野嫩綠,也有樹木蒼翠。

  舉目遠望,果然能看見山巔上的鐘樓,鄰峰大殿的屋脊飛檐。

  傳說隋末唐初,王世充擁兵東都稱帝,國號為鄭,命其侄王仁則為將軍,在柏谷莊布置重兵,阻攔李世民東進。

  少林寺曇宗等十三名武僧,夜入鄭兵大營,生擒王仁則,獻于李世民。

  李世民因此對少林武僧大加贊賞,賜田地四十頃,又準許少林僧人在全國各地,另建十處寺院。

  不過,這十處寺院,大多淹沒在歷史浪潮之中。

  傳到宋元之時,就已經只剩下嵩山少林祖庭,以及泉州的“鎮國東禪少林寺”。

  因為泉州在南,世人往往并不稱其東禪少林,習慣稱之為南少林。

  這倒是跟民國世界的發展情況頗有不同。

  楚天舒得到的那本《闖少林》拳譜中提及,俞大猷是南北少林都去過的,北少林亦在嵩山,但那個世界的明朝南少林,卻是在莆田。

  這個世界的南少林,傳承下來也是十分坎坷。

  到了元朝末年的時候,法堂草長,僧徒雨散,整個南少林,只剩十余僧人。

  可是,就在大明開國時期,那一代的南少林方丈,嗅到了一個絕妙的契機。

  當時,朱元璋雖然按照舊例,對嵩山少林有一兩道旨意賞賜。

  但比起元朝時期對嵩山少林的厚待,著實是天壤之別。

  南少林方丈看出朝廷對嵩山少林并不滿意,當即決定在南少林大力倡導“農禪一體”之說,奉行《百丈清規》。

  他大肆宣揚,南少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率眾開墾荒田,派僧人協助鄉民耕種。

  洪武十年,州官上疏奏報朝廷。

  皇帝大喜,下旨敕修泉州少林寺。

  南少林因此再度興盛起來。

  只不過,朱元璋殺戮極重,疑心也重,南少林既然打出《百丈清規》的名號,又說農禪一體。

  當初數十年間,寺中新收門徒,也都得細心教導,兢兢業業。

  這么堅持下來,南少林的清譽名望,有段時間真比嵩山少林還要響亮。

  然而,那已經是陳年往事了。

  如今的南少林,雖然是名門大派,號為江湖正派支柱之一。

  但要說他們有多么安分,倒也不見得。

  楚天舒自從離開永春之后,一路上收集各種消息,分析斟酌。

  最終選擇先到南少林來,其中一個因素,正是看中了他們的不安分。

  又過了片刻,許奔看見了渡口,拿起船槳,劃拉水面。

  渡口處除了漁夫和租船的游客,還會有專門的擺渡人,送人過河。

  此處的擺渡人,雖說頭戴斗笠,卻穿一身灰色僧衣,明顯是個和尚。

  岸邊等著過河的百姓,只要一個小銅板,就能上他的木筏。

  和尚手中的長竹竿,向岸邊一撐,足足載了十個成年男女,其中還有婦人抱著孩子的沉重木筏,就穩穩當當的在水上滑行。

  小船和木筏一來一去,相隔最近的時候,那和尚對著許奔微笑點頭致意。

  許奔眉梢一動,定睛看去。

  只見那和尚在水面上每遇到一艘小船,總跟撐船搖漿的點頭微笑。

  看來,只是同行之間打個招呼而已,并非許奔這身新換的偽裝有什么破綻。

  他被追殺半年,也是有些杯弓蛇影了。

  數十年前,南少林弟子已多,除了俗家弟子,便是僧人也常在外行走。

  當時復興南少林的那位方丈已老,曾告誡門下僧人,除了學佛種田修身之外,只做三種行當,便是撐船、打鐵、磨豆腐。

  人說世上三大苦,就是這三種行當。

  撐船之人整日操勞,掙錢又少,打鐵既累還熱,磨豆腐賣錢的人家往往要日日早起,推動石磨,能有只驢子便是大半家當。

  但這是對普通百姓而言。

  作為武林中人的和尚們,真把這些事情做開了,才又一次證明那位方丈的遠見。

  在大明時局日益動蕩后,南少林鐵匠,打造農具的比例就日益減少,反而是和尚們手里出產的雪花鑌鐵戒刀,成為南方武林一絕。

  磨豆腐也從單純的賣豆腐,演變出全套素齋席面,聲名遠揚,那些達官貴人,武林大豪,常常不惜重金,來一嘗少林高僧的手藝。

  只有撐船這件事,似乎還沒有得到太豐厚的回報。

  但其實,南少林如今在民間的影響力,大部分都來源于這些分布在水道間的擺渡人。

  他們既然是和尚,當然在百姓的心目中,就不只是能用來擺渡。

  誰家辦白事了,請這么一個和尚走一趟,總比草席一卷,哭上幾天直接送到墳地里,更有面子。

  小孩子出生了,請和尚幫忙看看,念點祈福的經文,那也很好。

  老百姓對于南少林最深切的印象,就來源于這些擺渡僧。

  他們不會知道,南少林其他人是什么樣子。

  但他們知道,這些擺渡和尚收錢又不貴,且真能辦事,那就是好和尚。

  “這僧人還挺和善。”

  許奔對楚天舒低聲感慨,“當年有一群南少林僧人,去火神溝交流冶金鍛造之術,大多性情粗蠻,也頗為高傲。”

  “因許多幫派從他們那里購買戒刀,就生怕火神溝出產的槍頭、短劍,搶了他們的生意。”

  許志成說道:“我也記得,他們那回還帶了官府的人,上門的本意就是圈定一塊地盤,只許我們在那里面賣東西,不許過界。”

  楚天舒一笑:“呵,你們火神溝,又賣槍劍,又賣火藥,路子也挺野的,就這么忍了?”

  “南少林畢竟勢大呀。”

  許奔說道,“這件事當時拉扯許久,也沒有結果。”

  “不過后來,東南越來越亂,開始有倭寇豪族,大批給沿海幫派販賣倭刀。”

  “中原的流云府,又把關外的彎刀也轉售到東南,南少林的生意受到不小的沖擊,忙著抵御那兩種刀具去了。”

  許奔稍一猶豫。

  “恩公莫非準備把這套火神秘訣分享給南少林嗎?”

  “畢竟是一群和尚,縱然他們習慣于制造兵器,恐怕也沒有大規模制造火銃的膽子吧。”

  “而且他們雖在生意上跟倭寇方面多有爭端,對于抗倭之事,卻仍未有過什么決心。”

  火神溝以前研究火銃,出產規模也不大,還主要是供給當地官府的。

  但要對付東南倭患,改良火銃的規模如果不大,那就沒有足夠效果了。

  許志成說道:“就算南少林有膽子,他們全寺和尚,也就那么些人手吧?”

  “你忘了他們的俗家弟子了。”

  楚天舒說道,“南少林復興百年,說是復興,其實也幾乎是從頭再創基業。”

  “這樣也有好處,從他們那里出來的俗家弟子,很多甚至是在同一個師父門下聽講,到了江湖上也經常聯絡,可比譜系繁雜的嵩山少林團結得多。”

  南少林是靠農禪清規的名聲當招牌,也不得不維護這塊招牌。

  他們是佛門禪宗,天然跟其他教派有競爭,他們是武林中人,自然受當地幫派排擠,他們是少林分支,還要受嵩山少林虎視眈眈。

  體量半大不大,站的不夠高,身邊威脅又夠近。

  他們在壯大中腐化的速度,就已經算是慢的了。

  “矮子里面拔高個嘛。”

  楚天舒思索道,“再看看,憑我的手段,能不能給他們來一個斷骨增高。”

  許志成不太明白,剛才還在說少林,怎么突然說到什么增高。

  他不禁問道:“打斷骨頭還能增高,那是什么武功?”

  “那是一種醫術,最初是為了治療在戰爭中斷骨的傷者,卻意外發現,斷骨痊愈后,腿還變長了。”

  楚天舒露出了笑容,“這是一種很危險,很有挑戰性的醫術,自然也不會隨便用來給人增加身高。”

  “它真正的用途,是用來治療因為某些原因導致的畸形殘疾。”

  請:m.badaoge.org

哎呦文學網    噬惡演武,諸天除魔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