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六年,正月二十八日,雨云散去,天色澄凈,微風和煦。
為慶賀雒陽城的南宮與北宮修建成,也意味著漢家把重心遷至關東,全力向南邊開拓。
劉備在可周旋容萬人的北宮德陽殿設宴群臣,其中也有西域來使,匈奴貴族與單于,河西鮮卑首領,烏桓大人,羌族氐族首領共同坐在殿外觀看。
以「漢風」為樂舞,用戰陣之形,近千舞者皆披甲持槊,荷杖負矛,數百戰馬來回奔走,場面尤為壯觀。
鼓樂為主,大鼓震天響,聲傳百里,氣勢雄渾。
群臣見如此雄壯樂舞皆不由面紅頸赤,扼腕抵掌,奮袂而起歌之。
惟有蠻夷胡人蒼白臉色,勉強露出一絲笑意,嘴唇卻顫抖得厲害。
劉備坐在主座,居高臨下望著在場的所有人,往下左邊是太子劉永,再往下一層就是從幽州返回的驃騎將軍關羽,還有回雒陽養傷的車騎將軍張飛與衛將軍趙云。
接著便是按文武劃分,左邊為太傅盧植、尚書令荀彧、中書令郭嘉、御史左仆射荀攸、崔琰、孫乾、曹操等群臣。
右邊則是征東將軍太史慈,征西將軍管亥,鎮東將軍于禁,鎮南將軍趙震,鎮北將軍樂進,鎮西將軍韓牧,以及唯一用女子身坐在武位的鳴雌亭侯染菽。
然后再往下依次排列,能夠到場的將近有八百余人。
劉備有些感慨如此外朝宴會,可惜身為皇后的陰珺卻不適宜出場,不然也能見一見盛會。
如今后宮的管氏、甘氏、環氏、糜氏、甄氏、魏氏等人也在去年歲末來到了雒陽。
荀彧也是在那時乘坐馬車過來,參加盛典過后再返回關中處事。
就在這時,劉備目光轉動打量眾臣,瞧見下邊曹操望著舞者手里的長槊略微怔住,忍不住抬手笑說道:“早就聽聞孟德有詩賦之才,見此情此景,莫非感慨萬千,已然心生雅興,欲橫槊作歌乎?”
曹操聽見天子驀然問話,一時間摸不著頭腦,待回過神來,立即拱手行禮道:“稟陛下,操才疏學淺,豈敢在諸公面前逞工炫巧,敗壞諸公詩興!”
“之所以愣住,不過是臣久居于江東,未曾見過這般雄壯的「漢風」軍舞,還望陛下以及在場諸公見諒。”
曹操高聲解釋說道,拱手向眾人道明緣故。
他的身份還是頗為尷尬,當初有不少諸將校尉想擒拿他立功勛,如今從江東回到雒陽,最好別太過招搖,以免引人記恨。
去歲在雒陽拜訪故人時,許多人給他的勸誡就是盡量少說話,于是他便在家帶著妻兒種起了葵菜。
“孟德,休得過謙!”
劉備用手指著對方,忍不住翹起嘴角,目光噙著一絲笑意道。
“臣不敢…”
曹操莫名一寒,內心無比忐忑,不知道天子是何想法,難不成要逼著他立即作詩賦么?
但他又不能隨時脫口而出,這可如何是好。
“苦矣!”曹操不由心里暗道。
到底是誰在暗中生事,誣陷他曹孟德喜歡橫槊賦詩?
好在劉備望見曹操似乎沒有曹子建七步成詩之才,在對方窘促之時,便將話題笑著引開,復道:“據細作傳來消息,遼東公孫度,近來常有患疾病,無法再維持官吏之治,待到秋收過后,朕欲以孟德為平東將軍,率軍討伐剿除公孫。”
“再將袁氏遷移至樂浪郡朝鮮,孟德可愿領命前去?”
西域方向已經有張郃、徐晃、甘寧、傅干,足夠收拾西域諸國,北方的鮮卑也留下了充足的人手。
就是遼東方向,還差一個人。
既有剿滅公孫度之能,也可以自理一方,抵御遼東鮮卑與東面高句麗。
而曹操恰好合適,又有陳宮和程昱作幕僚,屆時再把夏侯淵、夏侯惇給他調過去,倘若能依靠遼東數郡自給自足,把高句麗滅了。
也算圓了孟德的曹侯之夢,滅國之功足以冊封為侯,漢家也能多增設一州之地。
“臣叩謝陛下,愿領命前往討伐漢家之逆賊,縱使歿于邊野,亦要以馬革裹尸而還,以報重恩!”
曹操內心涌出一股熱流,整顆心都仿佛被填滿,起身激動不已而拜道。
這是何等的信任,天下平定至今,哪家投降的諸侯,還有領軍出征的機會。
還活著的張揚、劉表、劉璋、張魯等人,只不過為一富家翁罷了。
只有他曹孟德得天子器重,如何不令人感激涕零。
得君如此,馬革裹尸還葬又如何,此生足矣!
“孟德征遼東征討公孫,若遇燃眉之急,可遣人告知于我,羽必助之。”
關羽見狀,笑著輕撫鬢角長須說道。
看見曹操回到座席上,而他作為督幽州軍事的主官,是曹孟德的上級,必然要給對方足夠的支持。
“操多謝云長公!”曹操作揖恭而有禮,笑答道。
劉備望到兩人笑語交談,不禁點頭頷首。
以孟德的身體狀況,至少還可為大漢效力十年,再加上云長等人,足以滅鮮卑。
他便能專心在南邊種田了…
沒過一會兒,盛會開始之際,群臣紛紛捧起酒樽,朝天子慶賀。
見此場景,劉備也舉起玉樽巡視群臣,大笑說道:“昔年討諸侯時,何曾想過有能與諸位共聚,來!滿飲此一樽酒,朕與諸位齊賀。”
“我便曾與奉孝戲言今日之事,置酒與諸位傾談往日種種趣事。”
“如今天下承平,四海晏然,亦是時候以功勛定名光明宮。”
“群臣皆可共議眾人之功勛,以此置功臣畫像于光明南宮,日后享受漢家香火。”
天子此話一出,立即人聲鼎沸,群臣忍不住踴躍歡呼萬歲。
等了這么久終于等到,陛下要與眾臣議功勛之事,此三興漢家之功,要能落在自己身上,可謂名其善功以昭后世也。
如此蓋世功勞,可做不得“矜持”二字。
就連張飛,太史慈,管亥等人也同樣激動地拍著胸口,訴說自己安定天下的功勞。
只有關羽、趙云、荀彧、荀攸、郭嘉數人,不約而同般輕撫胡須,笑吟吟望著眾人,笑而不語。
匡扶漢室,奮名于百代之前,流譽于千載之后,終于遂以志成,如何不忘乎所以…
“生食漢祿,死為漢臣,此生幸乎!”
荀彧和荀攸相視一笑,皆細聲唏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