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十九章 電氣化時代

  對于火車機頭,李青松一開始也是考慮要造蒸汽動力的。

  畢竟這玩意兒簡單粗暴,自己又有足夠的技術積累。

  但思來想去,李青松最終還是拋棄了這個打算,打算一步到位,直接建造電氣化的火車機頭出來。

  原因很簡單,電氣化的機頭,運力更大,效率更高,速度也能更快一點。

  相比起蒸汽機頭,它的好處多多。

  但李青松決定要上馬電氣機頭的原因并不僅僅如此。

  另外一個原因是,既然未來要規模化的運輸各種礦產,那,不僅消耗端要規模化,生產端也要規模化才行。

  依靠之前的那種手工作業采集礦產絕對不行,累死克隆體們也做不到。

  必須要上馬各種采礦機械,才能開采出足夠的礦產。

  這便意味著,一號鐵礦、氧礦、托林礦那里也需要使用大量機械和電力。

  那,在那里各自建發電廠?

  這個方案被李青松否決。

  現階段,與其建造更多小型發電廠,不如全力造一座大發電廠出來,然后分別向各處基地供電。

  如此,建造線路就成了必然。而既然有了線路,火車供能問題便順帶著解決了。

  第二個原因則是,未來李青松的規劃是大規模的機械化。

  唯有機械化,才能真正推動自己的科技發展。依靠手工作業,撐死了也就是個手工作坊。

  地球時代的機械化,是依靠煤炭和石油來實現的。

  但洛神星上可沒有這些化石能源。

  要實現機械化,唯一的方案是直接跨過化石能源時代,直接進入電氣時代。

  而,既然已經決定了未來要以電氣化來實現大規模的機械化,現階段電氣化的機頭又有這么多優點,那干嘛不用?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較為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對于電氣化極為有利。

  這個因素,對于地球時代的人類來說,可謂夢寐以求。

  超導。

  因為洛神星上極低的溫度,無需特意營造,便天然具備超導環境。李青松只需要略微在線纜材料上下點功夫,便能大規模的制造超導線路,實現電網電力的無損耗傳輸。

  如此一來,效率就更高了。

  種種原因綜合之下,李青松最終做出了這個決定。

  一號機械廠之中,二十多名克隆體在不斷的手工制作零件,手工組裝,不斷的測試。

  他們正在研究該如何制造一臺電氣化的機頭。

  在這過程之中,他們的大腦高速運轉著,不斷結合現實情況,不斷試錯、嘗試,于是一條條知識在他們大腦之中生成,變成了屬于李青松的知識。

  這不同來源的知識匯聚到李青松大腦之中,在他腦海中融會貫通,又實時反哺到了每一名克隆體身上。

  二十幾名克隆體沉默著,相互之間沒有絲毫交流。但,一名克隆體通過實驗總結出來的知識點,譬如某些連接件不能使用浸酸處理工藝,否則會導致強度不足,這一個知識點立刻便會同步到所有克隆體腦海之中。

  無需交流,無需告知,其余所有克隆體在處理此類零件時,全都會避開這一點錯誤。

  另一名克隆體有了別的發現,立刻也會同步到其余克隆體腦海之中。

  每一名克隆體的進步,都會導致整體的進步。

  在這種情況之下,電氣機頭的制造極為順利。畢竟此刻李青松的要求又不高,不用那么智能化,性能也不必太高。

  在鐵軌鋪設完成一半的時候,第一臺試驗型機頭制造完成。

  李青松操縱著它來到了鐵軌之上,小心翼翼的使用受電弓連接線纜,按下按鈕,瞬間,澎湃的電能開始推動電動機運轉,又將動力分散到了車輪之上。

  在與鐵軌的摩擦之中,后邊拖著足足30個車廂,滿載著3000噸貨物,總長度達到了600多米的長長列車開始了前進。

  一開始速度還很慢,但很快便快了起來,最高甚至達到了每小時40公里。

  比空載拖拉機的最高速都快!

  “不錯。”

  李青松心中滿是欣慰。

  現在,有了電氣化的火車機頭,不僅貨物運輸問題解決,也為自己跨越式進入電氣時代鋪平了基礎。

  我連重載列車的電氣機頭都能造了,造一些使用電力的破碎機、礦車、選礦機、挖掘機、推土機之類的,還有問題?

  還真的有問題。

  一些固定化的設備,譬如破碎機、選礦機等,可以直接連接電路,這沒有問題。

  但一些可以移動的機械,譬如礦車、卡車、推土機之類的,卻沒辦法直接連接線路。

  不過也沒關系。李青松早就有了解決方案。

  不能連接線路,那就用蓄電池好了!

  簡單的鉛酸電池其實沒有什么技術含量,就算以李青松現有的技術都能制造。

  比起地球,區別無非在于能量密度更低一點、重量更大一點、安全性更低一點、充電速率更慢一點而已。

  但無所謂,仍舊是那句話,能用就行。

  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

  地球時代,為了環保,許多有毒有害,但可以為電池提升性能的添加物都不能添加。

  比如金屬鎘。

  但在洛神星這里,李青松可不管那么多。

  能提升性能?添加就是。

  如此肆無忌憚下來,李青松發現,自己在實驗室之中幾乎是通過手工定制化生產出來的第一塊電池,其整體性能竟然能達到地球時代這種電池的一半左右。

  要知道,李青松的整體科技比起地球可差的沒影子了。但就算在這種情況下,性能竟然還能達到一半!

  這讓李青松極為驚喜。

  “現在先手工制作一批出來,將就著用。等鋼鐵廠滿產了,電池廠也得造一個專業的出來。”

  李青松下定了決心。

  建造鐵路的工作仍舊在熱火朝天的進行著。

  截止到現在為止,又是一年時間,鐵路建設已經完成了80%以上。

  后續用不到那么多人力了,于是加上這一年中又新誕生的400名克隆體,李青松抽調了總數高達600名的克隆體,分別奔赴三個采礦點。

  他要造三處分基地出來!

哎呦文學網    人類失蹤,幸好我有億萬克隆體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