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10章 用兵之法,無外乎多方以誤之

第110章用兵之法,無外乎多方以誤之  渭北。

  魏軍浩浩蕩蕩而來。

  距漢軍營寨十一二里停下。

  這里剛好有一片小樹林,可以伐木為營,一眾輔卒役夫得命,開始進去伐木樵采。

  距天黑還有兩個時辰,今夜便在此地宿營了。

  三十多里的距離,確實不是決定出兵馬上就能打起來的。

  兩千余虎豹騎雜胡騎,則趨近至八九里左右,四處散開,各自尋地方飲馬飼馬。

  此時已是晡時,也就是每天第二頓飯的時間。

  騎卒們從韋袋里掏出干糧,就著河水啃了起來。

  不少愛惜戰馬的騎卒,自己吃得頗少,喂戰馬吃的頗多。

  完全野放的戰馬,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吃草,勉勉強強能保持體膘。

  一到戰時,吃草時間短而運動時間長,就必須吃米面大豆等精糧,只野放吃草的話,很快就會掉膘,體力與速度都會下降。

  司馬懿帶來三千多匹馬,就要占用一萬六七千人的糧食。

  由于對峙日久,運糧不易,漢魏雙方糧食都面臨緊缺問題。

  所以就連司馬懿也不能天天把幾千騎全部放出來溜達,而是大部分都野放吃草,這才使得魏延瞅準機會滅了一支精銳哨騎。

  州泰飲馬已畢,從兜里掏出一張粟米餅,自己啃了兩口后就全部丟給了戰馬,自己才又去渭水掬了一捧水飲起來。

  “天真熱啊。”驃騎府從事中郎王觀抹了把汗。

  州泰站起身來,抹了抹嘴,眺望遠處列陣休息的漢軍:“蜀寇列陣已逾半日,如此日曬,體力精力流失很快,若遣精騎過去襲擾,許能小勝一場。”

  王觀也看向漢軍:“蜀寇見我大軍前來挑戰,卻沒有如驃騎將軍所料那般,直接不戰而走,那便是想戰。

  “說不準他們那兩千來騎此刻就在營寨里面,以逸待勞,等著我們前去呢。”

  州泰思索一二,徐徐點頭。

  蜀寇也有兩千余騎,雖不精銳,但以逸待勞,打起來還是大魏吃虧。

  而且…蜀寇的弩很多。

  王觀凝神望著蜀軍方向:“我還是以為不當出營邀擊,固守便立于不敗,何苦出來冒險呢?”

  州泰想了想,隨即望向渭水,半晌后開口:

  “聽聞關東大旱,諸水皆有斷流之兆,如此,則各州郡難以將漕糧轉運至敖倉。

  “敖倉、含嘉倉能運至關中的糧食不多了,若蜀寇堅守不戰,我幾萬大軍未必能與蜀寇久持。

  “司馬公的意思,應是想主動出擊把蜀寇打退,如此,長安附近的蜀寇也會退走,長安壓力稍減,便可減兵節糧了。”

  大魏在關中,仍有戰卒輔卒六七萬,民夫三四萬,也就是十幾萬張嘴等著吃飯。

  如果能把蜀寇逼退,毌丘儉、夏侯楙、令狐愚、牛金這些人手下幾萬敗卒,就可以不用滯留長安了。

  不說退回關東,就是退守河東、弘農就食,都能省很多糧食。

  他們沒太大戰力,只能打防守,可現在蜀寇在長安施壓,少了他們,又真的不行。

  王觀聞此,也看了眼渭水。

  關東諸水皆有斷流之兆,這關西諸水的水位卻是沒有下降許多。

  若是旱情能波及關西,大魏糧食雖難以轉運至長安,可偽漢的糧食同樣難以運至長安前線,這關中戰事,多半要因這天時而結束。

  可這天時偏不。

  難道天也在助偽漢?

  他最近也聽說了什么“洛水枯,圣人出”的妄誕之讖。

  想到這,王觀嘆了聲:

  “今年關東大旱,按過往經驗,明年便要鬧蝗災。

  “所謂一年受災,三年難緩,蜀賊來此北寇,孫權也趁機寇略襄陽。

  “我大魏既是多線作戰,又是大旱之年,真是風雨飄搖啊,縱使幾方戰事得勝,接下來幾年,也不知怎么熬得過去。”

  州泰蹙眉:“王從事這話未免太過沮喪,時事再艱難,能有太祖皇帝與袁紹官渡鏖戰艱難?

  “如今我大軍出寨邀擊,諸葛亮自以為得計,已墮司馬公彀中矣,轉機馬上就要來了。”

  州泰言罷翻身上馬,帶領三百精騎去巡視戰地,搶占高地去了。

  北方不遠處就是馬嵬坡,上午發生了一場小規模的前哨戰,大魏哨騎以全滅收場。

  后面百余大魏哨騎去彼處搶占高地,控制視野,結果沒多久,蜀寇又派了二百余騎前去舍命廝殺,把那高地搶了回來。

  那地方居高臨下,整片戰場一覽無余,誰能將之控制,誰就有視野優勢。

  一旦兩軍交戰,上面的騎兵輕易便可尋找到最佳的切入時機,還能通過臺地繞到敵后,確實是兵家必爭之地。

  這也是蜀寇第一次如此不惜代價地動用騎兵,爭奪地利。

  由此可見,蜀寇確有與大魏在渭北決戰的打算了。

  畢竟,大魏都已中他誘敵深入之策,主動出營邀擊,他們再不趁此時機,以堂堂之陣來戰,難道要等大魏退走后再去攻打堅壘?

  到了馬嵬坡,沒有受到阻攔。

  登上臺地才發現,原來蜀寇兩百余騎已經在與文欽率領的百余虎豹騎糾纏起來了。

  文欽在追,蜀騎在逃。

  顯然,文欽繞后誘敵成功了。

  只是位置不太好,而且更遠處,已經有蜀寇騎兵前來接應,而且人數比他們人數更多。

  州泰一下皺眉,蜀寇是真的不惜代價要爭這臺地啊,早知道多帶點人來了。

  不及多想,趕忙打馬上前接應文欽,文欽的位置似乎看不見來騎,真說不好到底是蜀寇中了誘敵之策,還是大魏中了誘敵之策。

  蜀魏幾百騎立時戰在一起,蜀騎射御之術略遜虎豹騎,但似是自知自己是設伏一方,后面有援,所以戰意比魏騎要高得多。

  文欽與州泰只得放棄糾纏,帶領虎豹騎且戰且退,一直被蜀騎追出五六里,大魏留守的千余騎收到消息趕來支援,蜀騎才終于退卻。

  這時候,大魏才終于在這片臺地上站穩了腳跟。

  但蜀騎也未離開臺地,這片臺地很大,幾十里寬,蜀寇只是退卻到了十幾里外,也就是蜀寇營地正北,顯然,不可能給大魏騎兵居高臨下逼近監視的機會。

  真要過去,估計就是慘烈的廝殺了,倒不是殺不過,但騎兵不是這樣用的。

  一清點戰損,大魏損失七十,蜀寇則撂下六十多具尸體。

  數量上算是旗鼓相當,但以虎豹騎之精銳去換羌騎的賤命,令文欽州泰等人有些痛心。

  不過不得不說,繼前哨戰后,又迎來一場騎兵戰,魏軍上下已經能感受到大戰前夕劍拔弩張的氣息了。

  下半夜。

  中軍大帳。

  州泰和衣就席而睡。

  忽有一親衛入帳:“稟參軍,暗哨來報,看到大量蜀寇源源不斷自渭南往渭北移動!”

  州泰略一沉吟,隨即立時命人找來王觀、陳圭、孫禮等府僚,把消息告知眾人。

  “蜀寇夜里調兵,這是想打我們一個出其不意?”王觀問,“他們會不會凌晨前來襲營?”

  如今雙方營寨都立足未穩,蜀寇戰意又很高,確實可能會來襲營。

  州泰想了想:“料想不會,大概就是渭北兵力不足,卻又不想被我們探知虛實,所以才夜里調兵,先把消息告訴驃騎將軍吧。”

  事實上,從蜀寇并未如驃騎將軍所料,直接棄營而走,他們這支隊伍的任務就已經變成了堅守。

  要是蜀寇舉大軍而來,列堂堂之陣求諸野戰,他們要么是直接退卻,回到二十里外的堅營固守,這是穩妥之策。

  不然就是拖住蜀寇,為驃騎將軍爭取襲奪蜀寇南營的時間,這是高風險高回報之策。

  蘆葦蕩東。

  魏軍大寨。

  中軍大帳。

  州泰的親衛把蜀軍在夜里調兵之事報到司馬懿處。

  “驃騎將軍,天快亮了,要不要立刻調兵遣將?蜀寇南營空虛,正是前去奪營的大好時機!”周當聽到消息興奮起來。

  所有跡象都表明,蜀寇已經中了他們的聲東擊西之策,把主力調到渭水北岸去了。

  魏平神色猶豫,最終開口:“驃騎將軍,既然蜀寇主力已至渭北,我那埋伏在蘆葦蕩里的四千將士,可以不用埋伏了吧?”

  他四千將士上半夜就已經進入了蘆葦蕩中,找了幾塊沙洲盤了下來。

  又悶又濕又熱,蚊蠅螞蟥啥啥都有,實在不是人呆的地方,但不得不說,確實適合打埋伏。

  畢竟這蘆葦蕩實在很大,諸葛亮就算明知這里有埋伏,一時半會也找不到他們在哪。

  真敢貿然進去,不明伏軍兵勢厚薄,也不明地形,還浪費體力,完全就是送死。

  司馬懿笑了笑:“繼續埋伏,我料蜀寇主力必來奪我此處大寨。”

  魏平、周當、賈栩諸將,乃至司馬師、司馬昭兄弟二人皆是一滯,沒聽懂這是為什么。

  “驃騎將軍,可州泰他們不是剛剛才探到,南營的蜀寇正通過浮橋往渭北支援了嗎?”

  “對啊驃騎將軍,蜀寇那兩千多騎都全部派到渭北臺地,去與文欽他們爭地利了,這難道不是想與我們在渭北決戰的意思?”

  眾將七嘴八舌議論了起來。

  州泰他們大張旗鼓,疏散隊列,帶了許多輔卒役夫過去,騎兵也盡在渭北,蜀軍沒有道理不認為州泰他們是大魏主力。

  而蜀軍的軍事行動,也確實表明了他們確實想要在渭北決戰。

  這位驃騎將軍是從哪判斷出,諸葛亮竟會自渭南來襲?

  待眾人盡皆靜了下來,司馬懿才胸有成竹笑了笑:“諸葛亮若是白日調兵遣將至渭北,那我便信了他是欲與我在渭北決戰。

  “可他偏偏在夜間調兵,這就足以說明,他的行動,表現的決心,都不過是他的聲東擊西之策罷了,他的目標,是我們這座營寨。”

  眾人仍然沒有聽懂。

  “可是…驃騎將軍,州泰他們的人,不是看到蜀寇通過木橋,自南而北調兵?”

  司馬懿撫須而笑:

  “用兵之法,虛虛實實。

  “諸如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又如虛張聲勢,聲東擊西,大有千章萬句可言。

  “但一言以蔽之,無外乎想方設法以誤導之,使敵誤判罷了,這便是兵法云「致人而不致于人」。

  “目的只有一個,以己之鋒銳,擊敵之弱旅。

  “說白了,以強凌弱,才是世間第一等兵法,所有虛虛實實之策,不過是制造以強凌弱之勢的手段。

  “是故,我能大張旗鼓,大揚塵土,使蜀寇以為我主力盡在渭北。

  “諸葛亮自然也能用障眼法,讓我們看到,他大軍已經自渭南移至渭北去了。”

  眾人一滯。

  在橋上還能用什么障眼法?

  司馬懿繼續道:

  “魏平,你繼續埋伏。

  “我大軍主力,只需在這高壘深溝之后以逸待勞,等諸葛亮自尋死路就是了。”

  賈栩問:“驃騎將軍,若蜀寇果真前來,在營寨里以逸待勞會不會太過被動?

  “要不要增兵芒水,先擊諸葛亮于半渡?”

  芒水之于魏軍營寨,恰如斜水之于五丈塬,蜀軍想要過來,就必須涉水,大魏可以用層層阻擊的戰術,先消耗一波蜀軍。

  司馬懿搖了搖頭:“不必,諸葛亮已經在路上了,現在調兵過去,豈非打草驚蛇?

  “再者,萬一擊敵半渡便小勝一場,直接把那諸葛亮給嚇跑了,豈非是得不償失?

  “讓芒水之畔駐屯的將士該睡覺睡覺,該警戒警戒,該樵采樵采,該吃食吃食,蜀寇來了就打,打不過就跑,一切如常就是。

  “其他人回去休息,枕戈待旦,等諸葛亮來。”

  “是!”眾將應聲,隨即便下去準備諸般事宜,接著補個覺。

  待眾將離去之后,司馬師才問:

  “父帥,蜀寇真會來此奪寨嗎?

  “會不會,渭北那座營寨才是蜀寇的目標?

  “我大軍南北兩寨也僅憑幾座木橋溝通,未做防火。

  “蜀寇會不會像張郃一樣,以火船燒斷我木橋,阻斷我北寨與我南寨的溝通,而后全力進攻北寨?”

  大魏漕船一再被蜀寇掠奪,已經很緊缺了,運糧食都嫌不夠用,他們沒法像蜀國一樣,再用幾十艘糧船去做防火。

  當然了,還有一個原因,則是一般來說沒必要做防火,兩座營寨都很堅固,不是三五日可以攻下的,真要燒斷了再搭就是,一日便成,成本小太多了。

  司馬懿搖搖頭:

  “諸葛亮一日做了許多動作,都是在告訴我大魏諸將,他主力確實在北,他確欲與我野戰爭鋒。

  “此乃循將勇將之舉,諸葛亮自以為用計之人,不為此也,必有其他意圖。

  “既然諸將皆以為諸葛在北,則其人必在南。

  “至于那木橋,他想燒便讓他燒,他不燒,怎能讓他堅定決心來強攻我這堅寨呢?”

  (本章完)

哎呦文學網    三國:王業不偏安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