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585章 一副藥超過了十三味,就不是好醫生?

  說完過后,方言就開啟了方子,只看他寫到:

  遼沙參20克,前胡10克,百部10克,丹皮12克,地骨皮15克,黃芩10克,干姜10克,蘇子10克,細辛5克,葶藶子24克,生桑皮15克,葛根15克,白芨10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魚腥草20克,知母12克,甘草3克。

  算起來整整十八味。

  這么多味藥一開出來,還沒等到方言交給助手去撿藥,就引起了患者家屬陳曉曼的質疑。

  陳曉曼對著方言問道:

  “等等…方大夫,我雖然不是學中醫的,但是也聽過中醫里的一句話,藥過十三,其性不沾,說是如果一副方子里藥過多,可能會因為藥物藥性的互相沖突,而影響臨床治療效果,您這方子…是不是藥多了點?”

  聽到這話后,一旁臉上本來還扎著針的銀行經理,已經悄悄的朝著剛才方言開的方子看去了,見到上面也就幾味藥,不由得松了一口氣。

  而周圍其他人的目光也投向了方言,一個個都想知道方言到底要怎么回答。

  方言將一切都看在眼里,表情依舊很淡定。

  其實陳曉曼這話說的還算比較委婉,如果說實話的話應該會說:

  “一副藥超過了十三味,那就是說明這個醫生根本沒有辨證準確。”

  這個論點在方言前世逛的醫學論壇里,那也是日經貼。

  天天都有人在里面說這事兒。

  一般題目都是:

  《中藥開方超過十三味就是庸醫,別再砸了中醫招牌。》

  《一副藥超過了十三味,就不是好醫生。》

  《使中藥方子超過十三味的,就快遠離這個中醫吧!》

  《衛生部為什么不對處方超過十三味藥的中醫做限制?》

  除此之外,還有進階版說不能超過十一味的。

  說什么超過十一味的是庸醫,拿到的藥方根本就不用看。

  反正一個比一個離譜。

  這個所謂的原則其實基于《黃帝內經·素問》中的抓藥指導思想,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治有緩急,方有大小;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根據病情的緊急程度和方劑的規模,君藥、臣藥和佐藥的比例應該有所不同。

  一般來說,三味藥的方子是小方;九味藥的方子是中方;十三味的方子是大方。

  此理論為中醫臨床組方用藥提供了重要指導,醫生需精準判斷病情,合理確定方劑大小及藥物配伍,以達最佳治療效果。

  但是事情也沒有絕對。

  在中醫領域,一張方子藥物超過十三味,并不代表特定的絕對意義,往往超過的都是用藥醫生有自己的具體考量。

  方言給病人開藥,一般不會超過十三味,但是那是對一般的病人。

  關鍵是眼前這位他不是一般的病人。

  就連仲景都有超過十三味藥的方子,方言當然也不可能例外。

  而以前方言在醫院的時候,也會面對這樣的質疑,并且這種情況不止一次發生。

  因為后世的網絡更加發達,大家多多少少都會在網上接觸到一些理論,一些短視頻里特別會用這些東西來制造話題。

  聽了半截的患者家屬,就會拿著這理論當作質疑的理論依據。

  所以面對質疑,他也一點不慌,甚至有些熟練的就開始了科普,只聽他對著陳曉曼說道:

  “中醫強調辨證論治,當患者病情錯綜復雜,涉及多個臟腑、多種病因病機相互交織時,單一或少量藥物難以全面兼顧。”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各臟腑經絡相互關聯。一些慢性疾病或疑難雜癥,不僅病變局部存在問題,還會對全身產生影響,通過多味藥協同作用,從整體上調節人體陰陽平衡、氣血流通,促進機體恢復。”

  “沈老先生他是老年人,身體氣血虧虛,臟腑功能衰退,所以患病后用藥需要更加全面細致,因此就會用到較多藥物。”

  “我開的這個方子里遼沙參,百部,白芨,丹皮,地骨皮,前胡,葛根,知母養陰潤肺,清熱生津,又因為飲為寒邪,所以必用干姜,細辛,蘇子,杏仁,葶藶子,生桑皮,才能化寒飲而瀉胸水,同時用吉梗和魚腥草清熱宜肺排膿,甘草協調諸藥,這方子寒熱并用,標本兼顧,符合病機,這樣才能收獲最好的效果。”

  方言將自己藥方里面所有藥的功效也解釋了出來,頓了頓接著又說到:

  “另外中醫名著《金匱要略》里記載的薯蕷丸、鱉甲煎丸、麻黃升麻湯,侯氏黑散,風引湯,都是超過十三味藥的,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中醫名著里同樣有這些藥,《備急千金要方》里的獨活寄生湯、溫脾湯,《醫林改錯》里的血府逐瘀湯,同樣也是超過十三味藥。”

  “這些歷史上的名醫都會用超過十三味藥的方子治病,我當然也同樣可以,這并不能因為使用超過十三味藥的方子,那就說明這個醫生用藥就有問題。”

  “一些事兒,咱們還得辯證著來看,具體的病癥具體對待,不能教條主義。”

  方言說的有理有據,眾人不禁連連點頭。

  這時候在一旁的院長說說道:

  “你們大概是對我們方大夫不了解,我們方大夫別的不敢說,但從他開始治病到現在,只要是找他看病的患者,那統統都是被治愈的。”

  “光是這份成績在咱們這燕京城里就是獨一份。”

  “就大柵欄同仁堂那邊的門店上,現在都還掛著他坐診百分百治愈率的牌子呢。”

  “雖然有人會說這和方大夫坐診時間長短有關系,以后他可能也會遇到治不好的病人,但就目前為止,我可以拍著胸脯說,所有他遇到的病人,方大夫都是竭盡全力將其治愈了的,沒有出現過開了藥給患者吃了,沒有效果的事兒。”

  對方雖然是大作家的兒媳婦,但是這么質疑協和中醫的頂梁柱,院長還是有些火氣的。

  現在方言可是咱們協和醫院的招牌人物,你當著這么多人說他開藥可能有問題。

  萬一這事兒傳出去了,那不是敗壞人家名聲嘛?

  還好方言把前前后后都解釋的清清楚楚,沒有給人落下話柄。

  要不然這里還剩下一些患者,但凡有一個把這里面的內容加工一下拿出去說了,那都會有影響的,要知道這些來的人多多少少家里都有些關系,鬼知道最后這謠言會傳到誰的耳朵里?

  院長這番話明顯就是在點陳小曼。

  剛才對方言還有一些懷疑的陳曉曼,頓時面露尷尬之色。

  她剛才也是腦子一熱就說出來了,眼前這位可是最近熱門的天才醫生,就連僑商都是找他治療的,剛才自己一順嘴就禿嚕出來了。

  仔細一想,剛才那種行為,質疑人家開的藥方,就相當于質疑她公公不會用標點符號似的。

  想明白的陳曉曼漲紅臉,對著方言鞠躬道:

  “實在對不起,我也不太懂中醫,剛才只是突然想到了這句話,就順嘴說了出來,并不是有意冒犯到您的。”

  面對一個年齡和自己媽差不多大的阿姨,方言也沒和她較真的想法。

  加上前世的時候早就解釋了無數次,所以也根本沒把這點事兒放在心里。

  所以現場看起來反倒是院長比較生氣,方言卻是一臉淡定。

  仿佛剛才說的是院長而不是他。

  于是方言擺擺手,正想說沒事兒。

  結果這時候沈老爺子說道:

  “方言同志,我兒媳婦兒嘴快,她平日里就是這個樣子,腦子里有什么嘴里就說出來了,也沒有把門兒的,我跟您道歉,您多擔待!”

  方言擺擺手說道:

  “其實患者家屬為了患者的安全提出合理的質疑,我們醫護人員是可以理解的,能夠提出這樣的質疑,這也說明咱們中醫文化多多少少都根植在了每個華夏人的腦子里。”

  說罷他看向現場其他人,接著說道:

  “我希望我今天說的話,能夠解開大家的一些疑惑,同時也宣揚一些中醫知識出來。”

  方言這句話一出來,立馬就很好地化解了現場的尷尬氣氛。

  把剛才的質疑變成了一場中醫學術討論。

  陳曉曼也是聰明人,立馬就接茬笑著說道:

  “你說的有道理,我也是在聽了你的解釋后才明白,原來是這么回事。”

  說罷又有些不好意思說道:

  “都怪我道聽途說,只把知識點聽了一半,就拿出來質疑您了。”

  說著又對著方言道了一聲歉。

  方言擺擺手,重新拿過藥方對著她說道:

  “現在去辦理入院手續吧,這個藥方待會兒交給住院大樓那邊護士站的護士長,她會安排給你們煎藥。”

  這會兒陳曉曼老實了,當即點頭應道:

  “好的,謝謝方大夫。”

  說罷看向帶著他們過來的院長,院長這會兒氣也消了,重新又換上了一副笑臉,對著沈老爺子說道:

  “您二位跟著我來就行了,辦理入院的事兒,不用操心。”

  等到他們走了之后,方言又喊道:

  “下一位。”

  結果這一聲過后,直接站起來了一群人。

  方言這才發現,原來這是一大家子人,陪同著一個患者過來看病的。

  也就是說,除了這一個,后面就只剩最后一個人了。

  算起來人數也不多,方言看了一眼時間,這才過去一個多小時,不由的松了一口氣。

  雖然都是疑難雜癥,但是人數卻比同仁堂少太多。

  就在這時候,患者背后的老太太帶著哭腔,對著方言說道:

  “方醫生!方神醫!你可要救救我們家小孫女呀!”

  方言回過神來,看著眼前這不到20歲的姑娘,詢問道:

  “怎么回事兒?”

  小姑娘把自己左手拿到了桌上,對著方言說:

  “另外一個醫院說左手無法保留,建議截肢。”

哎呦文學網    重生1977大時代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