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到了九月七號,最后一批最遠的研究生已經到了京城,方言今天同樣在接待,全都是一視同仁,來拜訪的就是客,好吃好喝招待著,走了還要送上助學基金的套餐。
之前一些沒有來拜訪的人,現在聽到消息后,也就沒有再矜持了。
這種好事兒大家在做,就個別幾個人耍個性,這不是典型的不合群嘛?
再說了,方言又沒錯,他是真的想要幫助所有人的。
加上現在宿舍樓外邊,還加了一塊這棟樓的來歷碑,上面清楚的記錄了是方言救治熊婧家的閨女,然后熊婧以方言名義捐贈的,也就是他們住的很爽的這個宿舍樓,也是方言賺來的。
這是什么感覺?
就感覺到了京城過后,啥地方都是方言的影子。
以前還沒到京城的時候,感覺還不明顯,畢竟當時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上研究生,現在正兒八經的考上后,真的要在京城落腳的時候,才能感覺到方言在京城里的影響,還不光是在衛生系統的影響力,甚至是派出所聽到方言的名字后,人家都要對他們熱情一些。
一打聽才知道,這里的一些警察是接受過方言培訓的,他在公安系統那邊還掛著職位,而且還不低。
這就像是什么感覺?
就像是本來看到海面上漂浮著的巨大冰山,感覺已經相當大了,然后被人告知那浮在海面上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你看不到的地方,人家還有更大的實體,這時候才反應過來自己面對的是一個什么樣的龐然大物。
當然了,這么比喻還是到稍微的有點夸張了,不過他們目前能夠接觸到京城里最大的人脈,就是他們當初考研究生認識的方言了。
甚至可以說,一些事情找他比找自己班主任還要有用。
就比如說報到的時候,專門負責管研究生三個班的岳美中教授,就直接告訴他們:
“如果需要幫助,又不太好意思找老師,可以找方言同學試試。”
這已經算是來自學校官方的認可了。
還有他們也打聽清楚了,他們研究生班還沒建立之前,方言就已經開始在研究院里工作了,并且單獨有個自己的研究所,他就是研究所的主任。
這是代表什么?
還沒考上研究生,就已經開始在研究院上班了?
雖然聽起來很瘋狂,但事實上確實是如此。
畢竟方言也說清楚了,他們以后如果研究出什么東西來,研究所和工廠也可以給予獎勵,并收購這些成果。
而且最近他們還有人到方言家里拜訪的時候,看到過學校大五的學生到方言和老胡這里報道的。
這些人都是分配到方言的研究所和老胡工廠里的人。
大家也看過新聞的,接下來即將開始和日本那邊合作,這些都是擴大規模后,單位新增加的人員。
這說明接下來的中醫行業那是大有可為啊!
他們已經看到了一條康莊大道。
等到時間來到了九月八號這天,終于迎來了研究生班開學。
這次的研究生一共一百八十八人,開學典禮在首都中醫藥大學禮堂舉行,衛生部的副部長來了兩位,一位是方言他們熟悉的李副部長,一位是郭副部長。
他們代表衛生部向全體新生表示祝賀,并對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和期望。
主要是肯定了中醫復興的時代意義,有些讓方言意外的是,他們兩人都回顧了行業困境,指出1959年至1978年間全國中醫從業者從36萬人銳減至24萬人、中醫醫院數量腰斬的嚴峻現實。
明確表態“衛生部將全力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呼吁新生把握國家重啟高等教育、扶持傳統醫藥的戰略機遇,。
聰明的人已經看出來講話更深層的意義,是在對他們傳遞政策信號。
最后還提議提了一下方言,將方言的個體成功(國際談判、研究所運作)轉化為行業范式,希望引導研究生群體效仿其“產學研一體”路徑。
這也是在公開場合下,衛生部領導確認了方言在這塊的貢獻和成功。
幾乎是確定了方言未來的地位。
接著學校的書記王恩厚、還有研究院院長季鐘樸也分別作了的講話。
季院長講話完畢后,正式宣布中醫研究生班的老師名單。
岳美中擔任研究生班書記。
一班班主任王玉川,副班主任任應秋、劉渡舟、董建華、方藥中。
二班班主任王伯岳,副班主任耿鑒庭、趙樹儀、付方珍、余瀛鰲。
三班班主任程莘農,副班主任黃星垣、孟澍江、潘澄濂、胡煥章。
此外,趙錫武代表中醫研究院全體職工向新生表示熱烈祝賀。
他們首屆中醫研究生班的師資隊伍還是相當強大,除了這些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外,還力邀全國各地的名師來上課,并配以中年業務骨干,組成老中搭配的師資隊伍。
一開始就說明了接下來研究生班的教育方針,對四大經典的學習方法是以自學為主,配以必要的輔導、答疑和講座。
通讀、精讀、熟讀,反復精思,咀嚼消化。
而后對經典詳盡注評,作為課程考試的主要依據。
要求學得通,想得深,用得上,養成良好的習慣,為日后學業精進提供了方向。
然后第一學期四個月設定了《黃帝內經》162個醫案,還有穿插的講座和答疑,除了這個之外還有《靈樞》有關針灸經絡的篇章,由針灸研究所程莘農主講。
然后還有社科院哲學所劉長林從方法論研究《黃帝內經》藏象經絡學說。
南京大學天文系盧央教授解釋《黃帝內經》中的天文歷法。
國家氣象局張德二教授解釋《黃帝內經》與氣象的理論原理”。
從多學科、多角度對《黃帝內經》進行研究。
三個班每個同學還要對《素問》《靈樞》各兩篇作詳細注釋和評議的任務。
方言反應過來,如果他沒記錯的話,這些注釋和評議在原來歷史上匯編后裝訂成了《中醫經典注評本》,在2011年由華夏中醫藥出版社正式出版過,自己上輩子還買了。
也就是說研究生了班的人雖然多了,但是他們制定的教學任務其實是沒有太大的變化的。
學校的典禮結束后,方言他們就開始分班了。
他被分在的第一班,也就是王玉川教授的班級上。
跟著他一起分過來的原班級人員其實并不多,他們原班的二十幾號人里面,只有孟濟民,宋建中,楊景翔,成寶貴分到了一個班。
其他人都被打散到了二三班里面。
等到分班完畢后,時間也到了中午了,他們的食堂也改了,不在學校吃飯,而是在隔壁華夏中醫研究院。
在到研究院吃飯的路上,一些人還有些不理解,但是吃過這兩個食堂的人當即解釋了這個問題。
“研究院的伙食比學校食堂的好一百萬倍!”
“也沒那么夸張,不過一百倍應該是有的。”
“考上研究生待遇也提高了。”
最后跟著一起過來的學校老師對著他們解釋:
“這邊的食堂還有秘方研究所提供的餐食補助,研究所和旗下公司賺了外匯后,這邊研究院也跟著沾光,我們當然也同樣一起沾光。”
這話說完,大家都看向了方言。
一百八十多號人了,七嘴八舌的說道:
“方哥,下午選班委,我推薦你當班長!”
“這不廢話嗎?方哥不當班長,誰當班長?”
“方哥,我建議你兼職我們二班的班長!”
“三班也建議。”
方言聽著滿頭黑線,什么玩意兒,自己班的就算了,二三班的都來了,關鍵是這些說話的人也不是他們的原來班級的老同學,而是其他人。
這時候宋建中已經站出來說道:
“去去去,方哥說了不參加競選班長,他剛才已經給咱們班主任說了,他在協和還有研究所都有任務,當班長沒那么多精力。”
聽到這個消息后,眾人驚訝的問道:
“真的假的?”
方言看到大家都在看著自己,于是點頭承認道:
“真的,我是真沒有精力,班干部就不參加競選了。”
“當然了,大家如果遇到什么事兒需要我幫助,還是一樣可以來找我的。”
“我不當班干部主要是不想處理班級上的事情,畢竟我其他兩個單位還有很多事兒都在等著我,還請大家見諒。”
方言說完對著眾人拱了拱手。
這事兒也是奇了,不當班干部還對著眾人拱手道歉的,當然了放在方言身上好像也確實挺合理的。
論聲望班上能夠和他掰手腕的人幾乎是沒有,加上所有人都受過他的恩惠,方言理所當然的要當這個班長才合適。
接下來眾人到了食堂,這邊已經有人在打飯了。
看著他們這一百多號人進來,紛紛朝著他們看過來。
這時候有人看到老師,已經反應過來,他們是研究生了。
還有人看到了方言,在和方言打招呼。
方言揮手回應,那是自己研究所的人。
他也就今天過來吃個飯,后面還是得開車回去吃,畢竟隔得近啊!老婆又快生了,誰知道吃完午飯過后還會不會燒心。
今天也算是難得來一次食堂。
新來的學生本來還在嘰嘰喳喳的說著,結果一進食堂沒走兩步,就安靜下來,因為進來后,他們就聞到一股混合著米飯香、肉香和蔬菜清香的熱氣。
光是這味道就知道今天的菜品水平不一般了。
研究院的食堂是紅磚砌的大平房,屋頂掛著幾盞白熾燈泡。
靠墻擺著四排木質長桌,桌腿上還沾著點沒擦干凈的飯粒,長條板凳被磨得油光锃亮,一看就是常年使用的樣子。
窗口前已經排了幾隊研究院的職工,隊伍最前面的窗口上方,掛著塊用粉筆寫的“今日食譜”木牌。
主食:大米飯、白面饅頭、玉米窩頭;葷菜:蔥燒帶魚、芹菜炒肉絲、番茄炒蛋;素菜:炒青菜、涼拌黃瓜、酸辣土豆絲;湯品:紫菜蛋花湯。
“居然有帶魚!”隊伍里有人低呼了一聲。
1978年的物資供應雖比前些年寬松,但帶魚這類海產在北方仍不算常見,尋常家庭也就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回。
負責打飯的是個穿白褂子的中年師傅,胸前的圍裙洗得有些發白,手里的大鐵勺卻掄得麻利,一點都不抖。
輪到研究生打飯時,他笑著問:“小伙子,要米飯還是饅頭?葷菜選哪個?”
前面的學生有些不好意思的指著蔥燒帶魚說:
“師傅,我要這個!再來勺芹菜肉絲!”
師傅爽快地應著,鐵勺伸進鋁制大盆里,撈起兩塊裹著蔥香的帶魚,魚塊不算大,但裹了層薄面糊炸過,外皮金黃酥脆,還掛著濃稠的醬汁,看著就入味。旁邊的芹菜炒肉絲里,肉絲不算多,但切得均勻,和翠綠的芹菜段混在一起,油星子裹在上面,香氣直往鼻子里鉆。
輪到方言時,他直接全選,眾人一愣發現還能這么吃?
最后師傅又給他舀了一勺紫菜蛋花湯,湯里飄著細碎的紫菜和蛋花,還撒了點蔥花。
找座位坐下時,班上的新同學已經端著餐盤湊了過來,其中一個叫肖德馨的指著自己碗里的蔥燒帶魚說:
“方哥你看,這帶魚多新鮮!比我在家過年吃的還實在。”
旁邊的女同學馬曉燕咬了口饅頭,滿足地說:
“我們老家平時都吃玉米窩頭,這白面饅頭只有走親戚才吃得上,沒想到在食堂天天能吃到。”
周圍的研究生們也都吃得熱鬧,有人埋頭扒著米飯,就著番茄炒蛋吃得香甜;有人用饅頭夾著芹菜肉絲,大口大口地嚼;還有人把帶魚的刺仔細挑出來,然后仔細品嘗魚肉。
食堂里滿是碗筷碰撞的叮當聲和偶爾的說笑聲,氣氛格外熱鬧。
方言咬了口番茄炒蛋,雞蛋的香混著番茄的酸甜,口感綿密;再吃口涼拌黃瓜,清爽的味道剛好中和了蛋的油膩,素菜做的還行,就知道水平應該不錯。
他抬頭看向窗口,只見師傅們正不停地往大盆里添菜,米飯和饅頭也一籠籠地從后廚端出來,蒸汽順著籠屜縫往上冒。
旁邊桌的研究院職工一邊吃飯一邊聊:
“還是沾了方主任秘方研究所的光,自從他們賺了外匯,食堂的伙食就沒差過,以前葷菜一周也就兩回,現在天天都有!”另一個人接話:“可不是嘛!上次他們跟日本談成合作,食堂還加了頓炸丸子呢!”
眾人聽了,紛紛看向方言。
這一頓午餐,在1978年已經算得上“高配”,白面饅頭管夠,葷菜每天不重樣,還有清爽的素菜和湯品,簡直比他們以前單位好多了。
“方主任!”這時候有人喊方言。
方言轉過頭一看,發現是曾路泉賀普仁。
他問道:
“老曾,老賀,你們是吃完了?還是沒吃?”
“還沒吃呢。”兩人說道。
方言原來班上的學生可都是認識他們兩個人的,當即就有人要去給他們打飯,兩人也拗不過,在方言旁邊的座位坐了下來。
然后和方言聊起天來。
主要聊天內容都是方言他們今天分班的情況。
聽到方言說著分班后,賀普仁說道:
“分在王玉川教授的班上啊?”
“那可有太好了,正好你們兩個熟悉。”
其他同學都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對話中他們了解到方言和王玉川兩人合作了好多次,整理古籍,寫教材,商業談判…
當然了,班上的四個副班主任,其中有兩個還是當了方言原來班主任的。
也可以說就沒有方言不熟悉的老師。
大家感覺現在有見識到方言另外一面了。
說起來也是很怪異,到了研究所食堂,大家對他們學生的稱呼都是同學,只有對方言的稱呼是方主任。
哦對了,還有對孟濟民也是叫孟副主任。
原來還有高手!
等到其他人把飯給曾路泉還有賀普仁打來的時候,方言已經吃好了。
他也沒留在這里和他們閑聊,直接告辭。
知道大家都在聽他們的對話,有些事兒是不太好說給同學聽的,特別是一些商業計劃,雖然曾路泉他們心里也有數,沒有說這些,但是方言自己也會注意。
吃完飯過后,方言回到學校里,研究生班學校的大門口教學樓左邊樓房四層,這里是固定的教學地點,以后不會做變動。
當天下午班主任王玉川就來到教室里,開始選拔班上的班干部,同時也讓大家互相認識。
和原來的精英班只有二十多個人不一樣,他們研究生一班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六十個人,除了方言,孟濟民,宋建中,楊景翔,成寶貴,還有楚喬南也在他們班。
其他都不是京城本地的學生。
其中上次廣州的六人里有四個人都在方言他們班上。
黃耀燊教授的徒弟,許建強和周輝文。
趙思兢教授的徒弟,李卉。
司徒鈴教授的侄女和徒弟,林雪玲。
還有陶廣正也同樣在方言他們班上。
至于其他的五十個人,就和方言他們沒那么熟悉了。
不過這些人的大名,也是在方言腦子里響當當的存在。
每個人上臺自己我介紹自己,大家基本上都是有師承的,原來就已經在自己行業里算是小有名氣了,到了這里來都是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
一些來自同樣地方的人,大家互相都認識好多年了,誰更厲害,誰擅長什么,心里都門清。
不過因為學校特意打散了,所以抱團的這種情況基本是抱不起來的,你就幾個人沒辦法抱團,除非是成十幾二十個人的規模,就像是之前越南留學生一樣。
所以競選班干部的時候,就需要哪些喜歡展示自己的學生,勇敢的站出來,然后對著眾人用語言展示自己。
讓大家知道,當上班干部過后,能夠給班上的人做什么。
王玉川教授站在講臺前,清了清嗓子:“咱們班六十位同學,來自天南海北,各有專長。班干部選出來,不是為了當官,而是要為大家服務——幫著協調學習任務、對接老師需求、解決生活難題。現在,想競選的同學,都可以上臺說說自己的想法。”
話音剛落,教室里安靜了幾秒,隨即就有人舉起了手。
第一個站起來的是許建強,他是黃耀燊教授的徒弟,在廣州中醫界小有名氣,走上講臺時腳步沉穩:
“我想競選班長。我在原單位做過五年科室組長,協調能力還算扎實。要是當選,我保證第一時間把王教授和各位副班主任的要求傳達到位,幫大家整理學習資料;生活上要是有人遇到困難,比如租房、辦糧票,我也能搭把手——我在京城有幾個熟人,多少能幫上忙。”
說完他還看了一眼方言。
方言一愣敢情熟人是自己?
他話音剛落,臺下就響起了零星的掌聲。
緊接著,陶廣正也站了起來:
“我競選學習委員。我在XJ當過院長,研究《黃帝內經》快十年了,對經典條文比較熟悉,要是當選,我可以幫大家梳理重點、整理筆記,還能組織每周一次的學習討論會,讓大家互相交流心得。”
陶廣正不愧是當過院長的人,說話條理清晰,一看就是做學問的踏實人,不少同學都點了點頭。
接著其他人也開始陸陸續續的上臺,別說還真有些本來已經當到醫院科室主任,或者是某個學校老師的同學,競爭一下就激烈起來。
方言也對著同學們的情況有了更多的了解,這都是人才啊!
就算是不學習,拿出來也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存在,果然研究生班是全國的精英一點都沒錯。
宋建中原本沒打算競選,但看到沒人提生活委員,方言又給他使了個眼色,讓他也競選一下,于是便站起身說道:“我競選生活委員。我在京城待的時間久,對周邊的菜市場、供銷社都熟,誰要是想買東西、修自行車,或者家里人來京需要幫忙找住處,都可以找我。另外,咱們班的清掃衛生這些雜事,我也能安排得妥妥當當。”他性格爽朗,說話接地氣,惹得不少同學笑了起來,掌聲也比之前更熱烈。
接下來,林雪玲競選了文藝委員,說要組織大家周末一起練書法、學針灸,豐富課余生活;李卉則競選了宣傳委員,提出要辦一份班級小報,刊登大家的學習心得和經典注評片段。
競選的同學一個接一個上臺,每個人都坦誠地說著自己的優勢和服務計劃,沒有虛話套話,全是實實在在的承諾。
等到說完后,開始陸陸續續的投票。
很快結果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