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十二章 緣起無常

  吳曼,曾三度出家,三度還俗,最后一次還俗后自稱莫名居士,加入了全性,在江湖上興風作浪,王家幾個長輩也都死在他手上。

  這個人各種佛教佛理都是張口就來,但始終破不了無明,用他的原話是“我始終沒辦法真實的照見五蘊皆空”。

  最后求到無根生(馮耀)這個掌門面前,無根生便陪他再次出家,剃發修行,最后為他守關,推了他一把,助他照見了五蘊皆空。

  “蘊”,在佛教中,是“集合”的意思。

  佛教最出名的一句話,就是“天下天下,為我獨尊”,而其中的“我”便是一個集合體,其中包括了佛教通過照觀發現的“我”以及“我”所經歷的一切身心現象。

  “我”這個集合體分五類,色,受,想,行,識。

  色蘊,是“物質”的集合,具有形體,占據空間,可以被感官觸及,并且會變化,毀壞的東西,佛教講人的身體,叫做“色身”,也叫內色,就是這具臭皮囊。

  而外色,就是能被人的眼耳鼻舌身這五種感官所感知到的外部物質世界。

  比如執著于房子,車子,存款,亦或者自己胖了瘦了高了矮了,皮膚長痘了,等等情況,沒有時焦慮,有了會害怕失去,失去時更痛苦不堪,這些都是對“色蘊”的執著,也是煩惱的根源。

  受蘊,是“感受”的集合,當感官接觸到“色蘊”的時候,內心瞬間直接產生的“第一感覺”,就是“受蘊”,比如妒忌,羨慕,同情…等等。

  其中又分“樂受”,讓人舒適的感覺,比如吃到甜食的愉快,泡熱水澡的放松,聽贊美的愉悅…會讓人產生“貪”,想要抓住它,永遠延續下去,越多越好,如果失去,就會失落,不滿足。

  第二種叫“苦受”,讓人不舒適的感覺,比如身體受傷的疼痛,聽到批評的刺耳,面對失敗的挫折…會讓人產生“嗔”,想要擺脫它,消滅,厭惡,如果無法擺脫,就會憤怒,沮喪。

  第三種叫“舍受”,既不愉快也不痛苦的中性,最多也最容易忽略,比如現在躺在床上的感覺,拿著手機的感覺,呼吸的感覺…會讓人產生“癡”,要么完全忽略它,意識不到它的存在,要么覺得它無聊,沒意思,內心對它漠不關心。

  貪嗔癡三毒,便是來源于“受蘊”,對愉快上癮,對痛苦抗拒,對中性麻木。

  “想蘊”其實是個概念的集合,當人接觸一個“色”,比如看到一個蘋果,立刻就知道那是蘋果,這就是“想”,咬一口蘋果,感覺到了酸或甜,觸動了“受”,就會“想”到好吃不好吃。

  看到紅燈就“想”到停,看到大車就“想”到危險,我們的語言文字概念知識,都離不開“想”。

  但也容易被“想”所控制,比如當我們想到一個人是好人,就很容易忽略掉人的復雜性跟變化性。

  申公豹說,人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搬也搬不動,這便是被“想蘊”所控制了。

  就好像一個品牌的包,商家宣傳為奢侈品,讓客戶被“想蘊”控制,一想到這個包,就認為這個包代表了身份,有了它就能跨越階層,沒有它就低人一等,所以愿意花一兩年的工資去買它…

  被“想蘊”控制的,往往都帶有嚴重的偏見。

  行蘊,就是意圖,包括決心,動機,沖動,習慣,傾向,潛意識等集合體,表意識的決定做什么,潛意識的想做什么,都屬于“行蘊”。

  明知道熬夜不好,偏偏忍不住刷一夜的手機,這就是被“行蘊”所困擾。

  識蘊,是認知的集合,識,就是儒家的“知”,“好好色,惡惡臭”的前提,是“知”道什么是好色,惡臭。

  色,受,想,行,識,共同構成了“我”這個獨尊的主體。

  比如“耳識”聽到有人賣蘋果,首先要認“識”那是蘋果,而不是別的東西。

  蘋果真實存在,是物質,是“色”,繼而有了“受”,看到蘋果的瞬間,是喜歡還是不喜歡,蘋果是好的,還是不好的。

  再然后就有了“想”,“眼識”到蘋果是紅彤彤的,就想到應該是甜的,“眼識”到蘋果是綠的,就想到應該是酸的,在腦子里形成第一印象。

  之后就有了意圖,甜的就想買一個常常,酸的就不打算吃了。

  如果吃了蘋果,那就通過“舌識”對蘋果有了正確的“識”,知道它是甜的。

  (扯遠了)

  馮耀既然能陪吳曼參佛,那自然不會只是形式上的,而是真正的誠心去參佛,誠于佛。

  因而他對佛的理解,也真正的參出了自己的領悟,若非如此,也沒能力推吳曼關鍵的一把。

  等馮耀將這一年的經歷都說完后,才感嘆道:“參佛后才發現,其中的深奧之處,不脫于道,五蘊皆空,光是一個“空”字,就能講上一天一夜不止。”

  傅源好奇道:“那何為“空”?”

  馮耀道:“空,不是一無所有,而是緣起無常,就好像一行禪師曾經拿著一張紙,說這張紙里,有一朵云。

  沒有云化作雨水,樹木就無法生長,沒有樹木,哪來的紙漿造紙?這便是緣起,眾多條件聚合而生。

  而這張紙里,還包含了陽光,大地,伐木工的勞作,造紙的工具…等等眾多“非紙”的東西,這叫無常,因條件變化而產生變化。

  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世間的一切“色蘊”,都離不開緣起跟無常,而正是緣起無常,才有了我們生活的“色蘊”世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傅源心頭涌出一股明悟:“這就是佛家的因果論?”

  因為有了云,雨水,樹木等等緣起,有了陽光,大地,伐木,造紙等等無常,才有了“紙”這個果!

  緣起無常是因,紙是果。

  能通過一張紙,看到緣起無常,便是看到了因果,一切看似毫不相干的東西,都有可能成為“因”,從而造就“果”。

  傅源記得好像有一部電影,里面有個大塊頭和尚,看到過去鬼子兵殺人,就是因,卻造就了女主角的死亡,這是果。

  既然因果早已注定,又如何能逆轉?

  就好像傅源的穿越,說是生死簿的因果逆轉,才讓傅源穿越到現在這個時代,那他的穿越,到底是“果”還是“因”?

  是現在這個時代的陳俊源,造就了以后的傅源穿越?還是傅源的穿越,造就了現在的陳俊源?

  他已經穿越了,他成了因果中的一個輪回,既是“因”,也是“果”。

  傅源隱隱有了領悟,一直沉思著,心頭的迷霧逐漸散去。

  見傅源久久不說話,馮耀奇怪的推了推,道:“阿源,你在想什么?”

  傅源醒了過來,脫口道:“此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這是一個輪回,從他穿越開始,既是起點,也是終點,這個輪回已經成了一個圓滿的圓,首尾相連,到此為止,這便是“此生已盡”。

  不是傅源整個生命的盡頭,而是他生命中的一段“梵行”,一段輪回,一段因果的盡頭。

  馮耀欣喜道:“你也穿過去了?”

  “嗯。”傅源吐了口氣,道:“下次回來,把你參過的佛經,也帶一份回來給我參參。”

  馮耀直接掏出一卷書:“有啊,他化自在天魔咒,我贏來的。”

  請:m.badaoge.org

哎呦文學網    一人之下的儒修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