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李青松雖然沒怎么正經發展過科技,但總歸還是有一些科技進展的。
在牛郎星之中的這些年,更是將這些科技進展融入到了飛船建設之中,令現有飛船的各項性能,比起當初的太陽系遷徙艦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這也是李青松能將艦隊加速度提升50,從0.04米提升到0.06米每平方秒的緣故。
艦隊不斷的加速,與牛郎星的距離便越來越遠。于是李青松便看到,自己身邊的物質密度在急速降低,那幾乎隨處可見的小行星漸漸變得稀疏,又漸漸消失了蹤跡,不特意去尋找已經看不到它們了。
不過李青松倒是發現了一些特殊的小行星。
這些小行星具備極為扁平的軌道,這便意味著,它們的遠日點——這里的日當然指的是牛郎星——可以極遠,近日點則可以極近。
通過觀察它們的軌道,李青松心中漸漸明悟。
這很顯然是在大行星、牛郎星等大星體引力作用之下,被甩出去的小天體。
在未來的漫長演化之中,它們的軌道還會越來越大,距離牛郎星越來越遠,最終在距離牛郎星約100億公里的地方,匯聚成一條小行星帶,就像是太陽系的柯伊伯帶一樣。
還有一些小行星的軌道更加特殊。通過對牛郎星內部天體運行的模擬,李青松認為,它們在更加漫長的未來,會具備更遠的軌道,甚至能遠到一光年以上,在一光年之外圍繞牛郎星運轉。
并且,伴隨著牛郎星系的演化,會有更多的內部天體被甩出來,融入到這兩種類型的小行星軌道之中,讓其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
到那時候,牛郎星的柯伊伯帶和奧爾特云就將形成,內部也會安穩下來,不再有那么多小行星撞擊事件發生。
太陽系的今天,就是牛郎星的明天。
不過這兩者之間又存在一些差別。
牛郎星的質量更大,聚變燃燒速率更快,壽命便越短。大約三十億年之后,它就會進入生命末期。
或許直到它演化成白矮星,都來不及形成成熟的奧爾特云,誰又能說的好呢。
這其中的變數實在太多,連李青松也無法百分百確定。
一邊細細觀察著牛郎星系之中的一切,不放過任何機會的提升著自己的知識儲備,提升著自己對于星系演化的了解,一邊操縱著龐大的艦隊進行著全功率的加速。
時間慢慢的流逝著,轉眼間便是6年多時間過去。
這時候,李青松的艦隊航速已經提升到了光速的4,約1.2萬公里每秒,與牛郎星的距離已經擴大到了一萬多億公里。
從這里看到的牛郎星,視星等仍舊高達10等,仍舊足以將物體照出影子。
如果換做太陽的話,在這個距離上雖然仍舊明亮,卻已經無法再照出影子了。
4光速的航速,已經與之前離開太陽系之時的最高航速持平。
但此刻李青松的艦隊仍舊沒有停止加速,仍舊在維持著全功率的,每平方秒0.06米的加速度。
如此又持續了約3.2年,這一支艦隊的航速達到了光速的6,也即每秒鐘約1.8萬公里。
這已經與李青松當初所設定的航速持平。但此刻,李青松仍舊沒有停止加速!
龐大的艦隊仍舊在增加著自己的速度,再度持續了約3.2年的時間。
一直到艦隊航速達到光速的8,也即約每秒鐘2.4萬公里之時,那持續工作了十幾年時間的推進器才同時關閉。
加速停止,慣性航行開始。
對于電弱文明來說,8光速的航速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且不說粒子撞擊問題,單單是燃料就不足以支撐。
但僅僅在牛郎星系中,如此之短的科技發展時間,且還是工業生產以及量電超算研發過程中,李青松分出的一小部分腦力,對于之前太陽系遷徙過程中所積累的那些猜想與突破的整合,便令艦隊的整體性能提升了5以上,打下了加速到如此之高航速的基礎。
之后,20倍于太陽系遷徙艦隊的規模,去除燃料之后,五倍于之前所攜帶的額外物資,為艦隊打下了物質基礎。
至于粒子撞擊問題?
關系不大。
進入慣性航行狀態后,李青松立刻派出了大量機器人和克隆體,乘坐著特制的飛船,將一卷卷的“塑料布”從倉庫之中取了出來,然后像是手機貼膜那樣,貼在了每一艘飛船的外殼上。
這些塑料布是李青松特意研發的,具備極高的科技含量,擁有良好的抗輻射性能。
但它們歸根結底仍舊是一些碳氫化合物而已,稱呼為塑料布并無不妥。
于是,那些星際塵埃粒子便只能撞擊到這些塑料布上,要破壞也是破壞塑料布的結構,無法再破壞飛船裝甲了。
等這些塑料布損壞到一定程度,就把它們拆下來回爐重造,然后換新的塑料布貼到飛船外殼上即可。
由此,粒子撞擊問題便從一個科技問題,被李青松轉化為了物資問題——只要我帶的塑料布夠多,就不怕粒子撞擊,問題解決。
8光速的航速是李青松第一次達到。這種塑料布也是第一次大規模應用。
在航行之中,李青松密切關注著這些塑料布的變化。于是他看到,與最初的黑色、堅韌平整的外形比較,伴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塑料布漸漸變成了灰黑紅綠等諸般交雜的顏色。
它們的質地也開始稀疏多孔脆弱起來。
這一過程只用了五年時間。
“一批塑料布能支撐五年么?可以了,符合預期。”
換上新的塑料布,這一批舊的塑料布被李青松扔到了熔爐之中,開始融化,然后重塑。
于是原本僅僅只由碳元素和氧元素構成的塑料布,這一融化,竟然融化出了金銀銅鐵氦鋰鈹硼等等等等多達幾十種元素出來,如同一鍋大雜燴。
第一批幾十萬噸的塑料布全部提純重塑后,看著擺在面前的約有150克重的那根金條——金元素也是雜質之一,此刻只是被提純了出來,李青松心中頗有一種哭笑不得的感覺。
“沒想到這玩意兒還能煉金啊,嘖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