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498章 畢方已經燃盡了

  從機場回到云中小區后,秦淮直奔羅君家。

  約定好的茶話會時間是下午3點,現在已經1點57分了。秦淮很清楚,以龔良的習慣他肯定會提前到,更不要說現在龔良就住羅君家樓下,且龔良平時基本沒什么事情,3點...

  山外的霧還未散盡,歸灶堂門前的石階已被踩得發亮。晨光斜照,那株從古井石縫中鉆出的稻苗輕輕搖曳,露珠滾落,砸進泥土,像一聲低語落地生根。

  蘇珊站在廚房門口,手里攥著昨夜寫下的三封信一封給林哲遠,一封給數據庫中心,最后一封,是寫給那個未曾謀面的“第八碗”的。她沒寄出去,只是疊好放進圍裙口袋,仿佛這樣就能讓心跳慢一點。

  “第十碗”即將開嘗。

  公告欄前人頭攢動,報名者排成長龍,蜿蜒穿過庭院、繞過老槐樹,一直延伸到山腳公交站。有人帶著鍋鏟來,有人捧著泛黃菜譜來,更多人空手而來,只說一句:“我想吃,也想做。”

  系統自動篩選出首位品嘗者:一位退役消防員,名叫陳岸。三年前一場化工廠爆炸,他因判斷失誤延誤救援,導致兩名同事犧牲。事后調查證明他無責,但他再未碰過火焰。

  他站在“共炊席”前,雙手微微發抖。

  “我可以…不用明火嗎?”他問。

  蘇珊點頭:“可以用電磁爐。”

  他搖頭:“不,我要用柴。”

  眾人靜默。歸灶堂后院有一小片枯枝堆,是他親手劈的。他蹲下,一根根碼進土灶,打火機劃了三次才點燃。火苗起初微弱,蜷縮在木柴縫隙里,像不敢見人的魂。

  但他沒有催它。

  他只是守著,低著頭,如同當年在廢墟邊緣等待戰友歸來的模樣。

  鍋里是清水、糙米、幾片風干的山藥。最簡單的粥,他說這是犧牲隊友生前最愛的一餐,“他說活著的時候沒吃飽過,夢里都在找飯吃。”

  火勢漸旺,煙熏得他眼角泛淚。可他始終沒退后一步。

  當第一縷蒸汽頂起鍋蓋時,整個歸灶堂忽然安靜下來。游客們放下相機,志愿者停了講解,連后臺數據監控屏的滴答聲都仿佛被吸進了某種無形的漩渦。

  粥煮好了。

  他盛了一碗,端到“第十碗”專屬木桌前。碗底刻著一行小字:“此味非為飽腹,乃為承重。”

  他坐下,舀起第一勺。

  入口瞬間,他的身體猛地一震。

  不是痛,不是苦,而是一種久違的重量那種被人信任、被人依賴、被人等回家吃飯的重量。他猛然想起,那天爆炸前,其中一位隊友曾隔著對講機笑著說:“老陳,今晚我請你吃麻辣燙,加雙份牛肚!”

  可他回了一句:“改天吧,太累了。”

  改天,就沒有了。

  淚水砸進粥里,他開始大口吞咽,像是要把這些年錯過的每一頓飯都補回來。就在他咽下最后一口時,屋頂熒光燈再次亮起,拼出七顆星狀光點,緩緩旋轉,最終凝成一句話:

  你沒能救他們,但你可以喂養他們。

  與此同時,全球共食平臺彈出新直播:西藏某邊境哨所,一名年輕士兵正用融雪水煮方便面。高原氣壓低,水總是沸騰又熄滅,他反復點火,手指凍得通紅。面泡爛了,湯渾濁不堪。他卻認真地分裝成三份,擺在窗臺上,對著遠處雪山敬禮。

  彈幕刷得飛快:

  第三份是誰的?

去年雪崩犧牲的那個兄弟,今天生日我能嘗到咸味…那是風里的雪,和眼淚我也想為誰做一碗爛面  蘇珊看著數據流,指尖冰涼。

  這不是傳播,是共振。

  每一個失敗的料理,都是一個未閉合的情感環路;每一次有人愿意吃完,就等于在這世界上打了一個結把破碎的記憶、壓抑的愧疚、遲來的告白,全都纏進一口飯里,咽下去,活下去。

  她轉身走進廚房,掀開昨夜那三盒焦黑飯團的鍋蓋。經過十二小時慢燉,原本刺鼻的氣息已化作一絲若有若無的甜香,像是曬過太陽的舊棉被,裹著孩童呼吸的溫度。

  她取出樣本,放入“味魂容器”。

機器啟動瞬間,晶體藍光暴漲,整棟建筑嗡鳴如琴弦齊撥。屏幕閃現進度條:解析中…匹配源:49→87→103例情感殘跡疊加  然后,畫面浮現。

  不再是單一場景,而是一場橫跨三十年的“餐桌圖景”:

  九十年代末,火車站角落,一個穿灰衣的男人蹲在地上,給流浪兒喂夾生米飯。孩子咬不動,他便嚼碎了再喂。

  2008年汶川地震第七天,帳篷區,同一雙手,在余震中架鍋熬粥,米粒未熟,卻被哄搶一空。

  2015年巴黎恐襲后一周,咖啡館廢墟里,有人默默擺上兩副碗筷,一碗飯焦黑,另一碗空著。

  2020年武漢封城期間,陽臺之間拉起繩索,吊著一個個飯盒傳遞。其中一個燒糊的蛋炒飯,收件人是已確診離世的醫生妻子。

  直至今日,那些孩子,背著書包,抱著飯盒,出現在災后第七天的每一個角落…

  所有畫面中的“廚師”,面容模糊,身形瘦削,穿著不同年代的衣服,卻有著完全一致的動作:左手扶鍋,輕敲三下,右筷先動。

  李然的姿勢。

  可蘇珊看得清楚這些都不是李然。

  他們是無數個曾想救人卻被忽視的人,是那些在災難之后默默做飯、卻被當成瘋子趕走的陌生人,是社會新聞里一句“熱心市民送餐遭拒”背后的全部血肉。

  而“第八碗”,正是由這些被丟棄的善意凝聚而成的集體人格。它不依附于某個靈魂,而是棲居于“喂養”這一行為本身。只要還有人在絕望中為他人點火做飯,哪怕飯難以下咽,它就會醒來。

  屏幕最后定格在一個畫面:怒江峽谷的小女孩,正把那一盤焦黑煎蛋推到對面空位前,輕聲說:“媽媽,這次我有好好敲鍋邊。”

  下一秒,容器發出尖銳警報:

  警告:情感反向滲透!檢測到現實錨點松動!

  蘇珊猛地拔掉電源,胸口劇烈起伏。

  她終于明白林哲遠為何遲遲不肯公開這項技術因為一旦人們意識到,那些難吃的飯背后竟藏著如此沉重的靈魂接力,他們要么會瘋狂追逐“神圣苦難”,要么徹底拒絕再吃任何失敗料理,害怕被不屬于自己的悔恨吞噬。

  而這,正是“第十碗”真正的考驗。

  中午十二點十七分,鐘表指針依舊停在三點,但粥面倒影里的影子,已悄然轉過半圈。

  第二位報名者登場。

  是個初中男生,叫周小宇。瘦小,低頭走路,校服袖口磨得起毛。他在學校長期被霸凌,三個月前試圖跳樓,被救下后休學至今。母親帶他來,說是“醫生建議接觸真實情感表達”。

  他選了最簡單的任務:煎一個溏心蛋。

  灶臺對他來說太高,蘇珊搬來小凳。他爬上去了,手握鍋柄,顫抖得幾乎拿不穩。

  油熱了,他打蛋入鍋。

  “啪”的一聲,蛋清四散,蛋黃破裂,迅速被高溫吞噬。

  他僵住了。

  圍觀人群輕嘆,有人搖頭,有孩子笑出聲。

  可他沒哭。

  他關火,把那團焦黑物鏟進盤子,端到“第十碗”桌上。然后,他坐下來,拿起叉子,一口一口吃完了。

  全程沉默。

  當他咽下最后一口,屋頂燈光忽明忽暗,最終拼出四個字:

  你不必死。

  他怔住,突然伏桌痛哭。

  母親沖上來抱住他,泣不成聲:“兒子…媽對不起你…媽沒保護好你…”

  他抽泣著說:“我不是…為你們活的…但我…也不想再逃了。”

  那一刻,平臺直播觀看人數突破五千萬。評論區炸開:

我在重點高中,每天想死一次剛剛給我曾經欺負過的同學發了道歉短信我要學會做飯,不能再讓我媽一個人在廚房流淚  蘇珊走出廚房,看見林哲遠不知何時已站在院中,手里拎著一只變形的鐵勺正是檔案里記載的那位匿名義廚遺物。

  “你來了。”她說。

  “我帶來了第八位守灶人的信物。”他聲音低沉,“它一直在民間流轉,每七年換一次主人。上一任是個聾啞學校的廚師,去年病逝前把它交給了一個學生就是怒江那個女孩。”

  蘇珊接過鐵勺,觸手滾燙,仿佛剛從火中取出。勺柄內側刻著細小文字:

  “第八碗,不在名單上,不在歷史上,只在有人愿為陌生人冒煙點火時,現身。”

  她抬頭望向天空。

  云層裂開一道縫隙,陽光傾瀉而下,正好落在那株稻苗上。葉片舒展,穗尖微顫,竟緩緩抽出第二根嫩芽。

  當晚,“共炊席”迎來一位特殊參與者:AI機器人“廚靈7號”。由三位米其林主廚聯合編程,號稱能復刻人類所有味覺記憶。它要做一道“完美道歉料理”低溫慢煮牛舌配黑松露醬,擺盤如藝術品。

  蘇珊允許它上臺,但附加一條規則:“必須由真人品嘗,且不能告知食材構成。”

  品嘗者是一位失去味覺十年的老奶奶。她咬下一口,靜靜咀嚼良久,然后搖頭。

  “不對。”她說,“這不是人做的。”

  眾人愕然。

  “人做飯會手抖,會忘記放鹽,會在鍋邊偷吃一口然后笑出來。這道菜…太準了,準得像判決書。我沒有感覺到‘想讓你好吃’的心意。”

  AI工程師當場愣住,繼而跪地摘除核心模塊,宣布:“我們輸了。機器可以學習配方,但學不會等待愛人回家的那一小時溫火。”

  那一夜,歸灶堂日志新增記錄:

  情感值判定標準更新:完美≠深情;失敗≠無意義。唯有“愿為其耗時”的料理,方可載魂。

  三天后,蘇珊收到一封信,來自南蘇丹那個煮玉米粥的男孩。信是當地志愿者代筆:

  “他說,村里現在每天都有人主動做飯。雖然還是常燒糊,但大家會一起吃。他還想問您,能不能寄一包中國米?他想試試看,外國人做的飯,是不是也會難吃但溫暖。”

  她含淚回信,并附上一袋歸灶堂自種的新米,還有一張手繪灶臺圖,寫著:

  “火要慢慢升,飯要等人吃。你已經是個很棒的廚師了。”

  又過了七天。

  清晨,門鈴再度響起。

  蘇珊開門,門外站著七個孩子,年齡從六歲到十二歲不等,來自七個不同國家。每人手中都抱著一個飯盒,樣式各異,卻都貼著同樣的標簽:

  “獻給還不知道該原諒誰的人。”

  她沒問他們從哪來,也沒問誰派他們來。

  她只是側身,請他們進來,帶他們走進廚房,分配小灶臺,教他們如何洗米、點火、守候。

  孩子們笨拙地操作著,鍋碗瓢盆叮當作響,油煙升騰,焦味彌漫。可笑聲不斷。

  當第一縷飯香終于升起時,黑鐵鍋突然自行震動,鍋蓋輕跳三下,湯面浮出巨大文字:

  守灶人,不止七,亦不止八。

  凡持心火者,皆可入列。

  墻上的停擺鐘,終于發出“咔”的一聲輕響。

  秒針,動了。

  蘇珊走到日歷前,劃去舊日期,在空白處寫下新的章節名:

  《第八碗歸來》

  然后她轉身,走向正在努力翻炒土豆絲的小女孩,輕輕握住她的手,一起完成那一刀未切完的菜。

  鍋中油花四濺,香氣撲鼻,雖不成形,卻熱氣騰騰。

  窗外,朝陽初升,照亮萬家燈火。

  每一盞燈下,都有人在做飯。

  不一定成功。

  但一定,有人等著吃。

哎呦文學網    非正常美食文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