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宗書雖然是文官,但武力值不下于諸葛神侯。
顧惜朝與戚少商聯手才能對付他。
最終,傅宗書被顧惜朝的神哭小斧削掉了腦袋。
傅宗書的家人被流放,這多虧了鐵手的求情。
顧惜朝更是赦免了傅晚晴,將她賜婚給鐵手。
戚少商被顧惜朝封為將軍,連云寨的一群人也有了正規編制。
一眾人回到連云寨,成為了大宋的正規軍,合法對抗遼軍。
有了朝廷的補給,連云寨壯大,由最開始只能抵抗遼軍進攻變成了可以反攻。
最終,遼國被大宋給滅了。
燕云十六州回歸了。
金國想趁機揀便宜,但顧惜朝得到了東方不敗的提醒,對金國十分防備,早就做了安排。
金國大軍被戚少商和赫連春水帶領的軍隊打得節節敗退,丟盔棄甲。
方應看與金國勾結的罪證被追命和冷血找了出來,方應看被關進大牢。
他的義父想要將人從勞中救出來。
這位武功高強的“大俠”表示:方應看這次做錯了,但畢竟年輕,犯點兒錯誤正常,改了就好。他現在就將人帶回去好好管教。
顧惜朝:呵呵。
顧惜朝請出自家師傅,好好教訓了那位“大俠”一頓。
教主對于這種所謂的“大俠”十分看不慣,讓他想起五岳劍派的那群所謂的“正義人士”。
教主下手不留情,雖然留了“大俠”一條命,卻廢了“大俠”的武功。
沒有了武功,“大俠”還能高高在上,連皇帝都不放在眼里?
這人只能灰溜溜地離開了京城。
這還是顧惜朝放他一馬。
否則治他一個擅闖皇宮的罪名,他連小命都保不住。
這位“大俠”在江湖中十分有名,武功也是巔峰那一批的存在。
他的被廢震懾住了江湖中許多仗著身份與武功不將朝廷放在眼里的人。
有些人明明跟趙家皇室沒有被任何關系,非要自稱“王爺”。
但現在,“王爺”這個稱呼是不敢再用了,就怕皇帝哪一天找上門,將他們全家都滅了。
卻不知道人家顧惜朝忙著治理天下忙著提升民生,根本沒有心思去管他們這些江湖中人。
在顧惜朝看來,這些人跟那個“大俠”一樣,不過是跳梁小丑。
若這些人識相還好,若是不識相,他就請自家師傅去找那些人“聊天”。
教主給顧惜朝的資料很多,所幸顧惜朝十分聰明,不但全部看完了這些資料,還全都吸收理解了。
顧惜朝的腦海中對大宋的未來有了清晰的計劃。
他一步一步地實行這些計劃。
有些計劃在別人看起來十分荒謬,好些朝堂官員反對,但顧惜朝十分強勢地非要實行。
慶幸無情這位首輔以及諸葛神侯這位太師都是站在顧惜朝這邊的,全力支持顧惜朝的任何措施。
無情比其他人看得遠,能夠看出那些措施實施后的一部分好處。
只是受時代限制,全部好處是看不出來的。
再加上戚少商這個知己將軍也全心支持顧惜朝。
即便其他人反對,他發布下去的政令也得到了很好的實施。
事實證明,顧惜朝發布的這些政令全都是正確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政令帶來的好處一一展現。
眾人方明白了顧惜朝這位皇帝是多么有先見之明。
自此后,朝堂上再沒有反對的聲音。
顧惜朝做皇帝三十年,將大宋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金國沒有幾年就被大宋給滅了,蒙古根本就沒有機會崛起。
顧惜朝讓戚少商按照成吉思汗西進的路線,打到了歐洲,占領了許多的土地。
他派出的船隊又發現了美洲和大洋洲。
開疆拓土方向,顧惜朝的功績可謂古今第一人了。
大宋百姓本就富裕,現如今的生活更好了。
高產糧種讓百姓基本不再會有餓死的事情發生。
只是,生活太好了,一些不安分的人開始鬧幺蛾子了。
嗯,說的就是江湖中的那群人。
主要是東方教主很久都沒有出現了,江湖中的人忘記了他的可怕。
但就是沒有東方教主,顧惜朝和白云飛這些人也不是吃素的。
顧惜朝將江湖交給白愁飛整頓。
白愁飛這個心黑手辣的,將整個江湖犁了一遍又一遍。
最終,整個江湖都落入白愁飛的手中。
白愁飛的野心不小,他不是沒有對那個位置起過心思。
但顧惜朝的心計與他不分伯仲,武功比他更高。
白愁飛識時務,知曉自己不是顧惜朝的對手,因此也就歇了那份心思。
而且,他對于顧惜朝的施政綱領是佩服的。
顧惜朝發布的那些政令,他可無法想出來。
因此,白愁飛選擇做一個忠心的臣子。
當然,如果皇位上的人換了,他說不得就會反了。
顧惜朝將皇位讓出去后,帶著幾個知己好友一起在山中的行宮隱居,一起研究武功。
顧惜朝親眼見到師傅師叔破碎虛空而去,從而知曉了武道的盡頭是可以破碎虛空,前往其他世界的。
顧惜朝也想去其他世界,見識更多的風景。
他的朋友們跟他一樣的心思。
這些人都是天資出眾的人,又一起集思廣益,收獲自然是大大的。
最終,他們也都破碎虛空了。
東方不敗和柳柊已經來到了新世界。
第這個世界是大唐年間,此時是唐玄宗做皇帝。
東方不敗幫助過兩個皇帝,得到了兩個世界的功德饋贈。
他感受到了功德的好處,便想著在新世界也繼續獲得功德。
但是,在進入皇宮看到了如今的唐玄宗后,東方不敗便歇了心思。
如今這個唐玄宗跟宋徽宗一個德性,都是昏庸的老色鬼。
東方不敗皺眉:“唐玄宗不是明君嗎?”
柳柊:“啊?如果他早死二十年,確實可以說是明君。但這不是老糊涂了嗎?”
東方不敗:“確實。連兒媳婦都搶,哪里還算明君?”
柳柊:“唐高宗還娶了自己的小媽呢,不還是被稱頌的明君?皇帝不管私德如何,最主要的是對百姓好,對國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