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13章 家祭無忘告乃翁

  “殿下,丞相夫人入宮朝慶,太后請殿下至長樂宮共敘。”一名女官行至皇后身后恭敬道。

  “夫人已入宮了?”張皇后聞此頓時眉飛色舞,喜不自勝,旋即領著王貴人便往長樂宮去。

  長樂宮。

  永壽殿。

  殿內早擺下一溜烏木小幾,案上只設果盤,佳釀,別無儀仗。

  見皇后身至,丞相夫人笑吟吟上前,與趙云、魏延、劉琰、董允等重臣的夫人一并向皇后行禮。

  皇后回禮,又向太后行禮問安。

  禮罷,便從女官手中接過親手做的雄粗餅,獻與太后,又將另外幾枚賜與一眾大臣夫人。

  “臣婦謝殿下賞賜。”丞相夫人與一眾大臣的夫人受皇后賜禮,皆委身向皇后致謝。

  今日乃是仲秋,敬老之節。

  自先帝崩殂,重臣的夫人們每年今日都來皇宮為太后賀。

  氣氛一開始很熱鬧和洽,但說著笑著,太后卻忽然嘆了一氣。

  “這殿里今年又少了兩人,你們呀,得閑便常入宮跟哀家說說話,住在皇宮里什么都好,就是念你們時不能去尋你們。”

  眾婦聞此也有些黯然。

  每年能來殿中為太后賀的人越來越少,大家都到年紀了。

  太后見狀趕忙又笑了起來:

  “好了好了,不說這些,哀家近日有些饞桂花糖,今歲誰家園子里的桂花蒸了糖呀?”

  “回太后,臣婦府里那株丹桂今年瘋了似的開,臣婦用蜂蜜漬了,明日就給太后帶來。”

  劉琰的夫人胡氏言笑晏晏。

  先帝崩后,她常入宮陪伴太后,與太后情如姐妹。

  一眾夫人與太后、皇后也不聊什么家國大事,只是話話家常。

  話題從花說到糖,從糖說到香,從香說到醫,又從醫繞到針線。

  趙老將軍夫人取出一條尺寬的連云錦帶,遞給丞相夫人:

  “夫人,我給阿瞻做的腰帶,線是我家小女自己紡的,她嫌織造的顏色悶,偷摘了蔣長史家木槿染的。”

  “艾,謝謝趙夫人。”黃月英笑吟吟接過,“真好看,織得好看,顏色也好看。”

  趙夫人與丞相夫人說笑了幾句,最后和藹地看向皇后:

  “殿下,臣婦竊覺此木槿之色殊麗罕有,極襯幼子雪膚,所以為殿下另留了數幅錦線,相信不久之后定能用上。”

  “借趙夫人吉言。”張皇后落落大方地笑著回應。

  趙夫人贈諸葛瞻腰帶,太后當然不能吝嗇,命人去后殿取一些適合男孩子的珍玩寶物賜下。

  張皇后同樣命侍婢取來一物,親手遞給黃夫人:“夫人,這是我閑時給瞻兒織的衣服,夫人回去看看合不合體。”

  黃夫人接過后展開比劃,笑道:

  “自是合體的,殿下有心了,臣婦替瞻兒謝殿下賞賜。”

  不多時,太后便同一眾大臣之婦一起,向丞相夫人傳授起了她們的育兒經。

  丞相荷國家之重,卻一直到四十六歲才與黃夫人得一親子,也就是他為天子寫下出師表那一年。

  丞相離開成都時,夫人之孕尚不足七月,他甚至來不及親眼看到那喚作瞻兒的孩子出生,就已經往漢中籌備北伐之事。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八字從別人口中說出,或許會有人認為不過是套話虛辭。

  于丞相卻萬萬不然。

  太后、皇后、趙夫人等人看著丞相為國家嘔心瀝血,甚至老來得子都顧不得自己的孩子,便也就將對丞相之敬全部化作對其血脈之愛。

  誰能比諸葛瞻更受寵?怕也只有將來天子的皇嗣了。

  隨著太后及一眾重臣的夫人們慷慨地向丞相夫人傳授育兒經,殿內不時傳來歡聲笑語。

  皇后與王貴人也在一旁認真地聽著,記著。

  話說天子至今無嗣,宮中一眾妃嬪也還沒有人有過育兒的經驗。

  天色慢慢變黑,太后、皇后、夫人們就這樣坐在殿內,話題不知不覺變了又變。

  從育兒開始,講到小園的花、小灶的餅,小兒的病,又講到皇后幼時長牙發燒,哭啞了嗓子,太后親手調了桂花膏,只一小勺,便抿得她破涕為笑。

  平日里略顯冷清的皇室深宮,在眾婦人們的歡聲笑語中,成了煙火溫存的巷陌人家。

  圓月升起。

  太后、皇后領著一眾夫人們一齊到小園中賞月。

  沒有哪一日的月亮比今日更圓,比今日更亮了。

  太后望著圓月,忽然說:“月兒真圓,盼陛下能早日從前線歸來,不再風塵奔波。”

  隨即又環顧眾夫人,笑道:“愿隨征兒郎們也都安然無事,愿四海早日一家,萬戶同此團圓。”

  皇后則望月恍惚,腦子里浮現天子的身影,響起天子的聲音,自打成為太子妃、成為皇后,她還是第一次與良人分別如此之久。

  天子親征得勝后,大家都在說,天子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但作為枕邊人,沒有人比她更了解天子,她不明白天子為何陡然變性,做到了以往絕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這種變化,有時候讓她惶恐。

  如果不是天子不時給她寫信,從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字跡,及字里行間過分膩歪的話語,讓她看出天子還是從前那個不著調的天子,她都要覺得天子是不是真如妖言所說,被妖鳥攝了魂魄。

  望著圓月出神,她忽然想到了她那脾氣暴躁卻又常常附庸風雅父親。

  阿父阿父,倘若這一切真如陛下信中所言,乃是先帝托夢所致,您何時也給孩兒托個夢?

  陛下親自披掛上陣,和丞相、趙老將軍一起克復關中,還于舊都,您跟先帝在天上可能看到?

  親自送走一眾夫人,太后卻將丞相夫人單獨留了下來,撫著她的手背笑問道:

  “月英啊,我近來總睡不穩,輾轉反側,竟至雞鳴。

  “詔太醫視之,然宮中太醫皆庸人耳,無濟于事。

  “我知你擅于調香,不知你可有安魂之方?”

  黃夫人觀察了一番太后面色,最后莞爾一笑:

  “太后怎知臣婦有方?

  “前時丞相來信,也說夜來輾轉,難合一眼。

  “臣婦便以安息香、桑葉、陳艾搓了香繩,讓丞相每夜折兩寸,燃于帳角。

  “丞相不久與臣婦復信,言此香確實有用。

  “不過…臣婦觀太后顏色,倒不像患失眠之癥。”

  太后輕輕打了一下丞相夫人:

  “好了月英,別裝傻了,你這么聰明,怎么會看不出來我為何會睡不安穩呢?”

  說著,太后看向皇后的肚子。

  “陛下、皇后是我看著長大的,雖非我親生,卻勝似親生。

  “我既憂皇家無嗣,又憂皇嗣不能出于皇后之身。

  “月英啊,為了陛下,為了皇后,我今天也不管什么該問,什么不該問了。

  “你與丞相相伴已二十余載,一直無有子嗣,直至去歲才終于誕下瞻兒,不知可是有什么法子?”

  皇后在一旁神色動容。

  都說皇家薄情,但在這座皇宮里,她從來都沒有感受過涼薄為何物。

  夫人手腕被太后拉著,先后看向太后、皇后,抿唇笑得更柔:

  “太后,皇后。

  “臣婦二十多年來,一直愧于不能為丞相留嗣,用的方子無數,全無作用。

  “直到前歲…”

  說著,黃夫人忍不住一笑,輕輕挪開太后的手來到皇后身邊,附至皇后耳畔私語了起來。

  皇后極其認真地聽著,記著,然而聽到最后,白皙的面色在潔白的月光映照下,卻顯得有些赧紅。

  “皇后都記住了嗎?”黃夫人稍稍退后一步,看著皇后赧紅的臉笑吟吟溫聲問道。

  “嗯!記住了!”皇后瞪大了眼睛,腦袋跟小雞啄米似地連連點了幾下。

  太后見之一滯,又不禁一笑:

  “皇后現在的樣子,跟當年尚未及笈時當真一模一樣。”

  皇后不好意思地收斂了神色。

  說著,太后又看向丞相夫人,煞有介事地責怪道:

  “月英,這就是你的不是了。

  “既然有法子,為何敝帚自珍,不早些獻給皇后呢?

  “要是你能早些把法子獻上,恐怕我現在都能抱上皇孫了。”

  “太后、皇后不問,臣婦哪里能輕易干涉皇室家事?”丞相夫人有些認真地答道。

  太后臉上仍是責怪之色:

  “皇嗣乃是國家大事,怎么能說是家事呢?

  “今陛下親御甲胄,櫛風沐雨,統六師在外,國無皇嗣儲副為磐石,則天下之望無所系。

  “是以皇嗣非一家之私,乃社稷之公器。

  “再說了,陛下喚丞相為相父,便與丞相是為一家,陛下之家事,自然也是丞相,是月英你之家事,你怎能如其他大臣的夫人一般,對陛下之事敬而遠之呢?”

  說到這里,太后故作責怪的神色已經緩和了下來,再次執起了夫人的手,道:

  “丞相為臣至公,對皇室之敬重亦發于心,表于行,從不逾越。

  “但先帝與陛下都是重情重義之人,連帶著我們這些后宮婦人,也都被兩位天子影響。

  “所以…月英你盡管把陛下、皇后都當成你的孩子,把我這太后當成你的秭妹,常來宮里與我說說話,聊聊天。

  “不然的話,難道天子、皇后,還有我這太后,最后都要變成史書里那些孤家寡人嗎?”

  太后說得情真意切,丞相夫人抿嘴柔笑道:“太后喜歡臣婦來,那臣婦往后便常來。”

  “好好好。”太后連道幾聲好,笑得眉眼彎彎,連皺紋都撫平,仿佛年輕了幾歲,“你盡管來,聊什么都行。”

  “陛下上次來信說,你近月搗鼓的那什么…曲轅犁與龍骨水車,他試過了,竟比作部工匠們造出來的還要好用幾成?”

  夫人聞之一滯,不可思議:“陛下還與太后說這些?”

  “皇后與我說的,陛下寫給皇后的信什么都聊…天南海北的見聞,形形色色的人物,似乎恨不得把皇后也帶去與他親征。”

  太后一笑,又道:

  “丞相為國家嘔心瀝血,你這丞相夫人也奮一身智能,為國盡力,真巾幗不讓須眉,瞻兒有你們這樣的父母,將來的成就…”

  久之,丞相夫人出了皇宮。

  卻見蔣琬之子蔣斌迎上前來。

  夫人先是一愣,聽到捷報后又是一喜,然而到了最后,臉上忽而出現戚然之色。

  蜀郡太守府。

  太守楊洪躺在榻上,奄奄一息。

  漢中之戰,先帝急詔征兵,丞相猶疑,其人為丞相堅定決心,道男子當戰,女子當運。

  先帝將崩,丞相省疾,漢嘉太守黃元造反,欲逼成都,其人助太子平定內亂。

  丞相北伐,天子親征,漢都單虛無主,其人夙興夜寐,與中領軍向寵一并戍衛京都,與留府長史蔣琬一同處置大事,足兵足食,使北伐大軍無后顧之憂。

  現在,他的人生走到了盡頭。

  “張君嗣…曾借我一升鹽,記得替我還他。”楊洪聲音微弱得幾乎聽不清。

  “好,好…”其子顫聲作答。

  “西市的李氏醬鋪,上月賒我一甕豆醬,準備下月發了俸祿還他,你記得替我…”

  “記下了,記下了!”

  “還有…庭院里那株枇杷,熟了別讓人摘光,留三升給東市口賣麻鞋的老嫗…她愛吃。”

  他每說一句,都要停上半晌,仿佛那些最瑣碎的小事,才是壓在心頭的千斤巨石。

  “嗯…嗯…”其子泣不成聲。

  “不能親見陛下一統天下,我所憾也。

  “待陛下討滅吳虜…待陛下率王師北定中原之日,你一定記得…告我于九泉之下。”

  “兒記得,兒一定記得!”其子在聞此一怔,泣涕連連。

  至此,楊洪不再作聲,每一次呼吸都變得很困難,時不時發出幾聲沒有意義的呻吟。

  “長史…長史…”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他已無法再多言語時,他忽然再度出聲。

  “我在,季休我在。”蔣琬見狀上前,心有戚戚。

  楊洪比他年輕,才能不比他差,一度是留府長史的備選,萬萬沒想到會先他一步而去。

  “功曹薛齊,才能不在我下…君可試之…”

  “我知其人,你去之后,彼可代你暫為蜀郡之守。”

  楊洪聞此,枯瘦的手指在空中虛劃:“長史…我腹有伐吳之策,我試言之,君試聽之。”

  蔣琬一凜,與一眾府僚重臣相覷須臾,當即俯身貼耳。

  “吳人仗江為險,橫鐵索于兩崖間,阻我舟師,可隨江霧潛出,以火油焚而融之…”

  “好,好!”蔣琬眼前一亮。

  “武陵五溪夷,心悅大漢而與吳有隙,其王沙摩柯為漢死命,可遣馬氏子約其出酉水,逼公安、孱陵,夷兵利山林,吳軍難能奈何…”

  “嗯!”

  “還有…還有…”

  蔣琬附耳靜聽,然而楊洪靜靜躺在榻上,再沒了動靜。

  待丞相夫人至時,卻見蔣琬、李福、劉敏、樊岐、胡濟、習隆等府僚重臣全部聚到了楊洪榻前,來送楊洪最后一程。

  其子嚎啕著撲倒在他身上。

  眼角余光瞥見丞相夫人已至榻前,趕忙對著其父道:

  “阿…阿父,夫人來了,丞相夫人來了!”

  楊洪仍然沒有動靜。

  夫人站在楊洪榻前,一臉哀容。

  然而片刻之后,楊洪竟緩緩睜開了眼睛,看清是丞相夫人,奮盡全身氣力掙扎著出聲:

  “夫…夫人。

  “你…你知道嗎?

  “陛下…陛下大破吳!

  “哈…哈…哈哈…沒想到老臣…老臣臨死還能聽到如此大好消息。

  “夫人,國家當興,我這便將消息帶給先帝…先帝一定…一定會為陛下、為大漢而喜…”

  室中眾人聞此,無不動容垂淚。

  “嗯,一定會的,季休安心去吧。”夫人輕聲安慰道,丞相不在,便只能由她代丞相來送這位重臣最后一程。

  楊洪輕輕躺倒,含笑而死。

哎呦文學網    三國:王業不偏安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