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之前電磁火炮一致,因為體型和質量太大,這種核導彈仍舊只能安裝到金星級和地球級戰艦上,水星級戰艦無法安裝。
研發成功之后,李青松立刻開始思考該如何將其融入到現有的飛船布局之中,最大程度的讓它發揮戰斗力。
幾十個方案很快便被李青松制定了出來。
李青松采取和之前電磁火炮同樣的方式,同樣按照各種不同的方案,造出了多種不同的金星級戰艦,讓它們在戰場之中通過優勝劣汰的方式,直接將最好的方案呈現出來。
伴隨著電磁火炮、核導彈的加入,再加上之前的電磁炮、激光炮,李青松知道,自己的武器體系終于完善。
于是,又經過了幾年時間的實彈實戰演習,等最優方案終于確定后,李青松終于開啟了全力以赴的造艦任務。
這一次的大規模建造,所造的不僅僅只有戰艦,李青松還開辟了另一條武器系統。
無人武器!
無人戰艦,無人炮臺,無人衛星,導彈集群、小型無人艦集群,等等等等。
依據不同的規格和型號,無人戰艦也分為多個類型。
最大的無人戰艦僅比水星級戰艦小20,總質量達到了200多噸,上面滿載著各種各樣的武器彈藥,戰斗力極強。
最小的無人戰艦甚至僅有一噸左右,長度不過兩米,寬度不過半米。
它上面僅裝備有威力最小的電磁炮和激光炮,攻擊力低,防御力低,機動性也低。真到了戰場上純粹就是炮灰一般的存在。
但沒關系,這玩意兒造出來本來就是當炮灰用的。
無人炮臺相比起無人戰艦來說,威力便高得多了。
它的體型可以造的極大,內部可以安裝威力強大的電磁炮和激光炮,還能安裝電磁火炮、核導彈等。
攻擊力極強,防御力同樣極強。
它可以在自身的戰術版悟空的控制下,自行攻擊周邊的目標,并在戰略版悟空的指揮下方便的移動位置。
無人導彈集群便是提前將一些彈體和燃料分離存放的導彈布置在星空各處。未擊發之時,它們便像是隱藏在暗中的毒蛇一般,一旦擊發,便如同刺客,有去無回。
伴隨著眾多新式武器、新式裝備的大量投入,木星系統周邊,那已經持續了十幾年的實彈實戰演習愈發殘酷,戰術愈發詭譎多變起來。
十幾年的時間里,已經有超過5000艘戰艦,超過十萬名克隆體葬身星海!
為了支撐這一場演習,李青松前前后后向這里供應的物資總量更是已經高達上百億噸!
如此之大的消耗,收獲也極為驚人。
在無數真實戰場數據的喂養之下,悟空AI已經越來越智能化,戰斗力越來越強。
在這個時候,李青松做出了一個新的決定。
是時候開啟太陽系大開發任務了!
這第一是自己的技術已經足夠發達,已經足以勝任整個太陽系范圍的建設和運輸任務。
第二便是,實彈實戰演習的效果雖然好,但物資消耗也太過驚人,甚至連一整個木星系統都有些支撐不起了。
既然如此,從其余行星那里開采能源和資源,就成為了必然要做的事情。
于是,當初那些承載著李青松從洛神星回到內太陽系的空天母艦再度被他拿了出來。
改裝了推進系統之后,足足50艘空天母艦各自攜帶著數百萬噸的質量,向著太陽系不同的星球出發。
最先到達的,是距離最近的小行星帶。
其中幾十顆較大、資源較為豐富的小行星和矮行星成為了李青松開發的重點。
在超算飛船的算力支撐之下,在眾多克隆體的決策、維護之下,同樣已經極為完善的神工AI承接起了絕大部分建設任務。
在一顆顆或者球形,或者長條形,或者不規則形狀的星球之上,眾多機械終日轟鳴。
再向內,火星之上也迎來了極為龐大的建設。
火星,是李青松最為看重的一顆星球。
原因很簡單,它最適宜展開大規模開發,同時,資源儲備量最多。
它不像地球那樣,對自己有特殊的意義所以無法大規模工業開發,也不像是金星那樣地表環境太過惡劣,就算以自己的技術都難以做到大規模開發,也不像是水星那樣太小,距離太陽又太近。
相比起其余幾顆氣態行星的衛星,火星也足夠大,完全承載的起足夠規模的工業開發。
為了盡快推進火星大開發的進程,李青松甚至直接將自己的本體意識都傳遞到了火星這里,在這里親自指揮著克隆體們完成了前期難度最高、最為復雜,神工AI無法解決的建設難題,在這里呆了足足兩年的時間,才返回到木星系統,繼續自己規模龐大的生產。
金星、水星也各自迎來了空天母艦的到達。
雖然這兩顆星球各有缺點,但也有展開一番開發的必要,只不過規模沒有那么大罷了。
木星向外,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這三顆氣態巨行星也迎來了空天母艦艦隊造訪。
同樣在神工AI的控制之下,在克隆體們的決策與維護之下,展開了規模龐大的建設。
三十年時間匆匆流逝。
此刻,整個太陽系八顆大行星,除了地球之外,其余幾顆俱都變了模樣。
原本荒涼死寂的星球被一座又一座廠房所覆蓋。
巨大的煙囪,高大的高爐,無數臺轟鳴著、咆哮著的機械在星球地表上肆意奔跑。
水星、火星、小行星帶之中的幾顆矮行星、土星的幾顆衛星,天王星的幾顆衛星上俱都出現了高度達到數千、數萬公里不等的巨型太空電梯。
之前用于往返這些星球的空天母艦也全部退役,變成了更大型、速度更快的大型母艦。
于是,整個太陽系都被李青松連接了起來。
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飛船在太陽系內穿梭,每時每刻都有海量的物資向木星系統匯聚。
此刻,那接連不斷的實戰演習已經持續了幾十年的時間,且仍舊在進行著。唯一不同的是,此刻的參戰戰艦數量已經高達十萬,且演習場地也不再局限于木星系統,而是分散了開來,足跡遍布太陽系每一顆星球。
此刻的太陽系便呈現出了一邊是繁忙的貨物運輸,一邊是激烈殘酷的太空戰斗的局面。
兩者同時進行,各不干擾,似乎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