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永嘉醫派這個派系,那就有些古老了。
它是宋朝“浙派中醫”十大流派之一。
為南宋時期永嘉(今溫州)地區形成的一個主要醫學流派。
以陳言為代表人物。
其弟子有王碩、孫志寧、施發、盧祖常、王暐等名醫。
這個陳言寫了一本《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提出病因學說中著名的“三因論說”。
這個理論從宋朝就一直沿用到今天,涉及到很多基礎方面。
“三因論說”中將病因分為外因、內因和不內外因。
這種對病因的系統分類和闡述,為中醫病因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他認為外因包括六淫:
風、寒、暑、濕、燥、火。
內因涵蓋七情:
喜、怒、憂、思、悲、恐、驚。
不內外因則涉及飲食、勞倦、外傷等其他因素。
這一學說的出現,讓中醫師更精準地診斷疾病,從而制定更為合理的治療方案。
例如,在判斷一位患者的疾病時,醫生可依據“三因學說”,詳細詢問患者發病前的經歷,是否遭受了外感邪氣,有無情緒波動,或者是否存在飲食不節等情況,進而確定病因所屬類別,有的放矢地進行治療。
永嘉醫派的出現,在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方面,均有諸多建樹。
在理論上,除了“三因學說”外,還對中醫的病機、辨證等方面有著深入的探討和發展。
他們注重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臟腑經絡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
在臨床實踐中,永嘉醫派擅長運用多種治療方法,如中藥方劑的靈活配伍、針灸推拿等外治療法的綜合運用。
在方劑學上,他們創制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劑,這些方劑根據不同的病癥和病因進行組方,用藥精準,療效顯著。
永嘉醫派的學術思想傳播廣泛,對后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其“三因學說”被后世醫家廣泛吸收和應用,成為中醫病因學的經典理論之一,不斷地在中醫臨床實踐和理論研究中得到傳承和發展。
后面許多醫家在辨證論治過程中,都會依據“三因學說”來分析患者的病因,從而確定治療原則和方法。
其影響力貫穿了多個歷史時期,一直到今天,甚至一直到方言穿越的二十一世紀。
而這個《易簡歸一》,從目前信息來看,徐若虛提供了南宋到元代的永嘉醫派演變,醫學理論傳承,以及方劑學發展和豐富的臨床醫案。
可以作為南宋到元朝醫學發展的重要依據文獻。
徐若虛在《三因方》理論基礎上,融合了王碩、孫志寧、施發、盧祖常等醫家對《王氏易簡方》的研究成果增益而成。
可以說是《王氏易簡方》和《續易簡方脈論》的加強版。
徐若虛這個人也很有意思,他是當地郡中大族,十五歲就高中進士。
然后這小子就選擇了歸隱行醫。
隨后,他但凡是聽聞誰有良方,必以高價,不遠數百里去求教購買,用了十年時間收集和學習,終成為一方大醫。
而此時他才二十五歲。
要不說出名要趁早呢,徐若虛也是年紀輕輕就名動一方。
后來,他為了將自己經驗流傳下來,就開始著書。
這本《易簡歸一》就是他一生心血的大作。
方言這會兒也不管那么多了,當即就認真研讀起來,然后讓系統加持上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方言主觀確認這就是《易簡歸一》,系統提示居然也是《易簡歸一》而不是書上寫的《王氏易簡方》。
等到方言看完過后,羅回春終于回來了。
他直接將涉及《易簡歸一》殘卷的書籍帶了過來,因為書確實殘的太厲害了,根本就不能單獨成書了,它被和其他殘卷裝訂在一起。
方言看了一眼,當即就確認確實和自己判斷的一樣。
孟濟民看到后,對照起來后,難掩激動的說道:
“我的老天爺,還真是《易簡歸一》!這是…又一本殘卷被發現了!?”
方言點點頭對著孟濟民說道:
“恭喜你,你發現了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
孟濟民對著方言說道:
“老方,你果然是我的貴…”
“打住!”方言趕忙制止這家伙,現在已經傳的夠邪門了,現在還傳,那鬼知道后面會成什么樣的流言。
孟濟民也不傻知道方言是怕他說的太多次,把他名聲搞得很奇怪,所以也當即改口道:
“哈哈哈,真牛逼,不過光是瞄了一眼,你這都能記得住!我真是服了!”
老季這會兒也反應過來,對著方言說道:
“方組長你這腦子到底是怎么長的?真是過目不忘,看到就能記下來啊!?”
方言說道:
“也不是看到就能記下來,主要是這本書我剛好有些印象。”
“所以想了想才想起來的。”
聽到這話,其他人都是一百個不相信。
相處這么多天下來,大家都知道方言記憶力相當驚人,只要是《御修醫方類聚》里面有的書,他記得住的那都是國內有的。
他記不住的,那就必然是殘卷或者是三十五本遺失書之一。
現在這次再次證明,方言記憶力確實好的嚇人。
他的閱讀量是其他好多上了年紀的醫學從業者,都比不了的。
不過嘛,方言當然不能承認了。
要是承認自己可以過目不忘,沒準就給他弄去干其他什么工作了。
有些事情大家這么認為是一回事。
你親口承認后,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接下來就是謄抄和匯報領導的環節了。
今天這最后一天還能發現這么本書,領導還是很意外的。
主要是想到昨天才發現過呢,這今天又來。
明明上午都沒有動靜,下午方言一來這好消息就來了。
看來校驗室的傳說,越發真實了。
其實關于方言帶著好運這事兒,趙副院長也是有所耳聞的。
對此他一直保持著觀察的態度。
他沒有站出來批評眾人這不科學。
作為一個老派中醫,他可是陰陽祿命、諸家相法、灼龜五兆、周易六壬通通學過一遍的。
雖然未必用的精通,但是這些知識他是一點都不少。
他十五歲開始學醫,跟過陶卿,施今墨,蕭龍友學習。
這些人都是老派的中醫。
施今墨和蕭龍友還是當時的京城四大名醫之二。
這個京城四大名醫可是得到官方認可的。
1935年時,國民政府頒布中醫條例,規定對所有從事中醫行業的人員進行考核,醫術精湛、頗負盛名的這四位中醫便作為主考官,負責命題與閱卷,從此便有“京城四醫”之稱。
其中蕭龍友是四大名醫之首。
精通陰陽祿命、諸家相法、灼龜五兆、周易六壬。
1924年,國父中山先生帶病北上,病情日趨嚴重,請了眾多醫生均不能診斷出病因,病情一再加重。
經友人介紹,請蕭龍友前去為其診病。
蕭龍友當時只是看了一眼,便判斷病之根在于肝。
而且說已無可挽回,非湯藥所能奏效,連處方都沒開。
蕭龍友當時如實向孫夫人宋慶齡告知了病情。
隨后中山先生病逝后,經病理解剖,發現其“肝部堅硬如木,生有惡瘤”,證實了所患確系肝癌,蕭龍友診斷準確,一時社會為之轟動。
這就是精通此類的厲害之處。
所以他對方言帶好運這事兒,現在也是有點相信的。
當然了,作用最大的還是方言本身的實力。
要不是他記憶力這么強,根本不可能一發現就找到對應的書籍。
有了他后,效率才能提高到現在這樣。
如果按照正常流程來,其實應該是和棒子那邊差不多。
幾萬人用上個半年時間,才能夠把這些書籍搞定。
而且還不能保證能夠完全正確,就比如今天這個抄錯的。
誰能想到元朝那三卷殘片上去啊?
所以還是方言實力最重要。
趙錫武院長認為這才是方言最大的作用,要不然就算是找到也是抓瞎。
不過走的時候,趙錫武院長還是和方言握了下手。
嗯,沒有別的意思,就是想驗證試試,看看接下來會不會遇到好事。
這是一個老中醫的嚴謹。
當天下午,這個方子就被抄了下來,這里面的永嘉醫派演變,醫學理論傳承,以及方劑學發展和豐富的臨床醫案,受到了很高的重視。
大家只要是從業者都能看得出來,這本書的價值不亞于那些方子之類的書籍。
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本書的價值還要高一些。
藥方只是提供一個可以供人使用的方子。
但是這本書更像是個六邊形戰士,全方面的記錄了理論,實踐。
要不著名的元代翰林院學士,經筵講官吳澄稱:“此書其論益微密,其方益賅備”。
孟濟民看過之后,才明白過來自己發現了個什么厲害的書。
這是又能讓中醫“三因論”基礎豐富起來的書籍。
想到自己以后名字會被和這本書一起提及。
孟濟民就激動的不行。
這一切都歸公于方言的驚人記憶力,要不然這書他還真懶得研究,直接就跳過了。
請:m.minguoqiren.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