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文學》達成了110萬發行量成就的同時,太平洋影音公司制作的100萬盒《放羊班的春天》卡帶也投入了市場,并開始在各大國營音像店和部分新華書店火熱出售!
太平洋公司內部對于100萬盒的產量一開始是有一些微詞的,認為過于冒險了,畢竟《放羊班的春天》是一盒主打兒歌的專輯,兒歌能有多大的市場?
之前朱逢博的《薔薇處處開》雖然也銷量破百萬,但那畢竟勉強能算是流行歌曲,年輕人購買意愿強烈。
然而事實證明廖明祖的決定是正確的,這盒磁帶并沒有出現滯銷的情況,經過兩天的銷售,反饋最熱烈的就是新華書店的渠道。
魏明通過《放羊班的春天》吸引了一大批文學青年,當他們在新華書店看到同名磁帶的時候,購買意愿是非常強大的,盡管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收錄機,但很多人都認識有收錄機的人,只要有磁帶不愁播放渠道。
當有很多人開始買這盤磁帶,到處可以聽到《春天在哪里》《小草》《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很快社會上就會形成跟風,盡管磁帶很貴,但跟風的人更多。
尤其《在希望的田野上》這首歌,因為很符合當下的政治正確,官方媒體推動的力量很大,報紙上都能看到討論這首歌的評論文章,甚至在農村這個級別的行政單位都不乏聽眾。
魔都。
龔樰的妹妹龔瑩承擔了買《放羊班的春天》這盒磁帶的重任,這不僅是忙于排戲的姐姐的囑托,而是承載了全家的期待。
爸媽喜歡《在希望的田野上》還有《送別》這樣的老歌,大嫂愛聽《小草》,小侄子鐘情《春天在哪里》《種太陽》等兒歌。
她先是去新華書店,然而書店已經賣完了,和磁帶一起賣完的還有新到不久的《人民文學》,這還是正常銷售,如果這個時候來一個捆綁銷售的手段,直接能賣瘋了。
無奈,龔瑩騎自行車又找附近的音像店,總算找到了,不過得排隊。
在聽了那么多年的老歌后,音樂的受眾對每一盤新出的原創專輯都愛的不得了,《放羊班的春天》雖然只有一半是原創,但質量很高,而且背后還有原著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話題性十足。
排著排著,龔瑩突然感覺到后背被什么東西撞了一下,軟軟的,觸感驚人。
她一回頭,就看到一個高挑豐滿的女孩對著后面排隊的人吼道:“別擠了!”
龔瑩趕緊收回目光,回味著剛剛的觸感,一股自卑感油然而生。
龔瑩買完磁帶之后趕緊走了,她后面的麗智也買到了,奶奶給了十塊錢,買完磁帶自己還剩四塊錢,這趟跑腿賺大了!
19歲的少女麗智是幫奶奶買的,老人家特別喜歡聽《在希望的田野上》和《送別》這兩首歌,聽過鄰居的這盤磁帶就鬧著讓孫女來買。
不過麗智覺得一般,畢竟她家可是有很多父親寄回來的港臺音樂磁帶的,跟人家的歌曲相比,這個專輯在她聽來土的要死,自認走在魔都時尚最前沿的她是不屑聽的。
在61年最后一天出生的麗智不算一個多么幸福的人,三歲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她被判給父親,但卻是由祖母一個人撫養長大的,因為父親再婚了,后來還跟新的家人移居去了香港。
雖然錢財方面在香港演舞臺劇的父親沒有虧待過她,但她知道自己需要的不只是那些。
回到家奶奶還沒回家,麗智把《放羊班的春天》扔在一旁,而是把陳百強的專輯《firstlove》放進機器里。
她享受地聽著,嗯,還是香港音樂好聽,這才叫音樂嘛,如果自己能去香港生活就好了。
《放羊班的春天》這盒磁帶,呂曉燕原本還想自己買呢,結果太平洋公司在郵寄樂樂酬勞的同時還郵寄了一盒磁帶。
雖然樂樂唱一首歌只有10塊錢,但磁帶也不便宜,加起來還是相當可觀的。
就是不知道喜子拍戲的酬勞能有多少,謝導說了,拍戲的時候是每天一塊錢的補助,給多少錢要看喜子進組多長時間。
可惜現在兩個小家伙在姥爺家,呂曉燕只能自己享受音樂了。
直到晚上,老公魏平安回來了,雖然北大還沒開學,但他已經開始上班了。
魏平安剛把外套脫了,呂曉燕就撲了過去,這幾天沒了電燈泡,兩人如膠似漆,用了不少計生用品。
兩張嘴剛分開,魏平安問:“喲,這就已經聽上了,這是《小草》吧?”
呂曉燕:“嗯,你等一下,我倒回去讓你聽聽《春天在哪里》,有伴奏的,比真人唱還好聽。”
聽著女兒稚嫩的嗓音,兩人靠在沙發上又說起魏明。
魏平安道:“上午我在辦公室接到了小明的電話,他們一行人已經登上回程的火車了。”
呂曉燕忙問:“嫂子找到家人了嗎?”
“找到了,不過她的妹妹當年也走失了,沒能找到,而且父親也早已經過世了。”
呂曉燕嘆了一聲:“哎,世上不如意十之八九。”
魏平安又道:“而且這次小明把外婆和一個表妹也帶了回來,還讓我問一下招待所的房間夠不夠用呢。”
“夠用嗎?”
魏平安把手伸進妻子領口:“肯定夠用啊,現在王經理對小明的事比我還上心。”
呂曉燕輕輕按住丈夫的手,決定等會兒再吃飯。
“我等會兒再吃,你們先去吧。”魏明趴在臥鋪上正在寫文章。
這次尋親之旅起碼能拆分出四五篇文章,到時候分一分,什么《燕京文藝》《當代》《中青報》都有交代了,自己可不是只會寫的。
六個人正好占據了同一個空間的六個鋪位,外婆和老娘在第一層,魏明和老魏在第三層。
看自己下面的云云表妹,此時早已沒了感情受挫的苦悶,第一次出遠門,比來時的小紅還要大驚小怪,快活的像是一只小鳥,明顯話也多了。
三個長輩吃完飯,魏明三個年輕人又去餐廳車廂。
經過了三十多個小時的奔波,在一個上午,一行六人終于抵達了祖國的心臟——燕京。
云云表妹看著火車站的兩座高大鐘樓驚嘆地張著小嘴,一副呆萌的樣子。
老太太坐了這么久的火車精神竟然還不錯,還問女兒女婿:“咱們能去看天門嗎。”
“當然了,”老魏笑道,“不過要先去看病,看了病咱們玩幾天再去。”
魏明看到公交車來了,趕緊招呼大家上車。
其實小紅雖然在燕京倒過車,但她實際上也是第一次來燕京,她和云云兩個小腦袋瓜靠窗并排看著外面的世界,看啥都新鮮。
雖然在魏明看來這時的燕京老舊的厲害,但在她們眼中這里先進地仿佛世界的中心,魏明也耐心給她們講解哪里是哪里,有什么典故。
公交車在北大西門停下,魏紅看著特色鮮明的西大門,感慨道:“這就是以后我要讀的大學啊!”
聽到這話,云云驚嘆道:“小紅你要考北大啊?”
“對啊,你沒見我在火車上都在用功溫書的嗎。”
“沒看到啊,我都在看窗外了。”云云搖頭。
魏紅:這個姐姐有點呆啊。
“明哥,你回來了!”
西門的伙計看到魏明都非常激動,當看到他身后的云云和小紅就更激動了,這樣漂亮的妹妹明哥他竟然有倆!
魏明跟伙計們打了招呼,然后借了他們兩輛自行車用來馱行李。
到了北招后,王經理早就把房間準備好了,一個三人間,一個二人間。
“恭喜啊魏作家,作品再次掀起全民熱度!”王經理朝魏明拱手道賀。
雖然這段時間魏明不在學校,但學校到處都有他的傳說,校工們也是讀書看報的,無論是《放羊班的春天》還是魏明那句“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都頻頻見諸報端,被大書特書。
關鍵他初試音樂領域就竟然也大獲成功,同事們不少人都在傳唱他寫的歌。
聽說現在南門崗每天都能接到好幾個找魏明的電話,學校正在討論給他們宿舍安一部電話,省得麻煩。
南門崗。
當趙德彪和梅文化巡邏回來,就聽幾個門崗同事在嘀嘀咕咕地說著什么。
見他們回來了,忙告知:“魏明回來了!”
有些疲憊的彪子立即支棱起來:“哪兒呢,哪兒呢!”
“在北招呢。”
又有人道:“而且還帶過來了兩個妹妹,都特別漂亮,關鍵皮膚特別白!”
彪子剛要細問,就見梅文化旋風一般跑掉了。
“小梅你干啥啊?”
“去北招接我大舅哥去!”
彪子大罵無恥,然后也追了過去。
不過他們沒能踏進北招,也沒能見到魏明的妹子,因為魏明出來了,正好在路上碰見他們倆。
“喲,這么著急見我啊,走,回宿舍再說。”
梅文化:“明哥,我們還沒跟叔叔阿姨打招呼呢。”
彪子:“對啊,聽說咱姥姥也來了。”
魏明:“不急,以后有的是機會,我走之前讓你們留意香港的來信,這段時間有嗎?”
“有啊,有兩封!”梅文化道。
“兩封?”魏明有些意外,“走,回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