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一直以來,都是大唐皇朝的頭等心腹大患,只看邊鎮開支,隴右與河西常年占據榜一榜二,就可見一斑。
中心位于現在西藏位置的吐蕃皇朝,幾乎與唐朝同時崛起,而在歷史上,又幾乎是同時崩潰。
有一種說法,說是盛唐的出現皆因周邊無強國,實際上是不準確的,吐蕃就是一個實力非常強橫,威脅極大的外部勢力。
眼下的吐蕃也處在發展的鼎盛期,但因其區域面積有限,氣候溫熱而導致的人口暴漲,所以必須要對外擴張,掠奪資源,才能滿足其內部需要。
核心區域在西藏,向西進入巴基斯坦、阿富汗山地地區,向東,侵入了四川西部、青海、甘肅一帶,向北,則是新疆地區。
這一條從西往東的巨大弧形區域,就是大唐與吐蕃頻繁沖突的邊境線,雙方戰事從大唐開國延續至今。
打的時候多,停的時候少。
想要見到李林甫,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自從隴右的消息傳來之后,李林甫就沒有回過家,一直住在興慶宮中書門下的官署。
熬夜對于一個老年人來說,無疑是非常損害身體的,但是李林甫沒有辦法,以當下的政府運行效率,如果不能加班加點的話,事情根本做不完。
他加班,別人自然也要加班,所以興慶宮這幾日來,各辦公官署燈火通明,深夜時分,也不斷有官員入宮,匯報工作進展。
其實基哥要是肯移駕太極宮,會讓大家省事很多,但人家就不回,以至于皇城衙門的各類文件,需要以馬車運往興慶宮,再分類整理。
李隆基口口聲聲說不得貽誤戰事,實際上最貽誤的人,就是他。
“找了半天還沒回來?再催!”
李林甫在中書門下怒斥一聲,便有官員立即跑出去了。
他發怒的時候,別人是不敢吭氣的。
他要找的,是金城公主幾十年以來,與大唐之間的往來信箋,這些信上的內容,可以讓他很大程度上對吐蕃做出一些有效的分析。
畢竟沒去過隴右,雖然他遙領過隴右、河西,但終究不如親臨其境的皇甫惟明更了解。
信安王李祎八十多了,實在是熬不住,但李林甫不讓他走,所以直接就在中書門下收拾出一間靜室,專門用來讓李祎休息。
曾經擔任過河西節度使的牛仙客,無疑在這方面有著極大的話語權,只見他在堂內皺眉道:
“皇甫惟明的奏報中,稱吐蕃四如皆有調動跡象,但是蓋嘉運那邊卻說,葉如沒有動,也不知道到底情況如何。”
吐蕃的地盤,依據其地形和自然條件的差異,大致被分為三個部分。
上區阿里三圍,西藏西北區域,這里宛如池塘,高聳著雪山和山脈,適宜放牧。
下區多康六崗,青海南部,西藏東部,四川西部,這里擁有無垠的田野,分布著大量的森林。
上中下三個等級,下區的日子最難過,屬于吐蕃王朝最亂的地方,也是與大唐發生沖突最多的區域,直面隴右防線。
四如當中地盤最大的葉如,其邊境線與河西防線接壤,蓋嘉運卻說葉如沒有動靜,也正因如此,朝堂上很多人認為皇甫惟明在謊報軍情。
“安人軍、振武軍、積石軍、莫門軍,均有軍情呈報,這不是皇甫惟明可以亂扯的,”還沒有來得及上任河東的田仁琬皺眉道:
“杜希望、安思順、王難得,也均有奏報,我以為,吐蕃四如多半是動了,但他們到底會從哪個方向進攻,眼下還說不清楚。”
他也是一位頂級戰將,歷史上聲名不顯,是因為沒有主持過大型會戰,但能夠身 居安西都護如此要職,已經能說明問題了。
大唐與吐蕃之間的戰線過長,每個地方都有可能成為敵軍的主攻方向,所以田仁琬認為,吐蕃未必會主攻石堡城,也許只是聲東擊西的伎倆,為其它方向的戰事推進,提供援助。
這不怪他,畢竟石堡城附近駐兵不少,已經構筑成了鄯州以西的一整套完整軍事防線,吐蕃從這里主攻的話,代價極大。
而吐蕃當下的情況,似乎不足以發動太大規模的戰爭。
事實上,歷史一次一次告訴我們,國內情況越復雜,對外發動的戰爭就越大。
李林甫眉頭緊鎖,低頭查看著戶部的賬本。
短期內想要征調足夠糧草,只能是在關中,可是關中地區的糧食,春麥才進入播種期,而粟米還未到播種期,稻米就不要說了,關中沒多少稻田。
而眼下又是漕運的低谷期,南方的糧食送不過來,如果從國倉調撥,又不能調撥太多,否則圣人今年又得跑洛陽就食。
而李林甫知道,圣人不想去洛陽。
“發文給韋堅,四月份之前,我要一百萬石糧食抵運長安,做不到,就罷他的職,”
李林甫朝中書侍郎蕭華道:
“立即發文!”
蕭華點了點頭,立即安排官吏草擬令文。
“武庫這邊沒有問題,”韋光乘道:
“西北有戰事,十六衛的軍械也可臨時抽調一些,軍器監也會加急趕制,不會貽誤軍需。”
李林甫點了點頭:“你做事,我放心。”
這就是自己人與外人的區別對待,韋堅那邊供應不上,他就罷人家的官,要是韋光乘供應不上呢?啥事沒有。
裴耀卿皺眉道:
“王忠嗣那邊也要打個招呼,這個時候,他先不要妄動,西北戰事還不知道會發展成什么樣子,朔方要是再打起來,今年就是掏空國庫也供應不起啊。”
“煥之深知我慮,”李林甫臉色凝重道:
“突厥終是小患,就算我們不插手,他們也成不了多大氣候了,但是吐蕃不行,隴右河西累年花費國庫巨資,真要出事,錢都打水漂了,先發文皇甫,令他就地招募吐谷渾部,朝廷會給他調撥布帛,用做軍餉。”
吐谷渾本來占據著青海大部分地區,但是沒辦法,倒了血霉,同時遇到大唐與吐蕃崛起,他們被夾在了中間。
因此他們的疆域,一半被吐蕃兼并,一半并入大唐,那么留給他們的,也就兩個選擇,依附吐蕃,或者依附大唐。
要知道,當下的吐蕃是奴隸社會,很多吐谷渾部落扛不住吐蕃的高壓虐待,所以陸陸續續在一百年間,不斷有部落遷徙至大唐境內,進入由大唐設置在邊境的羈縻州內繁衍生息。
這些吐谷渾人自耕自種,游牧生產,沒有紡織業,所以最缺的是布帛,以此為軍需,他們是會賣命的。
李林甫對于隴西的情況,其實非常重視,但他也絕對不會認為,吐蕃會舉國而來,畢竟十年前信安王已經把他們打怕了,吐蕃遣使求和,將那場大戰歸咎于邊將交抅,致獲罪于舅。
李隆基是舅舅,尺帶珠丹是外甥,這就是史書上的“舅甥之盟”。
眼下戰事過去也就十年,大唐正值鼎盛時期,李林甫內心深處,也偏向于皇甫惟明有夸大之嫌。
因為夸的越大,將來勝了,功勞就越大,而皇甫惟明是太子的人。
一個王忠嗣,一個皇甫惟明,眼下都擔著重任,真要讓這兩人坐大,我還能與東宮抗衡嗎?
像他這樣的人,在為國家考慮的同時,首先會為自己考慮。
李林甫突然想起李琩曾經對他說過的那句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皇甫惟明與蓋嘉運 ,他們到底誰的奏報是準確的,我們身在長安難以知曉,”李林甫望著眾人,沉聲道:
“但此事務必嚴謹對待,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韋光乘道:“如果吐蕃真有大動靜,蓋嘉運不會不開口的,他能放過這么好的機會,跟朝廷要錢?”
“那個人靠不住的,”裴耀卿道:
“去年我就看出來,此人對軍務之事,有懈怠之嫌,留戀長安,久不愿去,應發文河西觀察使王倕,探明敵軍動向。”
“你這不是挑事嗎?”牛仙客不滿道:
“河西現在的節帥是蓋嘉運,你讓王倕去查探敵情,置蓋嘉運于何地?這兩人要是鬧不和,出了禍事算誰的?”
裴耀卿呵呵道:
“隨便找個理由不就好了嗎?令其觀察邊境防務,這本就是在他的職責范圍,蓋嘉運有什么好說的?吐蕃葉如部到底動沒動,事關重大,總是要查清楚的。”
一直沒有吭聲的門下省黃門侍郎陳希烈,搖頭道:
“時間上似乎來不及了,王倕這一探一報,至少都需三四個月,恐怕隴右已經打起來了,不過河西早做準備,還是有必要的,他們如果能更大的牽扯敵軍主力,隴右的壓力也能小些。”
牛仙客擺手道:
“那要是萬一大戰是在河西打呢?蓋嘉運之所以無法探明軍情,也許敵軍就是故布疑陣呢?現在的情況是,隴西有防范,河西還不怎么當回事呢。”
李林甫聽到這里,拍桌道:
“正因如此,所以更有必要給蓋嘉運提個醒,就如煥之所言,令王倕督查防務,蓋嘉運著手調動健兒,以做大戰之準備。”
張均一愣,臉色難看道:
“這么一來,是不是河西也得給他們籌備軍需了?”
牛仙客笑道:“我們只要防患于未然,早做防備,吐蕃懼我軍威,無從下手,大戰就能變小戰,甚至無戰,耗費不會太大。”
你特么說的輕巧,出錢的又不是你?張均內心腹誹,戶部侍郎這個差事,他是一天都不想干了 事實上,皇甫惟明在呈報軍情,請求調撥軍需的第二天,朝廷便已經發文送往鄯州,其上內容也很簡單:你放一萬個心,只管安心布置防線,軍餉的事情朝廷一定供應。
能不能供應的上,是一回事,漂亮話必須提前說出去。
人家在前線,你總不能告訴皇甫惟明,我沒有軍需給你?
那仗還怎么打?類似于典故: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
無論任何時候,你都要給邊鎮希望,他們如果絕望了,會讓你也絕望的。
李林甫深諳其中的道理。
沒錢、沒糧、沒布帛,這似乎不符合杜甫那句“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事實上,國家的各類倉庫確實非常充盈,但問題在于:開支巨大,收支不抵。
我月薪三萬,一個月卻要花費四五萬,這就是大唐眼下的財政狀況,有錢是真有錢,花錢也是真能花錢。
李琩通過楊洄,希望能與李林甫單獨會面,但一直都沒能實現,因為楊洄在太極宮張羅武庫的事情,甚至還需要去一趟太原,監管軍器督造。
李林甫給了他一個臨時官職,行北都軍器監事,試用期一般是一到三年,楊洄如果干的好了,就能被正式任命。
雖然楊洄不一定稀罕。
其實李琩自己也沒能想好,怎么與李林甫談話,甚至對于能否說服李林甫,完全不抱任何希望。
說到底,軍國大事,沒有他參與的份,李林甫在權力斗爭中或許覺得用得著自己,但是在國家大事面前,李林甫根本就想不起李琩。
石堡城這一次會不會丟?李琩自己也說不 明白。
他按照往常的習慣,將自己關在房間內,憑借后世自己曾經做歷史博主的經驗,在紙上勾勒出了一幅大唐與吐蕃之間的邊境防線圖。
如果不備注文字的話,保準這張圖就連牛仙客也看不懂,因為畫的太粗糙了。
李琩費了老大功夫畫成,自然不愿付之一炬,所以只以△、○、x等符號來代替文字標記。
一整天,李琩都沒有從房間出來,飯食是女婢放在進門的屏風后,李琩自取。
傍晚時分,李迎月來了。
李琩抱著最后的希望,在房間內接待了對方。
“不行的,眼下四哥等閑都見不到阿爺,”李迎月嘆息道:
“中書門下不是誰都能進的,有事詢問,才會特召,參議大事的官員,眼下都被暫時安頓在宮中,出宮需阿爺批準才行。”
李琩點了點頭,只能是接受這個現實。
見不到就見不到吧,就算見到又能如何?一來,自己不一定能左右李林甫的心意,再者,長安這邊只是后勤,真正打起來,輸贏還是要看前方的將帥。
好在這一次坐鎮隴右是皇甫惟明,而不是歷史上丟了石堡城的蓋嘉運。
李迎月挪動腳步,來到書案后方,好奇的打量著圖紙上的鬼畫符:
“這是某種道家符箓嗎?是不是太大了點?”
你什么眼神啊?你見過符箓能畫在這么好的紙上?李琩又問道:
“李岫近來在做什么?”
李迎月答道:
“四哥最近與王鉷走的挺近,那個人好像一直在巴結他,以前邊境有戰事,將作監會調撥一些工匠前往營造防御工事,眼下各藩鎮已經不缺工匠了,所以隴右的事情,將作監幾乎是作壁上觀,所以大多時間都和王鉷在一起,好像在商量圣人華清宮的修繕事宜。”
李琩內心一嘆,當皇帝就是好啊,不管別的地方缺不缺錢,皇帝反正是不缺錢,人家的各類開支一個都不能少,生活水平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受到影響。
那句話怎么說來著?人家心里裝的是九州萬方,一地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石堡城就算丟了,李隆基最多郁悶幾天,幾天之后便是一切如故了。
李迎月已經悄悄來至李琩背后,雙臂探出,身子緊緊貼在他的后背,柔聲道:
“四哥讓我提醒你,這種大事不要摻和,這是為你好,太子都沒能參與議事,你插手是哪門子道理啊?”
太子?李琩眉頭一皺,想到了另外一個辦法 長安,東市以南,過了安邑坊,就是宣平坊。
這座里坊內居住的北方人居多,南方人少之又少,有一個卻在當下的朝堂,威高極高卻沒有多大實權的官員,越州永興人,正授秘書監賀知章。
他有一個加銜,集賢院學士,這是一個地地道道,純的不能再純的讀書人。
李琩如今是右金吾衛大將軍,按理說,巡徼京師輪不到他來巡,但這不是想見賀知章嗎?
所以他出門了,只帶了幾名親隨,身邊一個金吾衛都沒有,就這么在長安城里溜達,以至于巡城的金吾衛,也不敢摸魚了,老老實實的巡邏,以防被頂頭上司抓個正著。
傍晚散值的時間,李琩恰好進入宣平坊,與賀知章來了一個偶遇。
這老頭愛騎驢,因為他信道。
其實多年前,大唐也有一個喜歡騎驢的,名叫張果,也是個道士,野史上記載,李隆基希望玉真公主下嫁張果,人家沒同意。
這是純扯淡,你把王維當空氣呢?論顏值,論才華,論年紀你都不是對手,別以為神話小說你是張果老,你就能跟王維爭風吃醋。
實際上就是一個名氣比較大的道士而已,沾了李唐 崇尚道教的光,人家王維信佛,逆水行舟,都比你名氣大太多了。
“這不是隋王嗎?您這是巡查呢?”賀知章騎著驢,慢悠悠的朝著李琩這邊過來。
李琩騎著馬,兩人見面誰都沒有下馬的意思,就這么騎著坐騎打招呼:
“申時剛過,您就已經回到宣陽坊,賀監難道也與我一樣,比較戀家?”
算算時間,賀知章至少都是下午三點就提前下班了,不過也正常,秘書省本就是閑差,再說了,一把年紀了,還能去上班,已經夠可以了。
李琩自問自己活到六十,就啥也不想干了,人家八十了,還天天早出早歸的,已經很了不起了。
“沒去省內,從少陽院回來的,”賀知章笑道,他其實對李琩沒有多少抵觸,儲君之爭當年他也沒插手。
既不想插手,也沒那個資格,因為那時候他還不是李紹的屬官。
不過他以前還給廢太子瑛做過太子右庶子。
“不請我進去喝杯茶?”李琩笑道。
賀知章哈哈一笑:
“老夫不喜飲茶,獨愛飲酒,聽說隋王亦是此道中人,若不嫌棄酒水粗劣,那便請吧。”
人活到八十,就算你年輕時候是愣頭青,活了這么大歲數,也該成精了。
所以賀知章猜到,李琩是有事找他,故意在這里等著他的。
李琩是第一次見到這么品類豐富的酒具,有情調啊,喝酒還選杯子?
在屋內坐下之后,李琩把玩著手里精致的瑪瑙杯,再回想自己總是用木杯,頓時覺得落了檔次。
“隴右就要打起來了,賀監對此有沒有什么想法?”李琩問道。
賀知章慢悠悠的喝著酒,閉目回味著,答道:
“隋王要是有什么想法,大可說出來,太子對你還是很看重的,需要老夫轉達,大可直言。”
“好!賀監快人快語,我也就不藏掖了,”李琩放下酒杯,正色道:
“我要舉薦一個人,去皇甫惟明身邊,走吏部流程,還是皇甫自辟都可以,但前提肯定是需要太子同意。”
賀知章頓時皺眉,睜目道:
“其中深意,隋王可否告知?”
李琩道:“這幾天中書門下的議事,少陽院并未參與,但我相信賀監,一定能有所耳聞。”
賀知章也沒有裝,坦誠道:“自有辦法知曉。”
李琩點頭道:
“皇甫惟明聲稱吐蕃舉國調動,四如大軍皆有行軍跡象,但是蓋嘉運那邊,卻沒有發覺任何端倪,賀監信皇甫,還是信蓋嘉運?”
皇甫惟明是太子的人,人家除了向朝廷奏報之外,也有一份詳細的匯報遞送給了太子,兩邊的內容是一樣的。
而皇甫惟明肯定不會欺騙太子。
賀知章臉色凝重道:“自然是信皇甫。”
李琩道:“那么賀監覺得,中書門下又會信誰呢?”
賀知章渾身一震。
他所在的部門,雖然無法接觸朝廷政務,但是少陽院的官員們,來自各個部門的可不少,消息匯總之后,會有清晰的答案。
戶部沒有多余的錢調撥給隴右,那么他們自然會傾向于蓋嘉運的判斷,原因很簡單,這樣一來,籌備軍需的壓力會小一點,指標會定的低一點。
出了事沒關系,可以推到蓋嘉運身上,是你監察失職,致使朝廷做出錯誤判斷。
能不能打贏,其實在很多官員心中,都不是他們最當緊的事情,他們真正在乎的,只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我就是一個會計,薪水跟銷售額不掛鉤,銷售額不是我考慮的事情。
我就是一左后衛,孫興慜走左路,他進球不關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