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聽到韋國豪的說法,一時間有些哭笑不得。
這哥們兒還是真先入為主啊。
他對自己也不了解,就說自己是北方人,對南方的情況不了解。
他是真不知道自己對越南情況的研究。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很顯然韋國豪站出來也是為了給自己提醒。
他也是怕自己對這個問題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他說的癲癇小發作,在醫學上規范名稱為“失神發作”,是癲癇發作的常見類型之一,屬于全面性發作范疇,多發生于兒童和青少年群體,成人相對少見。
特點是發作時患者會出現短暫的意識喪失,但通常不會伴隨明顯的肢體抽搐、跌倒等劇烈癥狀,容易被忽視或誤判。
很多人將癲癇發作籠統的歸類成抽搐,但是小發作和大發作是有很明顯的區別的。
小發作持續的時間短,一般都是一分鐘左右。
意識狀態短暫喪失,沒有記憶。
肢體上沒有太明顯的抽搐,只有那種微小動作。
發作后立即可以恢復正常。
大發作持續時間長,一般是數分鐘。
意識完全喪失,發作后有頭痛嗜睡記憶缺失,并且發作起來全身強直,抽搐。
發作后要恢復過來需要數個小時。
兒童發作更多是和遺傳因素有關系,比如家族里面某個長輩有癲癇病史這類的。
此外睡眠不足,過度疲勞,情緒劇烈波動,感染發熱,還有用藥不對,也可能導致。
最后,像是韋國豪說的,腦部外傷,顱內感染,寄生蟲感染,也是會發生這種情況的。
在中醫理論體系中,癲癇對應的病癥名稱為“癇病”,又稱“羊癇風”“癲癇”,其記載最早可追溯至《黃帝內經》,在后續《金匱要略》《丹溪心法》等經典醫籍中也有系統論述,核心病機與“痰、風、火、瘀、虛”等因素密切相關,尤其強調“痰邪作祟”是關鍵病理基礎。
中醫認為,“無痰不作癇”,痰邪內伏是癇病發生的根本。
當痰邪阻滯腦竅,導致元神失養、神志蒙蔽時,便會引發意識喪失、短暫失神等癥狀;若痰邪進一步兼夾風邪(風邪善動,可致肢體微小抽動)、火邪(火邪擾心,加重神志紊亂)或瘀血(瘀血阻滯腦絡,影響氣血運行),則會使病情更復雜。
方言沒有反駁韋國豪,而是對著孩子父母問道:
“路上孩子受過傷還被蟲子咬過?”
聽到方言的問題,孩子父親回答道:
“是的,我們在回來的路上,孩子的頭被人打過,蟲子就更是多了,您是沒去過南方,那邊林子里蟲子很多的,有些蟲子咬過之后人就會生病,我們家孩子當時就是脖子上和臉上不知道被什么蟲咬了過后,然后就開始發病了。”
方言聽到這個說法,對著一旁的韋國豪問道:
“那你之前是怎么處理的?”
韋國豪說道:
“當時在路上沒有條件,我只有用身上帶著的一些丸散膏丹之類的東西給孩子先頂著。”
方言問道:
“具體點?”
“我當時摸孩子脈象偏弦滑,舌苔白膩,一看就是痰濁內蘊的底子,又遭蟲咬外邪侵襲,怕穢濁之氣順著叮咬的創口入里擾神,就先給喂了半丸‘安神丸’那是我在越南行醫時配的,里面有天麻、全蝎息風,半夏、陳皮化痰,還有少量朱砂鎮心安神,能先壓一壓風痰涌動的勢頭。”
他頓了頓,又補充道:
“之后見孩子被咬的地方紅腫發熱,怕有熱毒滯留,我又把隨身帶的‘青黛散’用醋調開,給敷在了咬痕上,想著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癢,避免外邪再往里鉆。”
“可惜路上藥材有限,只能做些應急處理,沒法徹底調理,孩子還是一天發作十幾次。”
方言聽完,點了點頭,接著伸手輕輕觸碰了一下孩子脖子上的咬痕,麻麻賴賴的,看樣子咬的還真是不少,那孩子只是瑟縮了一下,沒有哭鬧。
他轉而問孩子父母:“孩子被打頭之后,有沒有出現嘔吐、嗜睡的情況?咬了之后多久開始發作癲癇的?”
孩子母親連忙接話:“打頭之后當天沒吐,就是比平時蔫了點,我們以為是嚇著了。被蟲咬了大概兩天,孩子就開始突然發愣,叫他也不應,過一會兒又好了,剛開始一天兩三次,后來越來越多,到今天就變成十幾次了!”
方言微微點了點頭,然后開始給孩子診脈。
一旁的韋國豪看方言用食指單指橫按在孩子手腕的橈動脈處,通過指腹的不同部位分別對應“寸、關、尺”三部,同時輕按、中按、重按。
他有些驚訝的說道:
“一指定三關?”
這個中醫兒科醫生練就的一手診脈手段,就像是方言這樣。
一般來說沒有練過的人,是不可能這么做的。
方言對著他點了點頭,這韋國豪知道一指定三關,應該也是接觸過這塊兒的,應該還是有點東西。
接著方言目光落在孩子臉上,開始望診,這成人診脈可作為辨證的核心依據之一,但兒童表達能力差、病情變化快,單獨診脈難以全面判斷,因此中醫強調“小兒四診合參,尤重望診”。
他先是觀察孩子的神色,只見孩子眼神雖有些呆滯,但偶爾轉動時仍有光澤,并非失神渙散之象,便輕輕點頭:
“孩子精神尚可,元神雖受擾但未傷及根本,還有調理的余地。”
接著他示意孩子母親輕輕撥開孩子的眼瞼,查看鞏膜:
“眼瞼內側淡紅,沒有明顯瘀青,說明頭部外傷暫時沒有造成嚴重的顱內瘀阻,這是好現象。”
隨后他又注意到孩子鼻翼兩側有些發青,補充道:“不過鼻翼發青提示有風邪內伏,這和癲癇發作的‘風痰內動’病機是相符的。”
望形態時,方言仔細檢查了孩子的頭部,用指腹輕輕按壓頭顱各處,尤其是之前被打的部位,詢問孩子母親:“這里按壓時孩子有沒有哭鬧?”孩子母親搖了搖頭:“不鬧,就是有時候會用手抓耳朵后面。”方言順著孩子的動作查看耳后,發現有一處輕微的皮下硬結,便說:“這里有輕微的瘀滯,雖然不嚴重,但也是誘發風痰的因素之一。”
最關鍵的望指紋環節,方言讓孩子母親將孩子的食指輕輕伸直,用拇指輕輕推擠孩子食指橈側的皮膚,使指紋清晰顯現。
他俯身觀察片刻,說道:“指紋紫滯,直達氣關,這是典型的邪入氣分、痰熱內蘊之象,和蟲咬帶來的穢濁熱毒以及體內伏痰相合,才導致癇病頻繁發作。”
接著方言對著孩子說道:
“張開嘴,叔叔看看你舌頭。”
孩子有些害怕的看著方言,并沒有多余的動作。
這時候孩子的媽媽對著孩子哄著說道:
“吐舌頭出來,叔叔是醫生,幫你看病的。”
這時候孩子還是沒反應,有些發愣。
這下孩子父母有些尷尬的說道:
“得病過后他就是這樣。”
方言擺擺手,示意沒關系。
“不看也沒事,其他地方也能判斷。”
聽到方言的話,孩子父母有些恍然的點了點頭。
結果就在這時候,孩子突然“哇”一聲的哭了出來。
一時間給現場的人都搞懵了。
“應該是身體上不舒服。”方言看到張大嘴哭的孩子舌苔白膩中帶著一絲微黃,舌邊有些發紅。
這下算是把孩子的舌苔和聲音都聽到了。
舌苔白膩是痰濁內蘊的明證,微黃則提示有輕微化熱之象,舌邊發紅是心肝火動的表現,和癲癇發作時神志蒙蔽、心神不寧的癥狀完全對應。
聲音雖不洪亮但還算有力。
哭聲有力,說明孩子正氣未虛,這對后續調理很重要。
接著方言湊到孩子嘴邊聞了聞,發現沒有明顯的酸腐味或腥臭味,說明脾胃運化功能雖受影響,但尚未出現嚴重的積滯。
孩子突然爆發出的哭聲打破了診室的平靜,父母慌忙抱著哄勸,卻沒注意到方言正凝神觀察著孩子哭鬧時的細微變化。
他沒有急于安撫,反而示意夫婦倆稍安勿躁:“你們先別急著哄,讓我看看。”
夫妻聞言,讓開位置讓方言過來看。
方言微微皺眉,只見孩子哭鬧時并非單純的撒潑耍賴,而是眉頭擰在一起,哭聲一陣緊一陣松,哭到急處會下意識用手抓撓自己的脖子和耳后。
方言發現這正是之前有蟲咬痕跡和皮下硬結的部位。
更關鍵的是,孩子哭的時候頭會微微偏向一側,眼睛偶爾會出現短暫的失神。
就像癲癇發作前的預兆,只是持續時間比典型發作更短,被哭聲掩蓋了過去。
方言目光一凝,伸手輕輕按住孩子抓撓脖子的小手,指尖觸碰時能感覺到孩子頸部皮膚下有輕微的灼熱感。
為了確認,他還換了一只手試探。
試探完畢后,他轉頭對孩子父母說:“你們摸摸孩子的脖子這里,是不是比其他地方熱一些?”
孩子母親伸手一摸,立刻點頭:“誒?對!是有點熱,剛才只顧著哄他,沒注意到,這是怎么了?”
“這應該就是他哭鬧的原因。”方言說道。
一旁的韋國豪這會兒也好奇的問道:
“怎么說?”
方言看了他一眼,說道:
“小孩子皮膚嬌嫩,蟲咬后殘留的穢濁熱毒沒清干凈,郁結在皮下,受熱或觸碰時就會發癢發痛。”
“他不會說話,只能用哭鬧來表達不適。”
說完他指了指孩子:
“而且你們看,他哭的時候眼神偶爾發直,其實是熱毒和痰邪相互擾動,誘發了短暫的神思不寧,雖然沒達到典型的癲癇發作程度,但也是病情的一種表現。”
韋國豪湊近觀察,果然發現孩子哭鬧間隙有瞬間的眼神呆滯,恍然大悟道:
“原來是這樣!我之前只盯著癲癇發作,沒注意到蟲咬部位的余熱邪在作祟,難怪應急處理后孩子還是煩躁不安。”
方言繼續補充:
“還有一點,孩子哭的時候舌苔白膩帶黃的樣子更明顯了,說明哭鬧時氣機不暢,加重了痰熱內蘊的情況。不過好在他哭聲有力,沒有氣弱聲嘶,證明正氣還能抗衡邪氣,這是病情雖急,但根基未垮,治療起來會好很多。”
他伸手輕輕撫摸孩子的后背,順著脊柱兩側的穴位輕輕按揉了幾下,一邊按一邊對孩子柔聲說:“不怕不怕,叔叔幫你揉揉就不難受了。”
韋國豪是看到過方言用推拿術救人的,現在方言施展的又是另外一種推拿手段,他立馬認真的看起來,雖然說他認為方言對南方的病癥了解不多,但是現在看來,好像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樣。
只見到隨著方言的推拿,孩子的哭聲竟然漸漸小了下來,雖然還在抽噎,但不再拼命抓撓脖子了。
孩子父母又驚又喜:“方醫生,您這一揉他就不哭了,太神了!”
方言解釋道:
“這是按揉了風門、肺俞兩個穴位,能稍微疏散一下體表的風邪熱毒,緩解瘙癢疼痛。不過這只是臨時緩解,關鍵還是要靠藥方清除體內的痰熱和穢濁。”
韋國豪由衷贊嘆:“方主任真是心細如發啊!”
方言擺擺手說道:
“您就甭夸我了。”
“孩子的核心問題是‘痰熱內蘊、風邪擾動、穢濁未清’,之前你用安神丸和青黛散應急,思路很對,但要徹底調理,還得兼顧祛邪與扶正,不能偏廢。”
韋國豪問道:
“這么說你已經有治療的想法了?”
方言剛才看病的時候,看到的東西基本上都是說了出來的,他的思路也在跟著方言走,到現在的他腦子里都還沒捋清楚呢。
他話音剛落方言就說到:
“其實很簡單,用天麻、鉤藤平肝息風,針對癲癇發作的‘風’;半夏、茯苓燥濕化痰,解決‘痰濁內蘊’的根本;再加入石菖蒲開竅醒神,改善孩子的失神癥狀。考慮到蟲咬殘留的穢濁熱毒,加了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比韋大夫說的雞骨草更溫和,適合孩子嬌嫩的脾胃。”
頓了頓,他又補充:“孩子耳后有輕微瘀滯,加少量紅花活血通絡;舌苔微黃提示有化熱之象,配一點點梔子清瀉心肝火;最后用炒麥芽、雞內金健脾和胃,避免藥性寒涼傷了孩子的脾胃功能…畢竟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好了,藥效才能更好吸收,也能減少痰濁再生。”
說話間方言已經把處方開出來了。
韋國豪看了過后,對著方言說道:
“方大夫是治療過類似的病癥?”
方言說道:
“有過研究,不知道韋大夫還有沒有什么要補充的?”
韋國豪有些尷尬的撓撓頭,他還補充個屁啊,之前說方言不懂南方的病癥,結果人家展示出來的手段,明顯是超過他預料的,兒科方面還有思路方面都比他要強。
如果讓他來,這會兒都還沒考慮清楚了。
應該還在想著怎么讓孩子不哭。
之前的先入為主早已煙消云散,只剩對同行的認可。
“您這個思路我認為沒問題,之前我說你不知道南方的病癥,是我嘴快說錯了。”他忙著給自己找補回來。
方言笑了笑,孩子父母看著兩人交流,雖然聽不懂專業術語,但見韋國豪都對藥方贊不絕口,懸著的心徹底放下。
孩子父親忍不住問:“方醫生,這藥要吃多久才能見效啊?孩子一天發作十幾次,我們實在擔心。”
方言放下筆,認真回應:
“中藥調理需要時間,一般服用三到五天,發作頻率應該會有所減少;堅持服用兩周左右,多數孩子的發作能控制在一天一兩次甚至更少。我給你們開七天的藥,七天后再來復診,到時候根據孩子的情況調整藥方。”
他把藥方遞給孩子母親,又仔細叮囑煎服方法:
“這藥一天一劑,煎兩次,早晚分服,飯后半小時喂給孩子,每次喂小半碗就行。煎藥要用砂鍋,先泡藥半小時,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煎二十分鐘,兩次的藥汁混在一起分服。”
“還有,孩子發作時,一定要讓他側臥,別強行按壓,也別往他嘴里塞東西,輕輕擦去口水就行,避免嗆咳或窒息。平時盡量保持環境安靜,別讓孩子受驚嚇,飲食上多喂點小米粥、山藥泥,別吃生冷、甜膩的食物,以免助濕生痰。”
孩子母親認真記下,反復確認:“煎藥要砂鍋,飯后喂,忌生冷甜膩,對嗎?”得到方言肯定的答復后,她小心翼翼地把藥方折好放進兜里,拉著孩子父親連連道謝:“真是太謝謝方醫生了,還有韋大夫!要是沒有你們,我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
“別客氣,這是我們應該做的。”方言起身送他們到診室門口,又補充道,“藥房就在一樓大廳東側,憑藥方就能取藥,都是免費的。要是服藥期間孩子有嘔吐、腹瀉或者其他不舒服,隨時來診室找我。”
韋國豪見證了方言治病的整個過程。
方言各方面的展現出來的水準都在他之上,但是他就納悶了,這才二十出頭的歲數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在他的認知里,這個年齡根本不可能有這個水準。
夫婦倆抱著孩子再次道謝后離開,診室里暫時安靜下來。
方言這會兒正在寫著醫案。
韋國豪看著方言,然后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方主任,今天真是受教了。我之前不該憑‘北方人’的印象就妄下判斷,你的辨證和用藥,比我這個在南方行醫多年的人還要細致。”
方言擺擺手:“都是同行,互相學習而已。你在南方應對蟲咬、濕熱病癥的經驗,也值得我借鑒。對了,你抽完血了吧?要是沒事,不如在診室里坐會兒,后面說不定還有需要你幫忙的地方。”
“越南那邊我也沒去過,很多病癥還需要您指點指點。”
韋國豪聽到后欣然答應下來。
這時候他注意到一旁一直沒有開口的孩子。
趙正義小朋友今天過來見習,一直保持著多看少說話的習慣,到現在都還沒講過一句呢。
韋國豪好奇的對方言問道:
“這里怎么還有個孩子?”
方言看了一眼一旁的正義,說道:
“哦,這個是我的外甥,也是我徒弟。”
“徒弟?中醫徒弟?”韋國豪一臉震驚。
方言點頭:
“沒錯!”
韋國豪他驚訝的說道:
“這么小年齡怕是連字都不認識吧?”
“你可別小瞧他…”方言笑著說道。
他對著小徒弟正義說道:
“雖然不認識字,但是現在已經跟我學了快一年的時間了,進步還是相當大的。”
“我每天都下午都會給他們上課,并且他師兄還會給他講解我留下的醫案,一般的病癥在他面前,應該已經不是問題了。”
對于趙正義小朋友,方言這點還是能確信的。
聽到師父的夸獎,趙正義小朋友笑了笑。
表現的相當低調。
韋國豪試探著對著孩子問道:
“小朋友,能聽得懂剛才你師父說的話嗎?”
“剛才那個小弟弟的病,師父說‘痰熱內蘊、風邪擾動、穢濁未清’,他鼻翼發青是有風,指紋紫滯到氣關是有熱有痰,脖子摸起來熱是蟲咬的毒沒散,對嗎?”
韋國豪愣了一下,沒想到這孩子能準確復述病機,記憶力和邏輯能力很清晰啊,這年齡能有這個本事?還能對應上望診的細節?
他想了想,故意追問:“那你說,為什么師父不用我提的雞骨草,反而用金銀花和連翹呢?”
趙正義低頭想了想,小手不自覺地攥成拳頭,回憶方言講過的知識,然后說道:
“師父說過,小孩子‘脾常不足’,雞骨草太涼了,吃多了會拉肚子、不想吃飯。金銀花和連翹也能清熱,但沒那么寒,還能散毒,不會傷著小弟弟的脾胃。而且師父加了炒麥芽和雞內金,就是為了補脾胃,讓藥能被身體接住,對不對?”
請:m.minguoqiren.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