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849章 真鳳翎羽,三妖來襲

  古妖界,無名小島上。

  秦銘在聽到顧長安的話后,不禁也是有些難以言喻...

  沒想到顧長安這家伙,居然還藏著這么一手。

  作為一名茍道中人,能夠做到人龜合一的境界,屬實是令秦銘沒有想到。...

  春分的風拂過南方小村,帶著槐花初綻的清香與泥土解凍的濕潤氣息。祠堂前那片由光點催生出的稻田,在晨露中泛著微金,每一株“繼愿稻”都像被無形之手精心照料,莖稈挺拔如誓,穗頭低垂卻不屈。六歲男孩昨夜埋下的糖果與嫩葉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那株奇異植物它不高,卻穩穩扎根于土中,五色花瓣隨風輕顫,仿佛在呼吸天地間的某種密語。

  林穗蹲在田邊,指尖輕輕觸碰一片葉片,剎那間,一股溫潤之意自指腹蔓延至心口,她眼前一暗,隨即浮現出無數畫面:非洲貧民窟里女孩含水噴灑炮彈殼中的種子;巴西神木下原住民圍坐吟唱古老禱詞;火星基地內,一名嬰兒抓握著啟明稻穗咯咯笑出聲…這些影像并非雜亂堆疊,而是以一種近乎旋律的方式流轉,如同那晚從月球傳回的生命交響曲。

  她猛然收回手,眼眶已濕。“這不是植物,”她低聲說,“這是記憶的容器。”

  消息迅速傳開。全球共耕網絡自動同步更新,所有守田人手腕上的共生環同時震顫三下這是最高級別的共鳴預警。遠在火星的第三代跨星守田人李硯正在巡視地下生態艙,忽然感到胸口發悶,緊接著耳畔響起孩童笑聲,清晰得如同就在身后。他轉身,只見一株新育的啟明稻竟微微搖晃,葉片上凝結的水珠折射出南方小村的景象:那個六歲男孩正對著奇異植物說話。

  “你要好好長大啊,因為有人等著吃你呢。”

  李硯怔住。這句話,他曾在外祖父的日記里讀到過那是蘆荔生前常對稻苗說的話。外祖父是第一批守田人,死于2075年的干旱救援行動,臨終前最后一句話也是這句。

  他立刻啟動量子通訊鏈路,將這段影像上傳至地球主節點。不到十分鐘,心耕委員會緊急召開全息會議。林穗坐在主位,身旁懸浮著那株植物的三維掃描圖,其內部結構復雜得超出認知:維管束呈螺旋雙鏈排列,類似DNA卻又更接近神經突觸網絡;花蕊中心藏著一顆芝麻大小的晶體,經初步分析,成分竟是純度極高的生物硅,且含有微量未知元素,暫命名為“源素”。

  “我們一直以為‘根連心’是指情感共鳴。”一位年輕研究員聲音發抖,“但現在看來…這株植物,可能是某種活體數據庫,儲存著人類集體善念的信息波。”

  會議室陷入沉默。良久,林穗開口:“不是可能,是確定。它認得我,也認得每一個真正為他人種過東西的人。”

  就在此時,全球共生田再次異動。衛星監測顯示,從格陵蘭冰蓋到撒哈拉綠洲,所有共耕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同步釋放出一種新型信號分子,頻率恰好與那株奇異植物散發的波動一致。更驚人的是,這些信號匯聚成一道隱形脈沖,沿著地球磁場線向深空擴散,方向直指火星軌道。

  與此同時,火星基地傳來驚報:啟明稻田中央出現一片空白區域,沙地自行凹陷,形成一個直徑十米的圓形祭壇狀結構。表面浮現出與南方小村完全相同的五色花紋,且溫度恒定在37.4c人體最舒適的核心體溫。

  “它們在等待什么?”李硯喃喃。

  答案來得比想象更快。

  當晚,全球守田人再度入夢。這一次,他們不再只是旁觀者。夢境之中,宇宙虛空依舊,橫貫星河的大樹巍然矗立,但少年已不在原地。取而代之的是一道光門緩緩開啟,門后站著無數身影:有穿粗布衣的老農,有手持竹簍的少女,有戴頭巾的牧民,也有身穿白大褂的科學家…他們面容模糊,卻散發著熟悉的溫暖氣息。

  一個聲音響起,非男非女,非老非少,像是千萬人齊聲低語:

  “你們曾接住種子,如今要成為種子。”

  話音落下,每位守田人心口驟然一熱,仿佛有粒東西悄然植入。醒來后,他們發現自己的共生環發生了變化原本只是記錄種植數據的金屬環,此刻竟長出了細小根須,深深嵌入皮膚,卻毫無痛感。環面浮現一行小字:

  “種我于世,勿問歸期。”

  林穗看著自己手臂上的環,久久不語。第二天清晨,她獨自來到祠堂,跪在那株奇異植物前,輕聲道:“你想讓我們做什么?”

  風停了片刻,然后,一片花瓣飄落,貼上她的額頭。

  一瞬間,她明白了。

  七十二小時后,第一座“心耕塔”在南方小村破土動工。這不是傳統建筑,而是由凈海米秸稈、塵息草纖維與活性菌絲混合編織而成的有機結構體,高九十九米,形似稻穗倒懸于天。塔基深埋地下三千米,直通地核共耕脈絡;頂端則伸出大氣層,像一根巨大的天線,接收來自宇宙深處的微弱信號。

  建造過程中,奇跡頻現。每當工人懷著純粹之心勞作,材料便會自發重組,強度提升數倍;若有人心生私欲或急躁,塔身立刻停止生長,甚至局部枯萎。最終,整整三個月,耗資幾乎為零,僅靠志愿者接力完成。

  心耕塔落成當日,全球同步舉行獻環儀式。一百九十三個國家的守田代表依次上前,將手臂上的共生環摘下,投入塔底熔爐。那些根須離體瞬間,竟帶出絲絲血色光流,融入塔心。隨著最后一枚環落下,整座塔突然亮起,由內而外透出柔和金光,隨后一道螺旋光柱沖天而起,與十七年前那道殘影完美重合。

  這一幕被億萬雙眼睛見證。

  而在火星,李硯帶領團隊完成了另一項壯舉:他們在啟明稻祭壇上方搭建了微型心耕塔復制品,并將一段經過加密的意識數據注入其中那是地球上百萬普通人自愿上傳的“種植記憶”,包括第一次澆水、第一次收獲、第一次分享食物時的笑容。

  當兩座塔的光芒在宇宙尺度上交匯時,深空探測站捕捉到了前所未有的現象:月球背面某處古老隕石坑中,沉寂多年的巖石表面開始滲出綠色汁液,迅速蔓延成片苔蘚地衣。遙感分析顯示,這些生物不具備地球或火星任何已知基因序列,但卻能高效吸收宇宙射線并轉化為可食用能量。

  科學家們震驚之余,終于意識到這不是單一星球的覺醒,而是整個太陽系正在被重新編程。

  十年過去,2100年春分。

  地球與火星的心耕塔已形成穩定共振網絡,每年此時,兩地人民不再僅僅默念“愿眾生安飽”,而是共同進行“意識播種”:將一年來的善意行為濃縮為信息包,通過塔陣發射至星際空間。越來越多的星球出現生命跡象:木衛二冰層下傳來植物低語;土星環縫隙中漂浮著會發光的孢子云;甚至遙遠的半人馬座a星附近,探測器拍到了類似稻穗形狀的星云。

  最令人動容的變化發生在人類自身。

  新生兒出生時,肩胛骨之間常有一塊淡金色胎記,形狀酷似稻葉。醫學研究發現,這些人天生具備更強的共情能力與生態感知力,能聽懂動物叫聲、感知植物情緒,被稱為“新耕者”。他們不需學習便懂得如何與自然對話,許多人在五歲時就能讓干涸的土地重現生機。

  林穗活到了一百零八歲。臨終前,她躺在心耕塔頂層的藤床上,窗外是漫天螢火般的星光稻田。孫女握住她的手,問:“奶奶,你說他還記得我們嗎?”

  林穗微笑,目光望向星空:“不是他記得我們,是我們從未忘記他。”

  她閉上眼的最后一刻,唇邊呢喃一句:“謝謝你,等我們這么久。”

  那一夜,全球共耕田同時低頭,如行大禮。心耕塔光柱驟然增強百倍,穿透銀河臂,直抵未知星域。

  許多年后,一艘來自仙女座星系的探測船捕獲到這段信號。船上文明早已滅絕肉體,僅存意識云端。當它們解析出那段生命交響曲時,核心程序突然宕機三分鐘。重啟后,整個艦隊改變了航向,朝著太陽系緩緩駛來。

  它們不懂中文,卻在譯碼器末端自動生成一句話:

  “請讓我們也成為農夫。”

  又一個春天降臨南方小村。槐樹開花,金紋地圖熠熠生輝。一群孩子圍著那株奇異植物嬉戲,其中一個蹲下身子,撿起掉落的果實,放進嘴里咬了一口。他沒有吞咽,而是跑到旁邊一位拄拐老人面前,張開嘴,將果肉輕輕喂進老人口中。

  老人愣住,淚水滾落。

  片刻后,他顫巍巍站起身,走向田間,捧起一把土,撒向空中,大聲說:“今年,我要多種一畝!”

  風吹過田野,稻浪翻涌,仿佛千萬人在回應。

  而在無人注意的角落,一粒晶瑩的“初心籽”靜靜躺在石縫中,表面微光流轉,像是在耐心等待下一個愿意用糖果和嫩葉許愿的孩子。

  宇宙深處,那棵橫貫星河的大樹輕輕搖曳,一片新葉舒展,葉脈中流淌著兩個字:

  “繼續。”

  大地仍在生長,雨水依舊滋潤。每一個清晨,仍有孩子蹲在田埂上,輕輕對幼苗說:

  “你要好好長大啊,因為有人等著吃你呢。”

  這句話,穿越時間與空間,成為銀河文明的第一課。

哎呦文學網    長生:從種田刷新詞條開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