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630章 敕使矯詔

  鄴城,冀州兵馬陸續集結于此。

  因公孫瓚尚在,趙基又支持張燕時不時搗亂,因此冀州方面雖然能動員十幾萬軍隊,可始終能投入到前線作戰的軍隊,不會超過七萬。

  這還是孫策主動自青州出兵,在濟南一帶沒有留預備隊的結果。

  否則的話,冀州方面為了防止東南方向的孫策偷襲,怎么也要在平原留兩萬機動兵力。

  各處分攤之后,目前袁紹可動員參戰的軍隊也就以七萬為限,其中兩萬余還是曹操舊部。

  遷徙河北的曹操舊部,幾乎就沒有停歇、休整的機會,青壯年男子始終披甲,難與家眷團聚。

  故而曹操舊部的士氣并不穩定,可若是與呂趙二賊的軍隊開戰,不穩定的曹操舊部反而就成了一股可靠的力量。

  此刻,袁紹最操心的就是公孫瓚。

  公孫瓚影響的不是他手里那能動員的兩三萬人,而是波及冀州北部戍守軍隊,以及三郡烏桓、遼東鮮卑乃至是遼東郡守公孫度。

  公孫瓚釘在那里,能牽制十幾萬軍隊!

  在去年時,礙于呂趙聯盟的持續做大,又見袁術兼并陳國威勢大振,袁紹自然生出濃濃的緊迫感,開始向公孫瓚寫信,以謀求雙方的停戰與長期和睦。

  可雙方仇恨太深,公孫瓚也怕松口不再撕咬袁紹后,袁紹會從其他方面取得極大進展,再調頭回來以極大優勢進攻幽州。

  因此公孫瓚很明智的拒絕了袁紹的停戰請求,甚至擔憂袁氏做大后清算家族,公孫瓚這才順應形勢,率幽州漢胡武裝轉而依附趙基。

  就在袁紹一方分析公孫瓚是否會易幟的時候,公孫瓚本人也因此而感到憂愁。

  此刻他的個人立場轉變,直接影響著十幾萬軍隊能否參戰。

  這十幾萬軍隊穿過冀州,抵達中原戰場后,足以成為影響東軍、西軍勝敗的關鍵力量。

  若是呂趙敗績,公孫瓚選擇支持西軍的話,那周邊十幾萬軍隊就會直接作用于公孫氏身上,難逃城破族滅的命運。

  可若是順應許都天子的詔命,舉兵勤王討伐呂趙二賊,這也算是師出有名。

  舉兵勤王的道德優先級比他與趙基之間的臣屬關系更高,他可以不背負任何的道德指責,舉兵加入許都天子陣營。

  怎么說呢…對公孫瓚而言,依附趙氏,對他來說多多少少是有些不甘心的。

  想他早年分置四州刺史,稱霸河北,打的袁紹不敢露頭,那時候威風不比今日的趙基弱多少。

  他也風光過,這才是關鍵。

  許都天子的籌碼也讓他欣喜,幽州牧、鎮北大將軍、持節、燕侯,食邑萬戶。

  燕侯很重要,拿到這個爵位后,公孫瓚攻掠幽州各地后,就可以謀求更高一級的燕公或燕王。

  就目前呂趙二賊的強勢,以公孫瓚現在的重要性來說,許都朝廷大概率會對他退讓一步。

  事情就是這么的搞笑,為了不給趙基酬功封公,可以將趙基逼反。

  為了壓制、抵抗趙基的侵攻…許都朝廷又可以策封其他重量級侯爵,乃至是王、公爵位。

  公孫瓚猶豫為難,遲遲不接待朝廷的敕使。

  來易京傳達詔令的敕使是光祿大夫劉松,劉松反正是不敢再次返回中原,索性就攬過一系列詔書宣達的使命。

  畢竟他是太尉劉寬之子,袁紹、公孫瓚也是勉強可以算是劉寬門生的人。

  就算南邊戰場如何變化,劉松在袁紹、公孫瓚這里,也能獲取穩定的供養。

  公孫瓚既然不肯驅逐許都朝廷的敕使,又不私下會見劉松,這讓劉松很是糾結,猶豫要不要主動私下拜謁公孫瓚。

  雖然這有辱他的門第,也有辱朝廷敕使的威儀,可只有這樣才能面見公孫瓚,與之交涉。

  劉松猶豫之際,半路加入敕使團隊的陳群突然來見他:“君侯,今薊侯遲疑,非畏懼趙氏兇暴,而是另有索求。”

  劉松繼承了其父逯鄉侯爵位,就年齡、威望而言,與劉表、劉艾都是宗正的優選。

  只是劉表不肯入朝,劉艾又為人謙遜不肯爭宗正之位,基本上誰控制朝廷,做出什么安排,劉艾就會遵循安排,缺乏反抗精神。

  劉松才能不如其父,但也是中人之姿,察覺陳群抓住了脈絡,就問:“長文何以見得?”

  “若是薊侯畏懼趙氏兇暴,又豈會收留朝廷敕使?”

  陳群溫聲講述,見劉松挑眉要發問,陳群又搶先說:“薊侯雖是劉太尉門生,與君侯有同窗之情誼。不過這樣關乎生死、宗族興衰的時候,以薊侯之果決,又豈會顧念舊情?”

  “有理。”

  劉松心中大定,眼神開慰看著陳群:“那長文以為,應當如何能游說薊侯,使之舉兵勤王?”

  陳群身子向劉松挪了挪,低聲張口吐出兩個字:“矯詔。”

  聞言,劉松皺眉:“如此可能成功?若是薊侯知我等誆騙于他,又將如何?”

  陳群很有信心的模樣,依舊低聲:“他不在乎。”

  劉松皺眉更深:“若是如此,袁本初處如何回應?”

  矯詔,自然不可能給公孫瓚加封冀州牧這種無意義的操作,只能從爵位上著手。

  上一次朝廷敕使到幽州,就是被公孫瓚挾持,強迫敕使矯詔,給了公孫瓚薊侯、都督四州、假節的權限;還逼迫敕使,殺了劉虞。

  當年那位敕使有被脅迫的記錄,但誅殺劉虞…公孫瓚有這個動機,敕使身后的長安朝廷、天子、李傕郭汜,也是有這個動機的。

  畢竟劉虞雖然拒絕了袁紹的勸進,可這種事情參與進來,不管拒絕與否,就該有死亡的覺悟。

  總之,劉虞死了,公孫瓚也因此元氣大傷。

  而現在如果再次矯詔…劉松真沒什么好怕的,他反正下定決心不回許都了。

  他從呂布手里兩次逃命,還不是呂布顧忌太多,也多憑老爹太尉劉寬的遺澤深遠,所以殺與不殺不影響關鍵時,大多數人都會選擇不殺劉松。

  呂布可以裝傻放過劉松兩次,而許都朝廷方面,絕不會放任他矯詔策封公孫瓚為公爵。

  可現在的形勢也非常的明確,唯有給公孫瓚一個燕公或薊公的爵位,才能勾動公孫瓚,使之舉兵。

  否則東北方面十幾萬軍隊相互掣肘,會錯過這最關鍵的決戰。

  決戰打輸,一切都就完了,還扣著虛無的王爵、公爵做什么?

  這些濫發的王爵、公爵以后造禍,那是以后的事情。

  抵擋住呂趙二賊的叛逆攻勢之后,許都朝廷才有以后、將來。

  陳群提議之后,劉松想也不想,就決定這么干。

  王爵他是不敢矯詔策封,估計公孫瓚也不敢接受。

  趙基都沒王爵,公孫瓚若是接受朝廷策封的王爵,有概率引來趙基的直接、重錘打擊!

  反正此刻,他光祿大夫、逯鄉侯劉松是朝廷敕使,他臨時發偽詔策動公孫瓚舉兵,這是為了挽救國難,他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么。

  等以后許都朝廷打破白馬之誓,不得不策封另一個外姓臣子為王爵、公爵時,那今日劉松矯詔的后遺癥也就算是清除了。

  想清楚這些,劉松感慨說:“如今能為國家做的,也只是如此了。若是朝中諸公早下決定,重賞趙氏,又何至于淪落到如此境遇?”

  陳群不語,等他從塞外返回,就是這種模樣了,他無力更改什么,甚至直接返回許都也很難保住自己的命。

  朝中許多人肯定認為是他陳群辦事不力,沒能安撫好趙氏,也沒能及時向朝廷傳達趙氏的需求,這才讓誤解越來越大…

  如果殺陳群并給趙基封公,就能結束戰爭的話,以陳群對許都朝廷公卿百官的了解,很多人不介意殺陳群試一試。

  反正試一試就算失敗了,也無關緊要。

  比起平息這場波及天下的大戰,陳群個人的性命真有些不值一提。

  死得其所,大概說的就是這種。

  可惜,陳群不想死,就跟著劉松在冀州、幽州晃蕩。

哎呦文學網    虎賁郎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