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四十四章 巨大發展

  科技研發是一項十分耗費資源的工作。

  也就是李青松現在的生產力足夠龐大,資源供應足夠充沛,才有能力建造此刻的專門研發機構,投入數萬名克隆體,別的什么都不管,專門一心一意的去研究技術。

  于是在現階段,這座科技研發基地,便成為了此刻所有生產鏈條的“最頂端”。

  所有的一切生產,都以供應研發基地的消耗為最終目標。研發基地的產出,反過來又會提升整座基地的生產力,在擴大自身規模的同時,又能具備向研發基地供應更多物資的能力,于是研發基地便可以開啟下一步的,資源消耗更大的研究,如此反復循環,便能不斷取得科技的進步與生產力的提升。

  在這過程之中,基地規模會越來越大,人口數也會越來越多,于是可以投入到研發的完全脫產克隆體的數量便也越多,李青松可以動用的腦力也會越多。

  整個基地集群,因為這一座研發基地,而結合成了一個整體上的有機體。

  洛神星上生機勃勃,一切都在快速發展著。

  轉眼間又是半年時間過去,新的一批五萬名克隆體誕生。于是,李青松終于可以勉強達成那種“任意時刻都有11萬名克隆體在線”的局面,不必在克隆體需要休息的時候,放任自己的意識連接份額空置浪費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研發基地建造完成后的第一個重大科研突破出現了。

  現代化芯片制造技術終于研究成功了!

  計算大樓某處實驗室之中,一個經高度提純技術制造成的圓柱體硅棒,在機器控制下小心翼翼的來到了切割車間。

  在這里,它被切割成了一張薄薄的硅片。

  硅片隨之送到了氧化車間,于是便有一層薄薄的二氧化硅在它表面生成。

  二氧化硅層可以充當絕緣體,也可以當做后續工藝需要的掩膜來用。

  然后是下一步生產流程,一層光敏材料被涂抹到它上面,再經由紫外線照射,再經由化學品浸泡以及后續的蝕刻,細小的電路圖形便出現在了硅片之上。

  再之后,經過一系列的摻雜、沉積、多層互聯、分割、測試、封裝等流程,一張較大的硅片,便被分割成了多個較小的單獨芯片。

  很顯然,通過這種方法,在硅片上制造出的電路,比之前使用手工焊接所填充的電路和晶體管,可以做到更小。

  于是單位面積內可以集成的晶體管數量便會更多。而晶體管數量多了,芯片的性能就會更強,運算速度更快,可以處理更多、更復雜的數據。

  此刻李青松所生產的第一代現代化芯片,每一枚小小的,面積僅有10平方厘米的芯片上,便可以集成一萬個晶體管!

  而之前采取手工焊接方式制造的芯片,每一枚面積達到了200平方厘米的芯片僅僅只能集成一千個晶體管。

  它的面積縮小到了原來的20分之一,性能卻提升了10倍!

  不僅如此,功耗、發熱、可靠性等方面也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看著這枚自己親手生產出來的,制程可以算達到了微米級的芯片,雖然相比起人類巔峰時代仍舊極為落后,李青松仍舊滿是欣慰的笑了。

  基礎已經奠基完成,后續只需要不斷迭代優化即可。

  又經過了后續一系列的工藝微調,最終,原來的那座生產鐵殼芯片的芯片工廠迎來了一次全面的升級改造。

  各種各樣全新的設備安裝到了它里面,生產隨之開始。

  采取工業化、規模化的生產之后,這座芯片工廠一年便可以生產1000萬枚微米級制程芯片!

  同時,生產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研究芯片技術的過程。

  這其中會誕生出眾多芯片技術的細節,同時研究機構里,新的思維、新的方法和工藝也會不斷放到芯片工廠之中進行嘗試,兩相結合,便能實現芯片科技的不斷發展。

  在芯片工廠投產之后,大量最新生產出來的芯片也徹底改變了原有的生產格局。

  眾多鐵殼芯片被回收銷毀,功能更強的全新一代芯片投入使用,更加優化了生產流程,提升了自動化程度,生產效率便更高了。

  這只是芯片科技一種技術的進步。

  除了芯片技術之外,在科技研發基地里還有更多技術,在專職科研克隆體們的辛勤工作之下出現了突破。

  高精度機床、高強度鋼鐵、全新的鑄造工藝、全新的內燃機制造技術、高壓供電技術、更高效率的發電機技術…

  等等等等,幾乎每一天都會有新的科技突破出現,新的科技突破會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應用,得到實際生產的檢驗,然后相關數據又反饋到研發基地之中,再進一步優化…

  原本傻大笨粗風格的洛神星基地群,伴隨著新技術的不斷出現,逐漸演變成了精密、精致、高效的建造風格。

  在這種情況之下,李青松所一直看重的生物技術也不斷實現突破。

  現階段的他,終于可以做到主動調整營養液配方,同時以更高的精度提純怪鳥體液,去除有害雜質,保留有益成分,同時制造更高精度的、能讓克隆體更好發育的培育裝置了。

  于是,李青松的意識連接數再度出現了突破。

  現在的他,已經可以同時連接50萬名克隆體了!

  經過這些年接連不斷的生產,李青松麾下的克隆體總數也首次突破百萬大關,達到了120萬個!

  并且,經過全新升級改造的克隆體培育工廠仍舊在以平均每年20萬名克隆體的速度不斷培育。

  此刻,李青松麾下的基地數量已經暴漲到了535個,將它們視作一個集群的話,這個集群覆蓋的面積已經提升到了500余萬平方公里。

  而整個洛神星的表面積不過才1500萬平方公里左右。

  用于連接這些基地的鐵路的總長度更是達到了百萬公里級,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列車在上面飛馳,運輸著海量的物資。

  此刻,李青松的目光終于望向了浩瀚太空。

  “現在的我,終于有資格發展航天科技了啊…”

哎呦文學網    人類失蹤,幸好我有億萬克隆體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