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28章 滄浪之水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水清水濁,不以人移。”

  “濯纓洗足,各隨其用。”

  滄浪水東,云夢大澤。

  孫權孤家寡人,面滄浪水而望,神傷自語。

  其人所謂濁者,自然指吳會之地的顧陸朱張,世家豪強。

  而其人所謂清者,毫無疑問便是早年從其父兄南征北戰、渡江割據的淮泗舊部了。

  這些舊部助孫氏在他鄉異域奪取了立國根基,如今卻相繼凋零。

  就在方才,他收到自東方傳來的消息。

  心心念念想要再為他立下一功的周泰,半月前于濡須塢病故。

  于是能獨當一面,堪受方面重任的淮泗武人已是寥寥無幾。

  濁流越發多,清流越發少。

  孫權心中愴然,難以自制。

  一年之中,心腹呂范來不及受大司馬印綬便已病故。

  右將軍步騭、左將軍諸葛瑾雙雙被俘。

  戰如虎熊、不惜軀命的老將周泰又病故。

  吳國可擔方面之任的大將,唯陸遜、朱然、朱桓、朱據,全琮、呂岱幾人而已。

  其中,又唯有交州刺史呂岱,并非吳會之人。

  “吳會…吳會…”孫權臨風而立,喟然長嘆,“幾十年努力,終究還是走到了這一步。”

  自他承嗣基業以來,對顧陸朱張等吳會士族做了很多讓步,遂使濁流能為己用,如今他欲進位稱尊,這些江東濁流并未形成太大的阻力。

  雙方相處近三十載,早已處出了默契,很多事情盡在不言中。

  吳會大族不反對他稱帝,甚至擁立勸進,他便要為此投桃報李,不能寒江東百姓萬民的人心。

  首先便是復客制成為國策。

  吳國有大量自北方南遷的客戶,也就是客家人。

  他們一開始被抓去為吳國屯田,而后為爭取到江東大族的支持,孫權直接將客戶劃撥給江東大族,作為江東大族的私屬佃客。

  過去二十幾年,這些由國家劃分給顧陸朱張等江東大族的客戶,既要象征性地向國家上繳部分租稅,也要部分服役。

  自漢北伐以來,吳國時有嘉瑞,于是孫權頒布國策。

  為謝上蒼,并褒獎諸文武之功,從今往后,官僚大族所占有的佃戶全部免除賦稅徭役。

  無論是國家賜予他們的客戶,還是這些大族自行俘虜、招募而來的徒隸、流民、佃農,一概如此。

  當然了,多少還有些許限制。

  每家每戶的蔭客規模,與其家主的官僚數量、官僚品級掛鉤。

  于是丞相顧雍、大將軍陸遜,以及一門出了朱然、朱桓、朱據、朱才等數名大將的朱氏,自然而然獲得了最大的實惠。

  他們莊園里的佃戶規模,基本與國策允許免除賦稅徭役的佃農數量相吻合。

  從此,這些佃戶徹底成為了江東大族的私產,與國家無關。

  還未免除徭役賦稅時,這些江東大族就已經通過復客制迅速擴張了他們的莊園經濟,形成了“儲積富于公室”的局面。

  往后恐怕更加了不得了。

  第二個國策,便是國家正式承認世襲領兵制的合法性。

  一直以來,江東大族將領率領的私兵部曲,由他們家族內部世襲,國家根據大族子弟的“能力”,授予他們相匹配的官職。

  但國家并不負責這些私兵部曲的糧草與撫恤。

  新的國策一經頒布,往后江東大族的私兵部曲,便是國家的兵,他們為國出征,國家便要負擔他們出征的糧草,倘若戰死,國家有責任與義務發放撫恤。

  各大族莊園范圍內,一應財政、民政、軍政,全部掌控在江東大族手中,國家政策無法影響,甚至國家為了征用他們的部曲,還要從國庫里發放糧餉。

  這是什么?

  這是國中之國啊!

  當然了,孫權做出這些讓步,并非只是他為了稱帝的一己私欲,同樣也是情勢所迫的不得已而為之。

  西城一敗,諸葛瑾、步騭被俘,吳會之地再度掀起了與漢停戰,聯和擊魏的聲浪。

  全然不管大漢開出的議和條件,乃是讓孫權割還巫縣、秭歸、夷陵、江陵諸城。

  割就割唄。

  不然呢?

  荊州跟吳會有什么關系?

  贏了,我們沒好處。

  輸了,漢魏就打到家門口了。

  而孫權移都武昌,顯然是想把荊州作為自己的根基,培植以潘濬為首的荊州派,制衡吳會。

  至于把陸遜、朱然帶在身邊,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有才有能,有可用之兵,但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禍患生于江東。

  自孫權親征以來,各地都在說有祥瑞現世。

  大家都不是傻子,哪里還不明白,因大漢還都長安,人心搖動,曾再三拒絕稱尊的孫權,終于再也坐不住,想要稱帝了?

  六七年前,吳會之地就流傳著這么一種說法:

  孫權先聽說曹丕接受了劉協的禪讓,又聽說劉備也在蜀地稱帝,于是就把懂星象的人叫來,問自己分野內的星氣吉兇如何。

  得到的回答自然是大吉。

  可他又覺得自己名位還低,一下子冒頭難以服眾,于是決定先假裝謙卑,接受大魏吳王之賜,等以后突然翻臉自立,曹魏必定出兵討伐。

  曹魏一打過來,就能激起江東軍民的憤恨同仇敵愾。

  大家一憤怒,他再順勢稱帝,就順理成章了。

  如今孫權稱帝之心昭然若揭,而漢魏二國一起打了過來,教吳會之地那些沒有享受過孫權恩惠的人,如何能夠安分下去?

  孫權也不是傻子,又如何不重點防著他們一些?

  五年前。

  孫權一邊遣使者至白帝城拜謁昭烈,與大漢重歸于好。

  另一邊,又暗中派遣細作,暗通南中豪強雍闿等人。

  第二年,昭烈病逝。

  雍闿趁機起兵,殺大漢建寧太守正昂,又把時為益州太守的張裔綁縛吳國。

  越嶲暴民殺死太守焦璜。

  牂柯暴民殺死從事常頎。

  南中三郡皆反。

  漢嘉太守黃元欲襲成都,楊洪建策,讓時為太子的劉禪起兵反擊,又說黃元一旦事有不濟,便會順流往投孫權,最后陳曶果然在大江上將欲投孫權的黃元生擒。

  倘無孫權撩撥,作為外援,僅憑雍闿、黃元這些人,有什么膽量掀起暴動?

  國家有變之時,外敵一定會趁此時機挑動內亂。

  彼時大變在漢。

  如今大變在吳。

  漢吳易地而處,孫權不得不防。

  也就不得不重用因為利益捆綁而勉強值得信任的江東大族,對他們做出更多的讓步。

  使他們留在江東的部曲私兵能為國所用,防止可能發生的叛亂。

  而這一切做完,他稱帝之事,基本上再無阻力了。

  他需要的,只是一場軍事勝利。

  而這一場軍事勝利,他志在必得。

  ——漢魏并攻,即使防守勝利,也是勝利。

  “至尊,哨探來報,曹休前部人馬約兩三萬人已進入滄浪水!”解煩督陳脩來報。

  孫權聽到此言,略顯落寞的神情終于振奮些許:

  “好,三軍備戰,孤親為擂鼓,定大挫曹賊于此!”

  白帝城。

  劉禪從細作那里收到了消息。

  首先便是孫權不打算割地求和,換回步騭、諸葛瑾兩人,與大漢聯和。

  看著這則消息,劉禪一時有些感慨。

  都說曹操多疑,刻薄寡恩。

  孫權何嘗不是如此?

  否則的話,何以在吳太子孫登死后,他先以孫和為太子,卻又把四子孫霸封為魯王,并且寵愛崇特,與孫和無殊?

  甚至,他還允許孫霸開府置官、招攬賓客,形成與太子孫和分庭抗禮的局面。

  何也?

  就跟曹丕、曹植爭儲一般無二。

  作為合格的政治生物,孫權此舉并非簡單的偏愛某一方,而是利用孫霸及其背后的全琮、步騭、呂岱、呂據等寒門,去制衡孫和背后的顧陸朱張等大族。

  只要寒門與大族不能站在同一條戰線上,那么就沒有人能威脅到他的地位。

  吳國因此分裂為太子派與魯王派,內部斗爭異常慘烈,最終導致東吳政局長期動蕩。

  最后,孫權廢孫和,賜死孫霸,并誅其黨羽全寄、楊竺等,改立年僅七歲的幼子孫亮為太子,自己繼續把持大權。

  寒門與大族無論站哪邊,幾乎團滅。

  江東顧、陸、朱及僑姓諸葛、張氏元氣大傷。

  寒門的步騭、呂岱、全琮雖得保性命,但兵權旋即被削,子弟亦受冷遇。

  孫權一次性拔除兩大潛在威脅。

  ——年長的儲君與勢大的藩王同時出局,再無“強臣加皇子”聯合架空皇權的危險。

  顧陸朱張等江東大族的力量重新洗牌:誰站得高,就砍誰,權力徹底回到自己手上。

  最后,七歲的孫亮即太子位。

  孫權死后,輔政大臣成了孫峻、孫綝這類宗室鷹犬,而非陸遜、步騭那樣的外姓重臣,權柄徹底回到孫氏宗室手里。

  所謂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都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孫權得到了什么,就勢必失去些什么。

  他失去了什么?

  首先,陸遜、朱據、吾粲、顧譚等軍政干才或死或廢,吳國的戰略級統帥徹底斷層。

  寒門、世族兩派舊怨未消,新主年幼,導致諸葛恪、孫弘、孫峻、孫綝等人十年三政變,輪番專權,互相屠殺。

  孫權用兩個兒子的血和幾十位重臣的命,換來了自己生前皇權獨尊的安心,最終拖垮國家。

  現在步騭、諸葛瑾被俘,孫權面對的情勢如此嚴峻,卻仍然不愿意割地求和,甚至連口頭答應后再暗中另做謀劃都不愿做,難道真是被稱帝的野心蒙蔽了雙眼?

  第二則消息,關于那名吳使。

  那名在西城被擒住,最后又被他放歸的吳使,乃是襄陽人氏,與廖化同族,名喚廖式。

  其人有一弟,名曰廖潛。

  如今乃是零陵都尉,掌零陵一郡之兵。

  據馬秉帶回來的消息,兩年前,那位零陵都尉廖潛曾與功曹費楊遣使去往五溪,想通過五溪夷人與大漢建立聯系。

  這倒讓劉禪有些驚異。

  畢竟看那吳使一開始的姿態,根本就是已經被孫權收服,不像是早已歸心大漢的樣子。

  “難道說,廖式、廖潛兄弟二人先前并未通氣?”

  劉禪不得其解,繼續看細作傳回的消息。

  信上說,那吳使廖式把大漢讓孫權割地與大漢求和,然后漢吳再盟伐魏的消息帶了回去,之后又與孫權說了些什么。

  結果導致孫權大怒,還讓校事呂壹對廖式嚴加審問,想看看廖式是不是已歸心于漢。

  主事荊州的潘濬聽說此事之后,趕忙遣使上書,為廖式說情,最后校事呂壹也沒能審出什么來,于是孫權終于松口,讓潘濬把廖式帶到了巫縣前線,想以此給廖式一個證明自己忠貞于吳的機會。

  “時機未至,或可以再給廖式、廖潛兄弟一點時間。”劉禪將信遞給陳到,若有所思。

哎呦文學網    三國:王業不偏安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