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法凈將宋無忌帶到了鎖龍井處。
那里可見一個八角井,井中一根巨大的柱子,是渾鐵鑄造,雖有些生銹,呈現赤色,但并不腐朽。
柱子上雕刻了一條盤龍,但這盤龍的八處關鍵地方,都被鎖住,雙角,四足,龍首、龍尾。
如今斷卻的三根,正是龍首、雙角。
但這鐵柱上是看不出什么名堂,但鐵柱下的鎮勢已經出了差錯。
“境主,請借火一用。”
宋無忌運出灶火,頓時有熔金之用,那林法凈亦運出一團火焰,火色淡青,與宋無忌的灶火相合,將陽銅如意索和鐵柱相連,補的正是龍首處的鎖鏈。
卻聽見井下傳來好似牛叫一般的聲音。
道人面色無常。
宋無忌卻因為持著水德龍鱗,聽清楚了這牛叫一般的低沉長吟包含著什么信息。
井下之龍,自稱是水德真龍,被抽取真龍力量,供養這逍遙山福地,宋無忌既得了水德龍鱗,便受水運青睞,應該想辦法救他出來。
宋無忌后退一步,暗道:“這龍估計也是看不清上面情況,只知水德龍鱗靠近,以為是個親近水運的來了,卻不想我是個親近火運的,自古言,水火不容,我還是少插足這孽龍和鐵柱宮的斗爭才好。”
將鎖鏈補全一根,頓時便有一股股菁純的氣運、靈韻,從底下抽取而出。
“這陽銅如意索不純。”道人皺眉:“內里如意禁法不全,是后來補全的,雖經貧道重新布置,可雖有縛虎之意,無有伏龍之能。”
這鎖鏈是虎妖用來囚禁虎神蒼玄所用,也是一個爐子,用陽燧八卦陣煉化。
而這鐵柱八角井,好像也是一個八卦火陣,看來都是模仿的太上老君。
“這是[三昧真火神通種子]。”
林法凈運出一枚金丹,這金丹看起來并非像是黃金,而是一個鉛汞合金,只是丹丸上有許多符篆,各自散發金光,上面九竅八孔,各自吞吐。
林法凈直接從金丹的心竅處,將代表三昧真火的神通符箓種子摘下,這才又吞丹內服。
“這粒符篆種子,便是貧道修煉符箓金丹中的南方三昧火炁符箓所化,便贈與境主。”
宋無忌道:“無功不受祿,如今尚且未定呢,那井下極為兇險,我身系太昌縣數萬蒼生百姓姓名,不敢獨自犯險。”
“至于這陽銅如意索,也不值什么,能用來系縛蛟龍,那是最好,就當我為贛鄱大地眾生奉獻了一份力所能及之物。”
林法凈有些錯愕,沒想到宋無忌竟然會拒絕:“境主可知,若不能疏通火脈,鎮壓蛟龍,贛鄱大地將可能化作澤國?”
“然后呢?這蛟龍鎮壓在這里,是當初許真君之因,你們世代看守,是你們鐵柱宮之職責,如今他要出逃,是當初許真君留他一線生機,沒有直接斬殺,也是你們鐵柱宮長久昌盛的原由。”
宋無忌道:“我并無參與進前因后果,也沒有受真君道法,如何這贛鄱大地化作澤國便與我有關?”
宋無忌雖說話客客氣氣,可也剛健得很:“一枚神通種子,住持真人還是自己留著吧。”
林法凈苦笑一聲:“原來如此。”
“當初林真人說此蛟龍,五百年當出世,是為困龍升天之格,其能一舉既以五百年牢獄之劫,抵消消殺劫,二來也是當初本來要盡數斬草除根,被人勸下,幼龍罪不及死,真君爺便將其鎮壓,卻預言五百年后,此龍非但不會改過自新,反而還會作亂贛鄱。”
“但確實是三百年前就已經到了五百年期,當時鐵柱宮住持,并沒有如約將其放出,既是害怕其報復,又是因為天地靈機衰退,修行越發困難,便加固了鐵柱赤井,如此又鎮壓了三百年。”
“誰知忽然天地大變,三界六道失序,此孽龍趁機扯斷了三根鏈子。”
這時井下又傳來聲音,蒼涼凄厲。
說的是姓許的不講武德,說五百年,多鎮壓了三百年,等他出來,必定要殺光你的徒子徒孫!
宋無忌暗自印證,頓時覺得這鐵柱宮中風氣只怕也不怎么樣。
為佛的斂財,為道的恣肆。
視角都是下垂的,俯瞰眾生,有些高高在上了。
但這道人五品實力,宋無忌也不好大開殺戒,否則第一時間就被殺了。
林法凈道:“道家講承負,這確實是我鐵柱宮的承負,但只靠自己,已經完不成此事,我等長年借孽龍氣運而修,故而有虧,但若是真放了,即便皆死,也難謝罪,況且真君爺也留下預言,五百年后他將再次作怪,祖上也是因此預言而再次加固,其實問心無愧也。”
“如今求上境主,境主既然不愿,那就罷了,至少多了一段鎖鏈,貧道再在此坐鎮,也能多些時日寬待,或許也有解決之機。”
宋無忌這才點點頭,看這個道人順眼不少。
但總覺得這一出,根蜀山邪劍仙事件差不多,心中又多了一縷憂思。
林法凈又道:“境主雖未應答,但這是有境主的考量顧慮在,貧道并不強求,如今有第二樁事,相求境主。”
“我那山門,畢竟是清修之所,閉山門之時,有些災民逃災而來,我宮觀也庇佑了一段時間,但既然境主已經保全本境,這些生民百姓,還當由境主登記造冊,帶下山門。”
“否則五百多人些許,住在棚戶,七情六欲,難以遮掩,吃喝拉撒,都在一處…”
宋無忌點頭:“這些百姓,可以隨我回去,多謝道宮這些時日護持,我替這些百姓對鐵柱宮中感激不盡!”
林法凈搖頭:“只希望境主莫怪,妖魔大變之時,我等緊閉山門,不救蒼生就行。”
他自己知道什么情況,祖師爺都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如今人間道亂世,風雨飄搖,他們也需要謹慎些,緊閉山門尚能避免一些災劫,若是主動應劫,只怕要對應的,就是超過五品,甚至可能是四品大妖魔,是波及贛鄱三山五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