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56章 物極必反

第356章物極必反  太原,賈詡外出巡視本郡各縣,勸慰農桑畜牧之事。

  在榆次時,得到河北軍情。

  更準確來說,是上黨的軍情,上黨郡守薛洪主動棄郡而走,南下河內,前往陳留依附張楊。

  薛洪自知不是河北兵的敵手,也不想多造殺孽,就主動放棄。

  他走的輕松,委派到上黨各縣的官吏要么棄官逃亡,要么帶著愿意追隨的百姓向太原或河內遷徙。

  一些率領吏民撤回太原的縣令長抵達榆次,不僅帶來了上黨失陷的消息,也帶來了袁術稱號,聚集大軍三路進攻徐州的消息。

  賈詡聞言,感慨不已:“天下之亂,始于袁氏,亦盛于袁氏。”

  他嚴重懷疑,袁紹也已經開始走袁術的路。

  真讓袁術攻陷徐州,割裂東南,那袁術搶先一步稱帝,肯定不缺投效袁術的人。

  士人被壓制的久了,不滿漢室制度的大有人在。

  袁術屢敗屢戰,每次都能重整勢力,原因就是袁術很得人心,這部分人心就是反漢室社稷、制度的世族之心。

  而當年袁紹從雒都出逃,不去別處,偏偏選中河北,自然是經過深入研究、反復衡量的。

  沒別的原因,就是因為河北已經成為反漢的大本營。

  張角兄弟就出自河北,黃巾軍大本營也在河北。

  皇甫嵩平河北黃巾軍時,信都縣令閻忠除職,就勸皇甫嵩割據自立。

  皇甫嵩拒絕后,閻忠返回涼州家鄉。韓遂、馬騰等人作亂,擁立的首領王國因作戰失利被處死,又要強行擁護閻忠為首領。

  閻忠看不上這些人,擔任叛軍首領后無所作為,病死了。

  作為涼州名士,閻忠可以說是年老、郁郁不得志而病死,也有可能是韓遂顧忌閻忠的影響力,隱誅了閻忠。

  賈詡之所以清楚閻忠的事情,因為他青年還未展露頭角時,閻忠就很賞識他,為他傳播名聲。

  再后來冀州刺史王芬企圖在靈帝返鄉時發動兵變,不僅僅是王芬狂妄,更在于冀州人愿意跟著他干,有這個群體共識。

  所以袁紹選河北,就是看中了這里有反朝廷的群體共識。

  而關東、南方其他地方就沒有這種共識;即便英杰之士認為天下將亂,早作準備的話,也只是結交豪杰,為動亂做準備。

  這樣沒有反朝廷的共識的地區,少部分反朝廷的人會被大眾情緒淹沒,不敢表態。

  面對朝廷、地方長吏的迫害,這些人很少有人能舉兵反抗,或成功反抗。

  帝國終究是太大了,個人能指揮、率領的軍隊規模又是有限的。

  舉兵反抗成功,也就割據數縣,成為一個宗帥、豪帥、流民帥,很難上臺面。

  除非有大量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割裂郡縣。

  否則光是地方豪族,就能牽扯、耗費你寶貴的戰略時間。

  此前河北人在韓馥麾下時,就反意堅決;而袁紹奪冀州時,河北人分流變成了三股。

  一股投靠了更囂張的公孫瓚,一股投靠袁紹,還有一股懷念舊主韓馥,被袁紹摧殘破壞。除了這三股之外,還有永遠都存在的中立派。

  韓馥以及韓馥舊部固然被袁紹摧毀瓦解,可與支持袁紹的人也是沾親帶舊。

  所以反意堅決的河北人到了袁紹麾下后,反而表現的沒有那么叛逆,有些中規中矩…這種貞潔烈婦一樣的反應,在賈詡這個經驗豐富的人面前,被理解為河北人以此要挾袁紹。

  沮授、田豐、審配這些人不是不反,而是不想被袁紹輕易利用、驅使。

  只有袁紹做出了足夠的讓步,讓這些人滿意,這些人才會丟出籌碼,支持袁紹正式割據。

  畢竟這一步很是艱難,成了就是新朝元勛、顯貴;若是敗了,那搭進去的不僅是當世幾代人的富貴,還把祖先積攢的清譽也給賠進去了。

  可現在袁紹、河北人已經沒有更多待價而沽的時間和空間。

  袁術只是割據東南,拿下青徐二州后,那袁術就是割裂東國,自稱一聲東皇、東帝,也是合乎形勢的。

  到了那個時候,袁紹與河北人就被動了,不管做什么選擇,都只能得到二流結果。

  袁術的稱號建制,又間接證明趙基肅清太原大姓的必要性、正義性與前瞻性;也證明呂布在南陽干的對。

  會讓那些公卿無法繼續指責趙基、呂布,呂布那邊的凝聚力、行動力會進一步高漲。

  袁術在時間上壓制袁紹,而趙基則與公孫瓚在空間上壓制袁紹。

  現在袁紹派兵試探性攻取上黨,為的就是為接下來的行動爭取操作余地。

  只能說呂布率軍就食南陽,影響太過惡劣。

  張楊自身都獨木難支,更別說張楊麾下的薛洪。

  薛洪不敢守上黨,就是因為守不住;這個共識之下,上黨吏民也不敢支持薛洪。

  就這樣,上黨高地輕易被袁紹奪走。

  可這重要么?

  在賈詡眼中,這一點都不重要,跨越太行山去跟袁紹決戰,打贏了也沒多少好處。

  同樣的,袁紹拿到上黨后,也不敢向太原進兵。

  上黨對雙方來說,僅僅就是個緩沖、邊界。

  真要打決戰,要么在太行山北部的代郡、中山、上谷郡打;要么在河內、東郡打。

  這是秦趙長平之戰的教訓,雙方都不會強攻上黨,或跨越上黨以漫長的補給線去打決戰。

  不是說上黨高地無法通行大軍,而是大軍很難展開。

  如去年,趙基只能帶少部分兵力去常山作戰,哪怕與張燕合軍,也不敢貿然與袁紹決戰。

  因為即便打贏了,也無法全殲袁紹全軍,到頭來還是要進行攻城戰,浪費時間兵力之外,只會便宜公孫瓚、曹操。

  賈詡反復考慮,斷定河北將要生變后,當即返回晉陽,與趙彥商議。

  同時派遣使者,飛馬通知趙基。

  前線戰爭已經無法停止,賈詡、趙彥能做的就是分兵駐防,警惕袁紹前鋒部隊進入河東、太原境內后搞破壞。

  袁軍侵入,制造的破壞雖小,但會嚴重打擊趙氏的威望,也會給匈奴人脫困的機會。

  兩日后,趙基正督率騎兵渡河。

  他留在東岸,拿到了賈詡的急遞。

  賈詡對袁紹那里做出了最壞的預判,即袁紹對河北士人讓出最大的一步,雙方徹底融合。

  這不僅會敗壞袁氏的清譽,也會打擊趙基、呂布的執政維新。

  看似兩敗俱傷…可士人丟棄的不僅僅是道德輿論上的主導權,也會丟失道德枷鎖。

  如果現在是春秋,那么袁紹也跟著正式稱號建制搞割據,那么將進入戰國時期。

  春秋再亂,上面還有個公認的天子、共主在;而戰國時期,各國內部雖有秩序,但彼此相爭時已不講究什么規矩。

  當各方勢力戰國化,戰爭的烈度會直線上升。

  雖然現在也打殲滅戰,但往往還是會留一點余地;真完成戰國化…趙基感覺無所謂。

  他在太原、上黨做下的事情,在戰國時期來說,才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沒什么好驚奇的。

  也有可能是自己與呂布的壓迫,很多士人絕望之下,才積極慫恿袁術稱號建制,要另立朝廷,與建安朝廷對抗。

  這樣他們背負著叛臣的身份,也背負著新朝的官身,多少能平衡一些。

  否則的話,面臨自己、呂布的討伐,他們不反抗又不甘心,反抗的話就成了亂臣賊子,非常的被動。

  與其被動挨打,還不如另立新朝。

  所以,這眼前這一切的形成,有自己攪動的因素在。

  趙基陷入長久的沉思,韓述端來午飯,就問:“大司馬,太原何事?”

  “不僅太原的事情,袁術在月初時郊祭天地,自稱仲氏,冊立后妃及文武百官。”

  趙基將密信急遞交給韓述,見他沒反應過來,趙基直言:“袁術反了,就差稱帝這最后一步了。袁紹出兵奪上黨,文和先生斷定袁紹也要作亂。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袁術反了?”

  韓述呆呆看著手中帛書,很是費解:“他圖什么?”

  “不圖什么,或許是這樣死之前能過過天子的癮。”

  趙基調侃著,拿起筷子端起碗,吹了吹,才說:“朝廷在我們這邊,他們打不贏,只好另立新朝。不必著急,二袁自己會斗起來。”

  韓述面露苦色,只覺得心慌,將帛書折迭:“大司馬,他們真會內斗?”

  “兄弟之間生出仇恨,這仇恨之高,是外人很難比擬的。”

  趙基往碗里夾了醋布,攪了攪,垂眉看著:“袁術勢大,袁紹又兵強馬壯,不到山窮水盡時,又怎么會醒悟?”

  見趙基自信模樣,韓述還是無法理解。

  都造反稱帝了,還不聯手,難道要等宗族被夷滅后才聯手么?

  (本章完)

哎呦文學網    虎賁郎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