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3章 群儒逼宮,度田定鼎

  整個天下,一片沸騰。

  甚至就連顧易都未曾在這千百年的流轉之中見到過這一幕。

  無論是朝堂上下,亦或是偏遠的地方。

  幾乎所有人都將注意力放在了“玉米”的身上。

  這代表的是所有人的利益。

  ——百姓們在乎,世族們更是在乎。

  包括各方獨立的勢力,都同樣也是如此。

  他們雖然遏制百姓對于顧氏的吹捧,但是對這“玉米”的興趣,卻遠遠比想象之中還要高。

  尤其是遼國。

  他們的耕地面積本就是列國之最,再加上整體的制度都是以農耕為主。

  這玉米對他們的幫助自是可想而知!

  但還是那句話——

  在當前的這個時代,除了顧氏,是根本不可能有人能從海外帶回這種東西的。

  顧氏能夠成功。

  都是因為一代代人勇往直前的結果。

  而這同樣都不代表著一定能夠成功,別人又怎么可能追趕的上?

  這壓根就是不可能的事。

  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才加重了這玉米的重要性。

  很顯然,顧瑾自然也明白這一點。

  所以針對這推廣之事,自是要更加嚴謹許多。

  ——其實天下人都在想著顧氏能夠直接將此作物給分享出來。

  其中涉及到的人有許多。

  百姓們是質樸的愿景,而上升到一些利益集團身上,這其中的意味其實也就不再單純了。

  甚至就連顧易都感覺到了一種道德綁架的意味。

  皆是在以什么“天下大義”、“仁者愛人”的冠冕堂皇之詞,來逼迫顧瑾趕緊將玉米之種無償分與天下。

  其中之最,便是如今逐漸勢威的儒家。

  沒錯,就是以孔家為首的利益集團。

  其實當前歷史已經與原史發生了太多太多的改變,百家爭鳴的再次出現便已經注定了儒家的逐漸勢微,對一系列相關的利益集團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包括顧氏的出現。

  其實便已經從一開始,在無形之間取締了孔家的地位。

  要知道,在原本歷史之中。

  且不說以往如何,就以宋朝而言。

  自宋太祖趙匡杯酒釋兵權,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定下之后,儒門便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

  至太宗朝,讀書人幾乎唯孔孟是尊。

  衍圣公府,受歷代帝王追封賜田,地位尊崇,無出其右。

  其聲勢煊赫之時,天下讀書人莫不以孔門為圭臬,朝廷之上,文官十之八九出自儒門,或與儒門千絲萬縷。

  這帶來的不僅是話語權的壟斷,更有實打實的、驚人的利益。

  在這種情況之下,曲阜孔府早已非單純的詩禮傳家之地,而是盤踞在齊魯大地上的一頭巨獸。

  依據舊制——

  孔府擁有龐大的祭田、學田,且享有免役免稅之特權。

  借此,孔家及其旁支、門生,兼并土地之舉,堪稱駭人聽聞。

  史載,其鼎盛時,名下田產跨州連郡,竟達百萬畝之巨,蔭庇的佃戶、奴仆數以萬計。

  這些土地從何而來?

  巧取豪奪,投獻兼并,無所不用其極。

  尋常百姓之家,或因天災,或因苛役,不得已將田產“獻”于孔府門下,名為佃戶,實為私奴,世代受其盤剝。

  孔府門下,自成一體,律法難入,地方官亦不敢過問,以致“孔府莊園,國中之國”。

  多少百姓被奪去賴以生存的田地,終年勞作,卻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而孔府之倉廩,卻堆迭如山。

  其所行,早已與“仁政愛民”的圣賢教誨背道而馳,徒留“圣裔”之名,行害民之實。

  就像是如今的顧氏。

  但與顧氏不同的是,顧氏堅持的是以民為本,但孔家不同。

  這就其實已經注定了孔家不可能再次達到原史中的頂峰了,不過其地位卻也算是超凡。

  但這一切都隨著百家爭鳴的再次出現發生了改變。

  列派吸儒家之精華,揚長補短,以及顧氏學院所推行的科學之說。

  這致使讀書人的選擇不再唯一,君王治國的思想庫也變得空前豐富。

  孔家那套“天命所歸”、“唯我獨尊”的話語體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質疑,其影響力,已從廟堂中樞逐漸被擠壓,話語權大不如前,所能攫取的利益自然也隨之銳減。

  其實對于這件事,孔家也多是無奈。

  他們當然也嘗試過反抗。

  但終究是無用。

  且不說如今,就算在原本歷史之中,以孔家最巔峰的狀態他們也根本不可能扛得住顧氏這種級別的家族。

  他們根本沒有膽量去和顧氏相爭。

  這導致的變化同樣也有很多,那就是孔家更加將心思放在了地方上。

  而這也注定了他們會關注到玉米身上。

  但這些人自然不會明著與顧瑾去說些什么,只是聯合起來擺出了一股心系天下的戲份。

  甚至這孔家之人,還做出了一篇檄文,并將其傳閱天下。

  “伏惟皇天厚土,育化萬民。今聞顧氏得海外嘉禾,名曰“玉米”,乃天賜豐饒之兆也。”

  “吾輩讀圣賢書,深知“仁者愛人”“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乃圣人之訓。”

  “顧氏累世公卿,受國恩澤,當效伊尹之任,行后稷之業,”

  整篇檄文之中仍舊是儒家的老一套。

  包括對顧氏仙人們的吹捧,明戳戳的暗示顧瑾當效仿昔年的顧康一般,直接將玉米推廣到天下,讓整個天下百姓來享福。

  其實這也是個十分聰明的舉動。

  在當前這種人人都在關注“玉米”的時候。

  孔家做出這一套。

  自是會給他們迎來許多的名聲。

  幾乎所有人在看到了這篇檄文之后都會去感嘆“孔家的仁義”,稱他們“不愧是圣賢后人”之類的蕓蕓。

  當然,這些人多是想要利用此大勢來脅迫顧瑾。

  至于百姓則是沒有那么多的想法,因為他們其中的大多數人都看不懂這些東西。

  縱使顧氏一直在普及教育。

  但在當前的時代,也不可能做到讓人人都識字知書。

  而對于這些人的種種手段,顧瑾亦是絲毫不以為意。

  從顧氏起勢至今,好像很多人都誤解了一件事。

  ——那就是顧氏子弟并非圣人!

  縱使他們的心中裝著天下人。

  但也要分時候。

  至少在當前的局勢之下,顧瑾是不可能將玉米完全推廣出去的。

  這無關于天下,而是他不可能去資敵。

  且不說周邊的獨立勢力,就單以遼國可耕種的疆土來看,若是讓他們得到了玉米,屆時都無需多長的時間,他們的國力便會遠遠超過大宋。

  顧瑾又怎么可能去做這種蠢事?

  當然,顧瑾也明白。

  若是他這樣做了,會給顧氏帶來前所未有的聲望,會讓顧氏的地位再次提升。

  但這亦是會讓顧氏失去根本。

  從始至終,顧氏都可秉持著九州一統的概念。

  如今顧氏深耕于宋。

  若是宋亡于遼國的鐵蹄之下,那顧氏的根本便要徹底崩塌了。

  于公于私,他都不可能這樣去做。

  包括針對大宋內部。

  顧瑾都需要好好的去應對這一切。

  而就在這群人滿含期待之下,顧瑾也終是有了動作。

  就在這個冬季,他在整個宋境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度田行動。

  這其實也是他一直想推動的事。

  大宋的疆域本就有限,耕地面積不足已是注定之事。

  但在此之前,顧瑾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時機。

  度田所涉及到的利益范圍實在是太廣了。

  包括普通百姓對于這件事都會有些抗拒,因為這其中會涉及到他們所納的稅目多少。

  縱使是翻遍整個青史,能夠成功推行度田的,也不過是那些聲望已達頂峰的帝王,至于其他皇帝,不是被蒙蔽,就是根本推行不下去。

  但如今則完全不同。

  首先而言,顧瑾手中握著玉米這件利器。

  再其次便是如今御史臺對于地方的掌控已然足夠了。

  自北漢之戰后。

  顧瑾在返回朝堂之后便一直在加強御史臺的各種職權。

  這并非是因為他的私心。

  只是因為能力不足的關系,顧瑾必須要做出這種選擇,通過御史臺來更為具體的掌控地方,乃至整個大宋的吏治。

  當前的大宋發展可要遠遠超過原本歷史。

  不僅僅是在國土之上,包括商業上的遙遙領先。

  再加上趙德昭這個皇帝完全不管事。

  顧瑾要想要做好一切就必須要合理的去利用各種資源,朝臣也好,御史臺的御史也罷,這兩者都在其中。

  加強御史臺是他必須要做的。

  因為顧氏的一眾子弟,如今幾乎都在御史臺之中當官。

  這些顧氏子弟雖然單獨的屬性算不得優秀,但當他們擰成了一股繩的情況之下,仍舊是能夠給與顧瑾帶來很大的幫助。

  而如今當這一切逐漸穩定了之后,自是便給顧瑾提供了可以度田的條件。

  當然,最關鍵的原因還在于,外部勢力目前對大宋并無計可施。

  楊業始終鎮守雁門關,將遼軍牢牢擋在國門之外,而顧瑾也給予了他毫無保留的信任。

  至于遼東之地。

  那便更加無需擔憂了。

  當前宋軍的整體實力其實還是要優于遼軍一些的,且再加上遼國如今還不僅具備航海的能力,他們就根本不可嫩威脅到大宋。

  這就是天賜的實際。

  不僅如此,讓顧易感到意外的是——顧瑾竟想出了一個相當超前的辦法,來幫助百姓更好地了解朝廷的各項制度。

  那就是辦報。

  不過,確切地說,并不能直接稱之為“報紙”,因為顧瑾為它定下的名字是《朝聞錄》。

  名稱雖不同,但其實際作用卻與報紙并無二致。

  這一舉措完全超出了顧易的預料。

  甚至連他自己都未曾意識到這種傳播形式的存在。

  不過這倒也合乎情理——畢竟在顧易所處的時代,報紙早已被淘汰了,他一時也難以想得起來。

  但這東西在眼下的大宋,卻是恰逢其時。

  商業日漸繁榮,漕運與海運網絡暢通,這些本就已經加速了信息的流通。

  加之經濟持續發展。

  此時推出這樣一份“報紙”,百姓們都能買得起,不正是恰到好處嗎?

  顧瑾顯然是籌劃已久。

  就在這第一版的報紙之上,他便詳細說明了此次度田的關鍵,并將其牽扯到了玉米身上。

  其中并沒有什么高深的大道理,甚至也不同于平日里的奏疏。

  只是言簡意賅的大白話。

  這保證了普通百姓們能夠明白他的想法。

  并且也不僅僅是單純的售賣,顧瑾甚至是讓御史臺的御史們,在各地之間就主動講述起了此事,就是要利用顧氏頂尖的影響力,來帶動百姓們養成查看這“朝聞錄”的習慣。

  而這幾乎就是在同一時間進行。

  消息飛速蔓延。

  一股前所未有的浪潮從開封而起,傳向天下各地。

  早已在各地之間的御史更是絲毫都未曾猶豫,當即便以雷霆之勢出手,就帶著顧瑾早已安排好的人手,在各地之間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度田之事。

  此舉,絕對可以稱之為開天辟地。

  縱使那一代代的開國之君,所行的度田之舉,都絕對不可能比得過這一次的度田。

  沒有任何人能夠阻擋的住顧瑾。

  顧瑾如今在整個大宋的掌控力,其實在很多時候甚至都已經超過了趙匡!

  當這些人反應過來的時候,其實便已經晚了。

  面對著那一眾雷厲風行且還帶著甲士的御史,當這些個大家們在察覺到自己無法煽動百姓之時,他們其實便已經失去了所有的抵抗手段。

  ——朝聞錄的作用確實極大。

  對于底層的百姓們而言。

  相比于那些個地方豪強,他們自是更愿意去相信顧氏。

  而這在根本之上便已經斷絕了這些地方豪強們作亂的基礎。

  當然,顧瑾倒也不會去將這些人的路完全堵死。

  一國之中,各方勢力都需要去仔細的均衡。

  若是不然的話便會引起更大的混亂。

  這些豪強也有著豪強的作用!

  ——比如,海貿。

  這方面也只有這些人能夠出面,普通百姓是不可能承受得起這其中的消耗的。

  顧瑾這一次顯然就是想要整頓好整個大宋的所有力量,快速的發展國力,進而朝著自己所想的志向前進。

  而顧易同樣也能確定。

  這所帶來的效果,同樣也會極為驚人!.

(Ps:跪求

哎呦文學網    操控祖宗,從東漢開始創不朽世家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