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哎呦文學網>>仙俠版水滸

第三百五十章 結為伯侄之國?

更新時間:2024-07-13  作者:任鳥飛
仙俠版水滸 第三百五十章 結為伯侄之國?
四月十三日是趙桓的生日,趙宋王朝的一眾大臣上表,請求將該日命名為乾龍節。

“乾龍”取自《易經》乾卦第五爻:“九五,飛龍在天。”

這是天子在位之象。

趙宋王朝的一眾大臣用“乾龍”來比喻趙桓,是希望他能奮發有為,撥亂反正,重振趙宋王朝的雄風。

趙宋王朝皇帝的生日都是節日。宋太祖是二月十六日生,為長春節。宋太宗是十月七日生,為乾明節,后改為壽寧節。宋真宗是十二月二日生,為承天節。宋仁宗四月十四日生,為乾元節。宋英宗正月三日生,為壽圣節。宋神宗四月十日生,為同天節。宋哲宗十二月七日生,避僖祖忌辰,以次日為龍興節。宋徽宗十月十日生,為天寧節。

趙桓向來反對鋪張奢華,主張簡樸節約。

這也是趙桓在登基之前口碑那么好的最主要原因,也是趙桓最終能當上皇帝的原因之一。

這天,趙桓也很高興,而且自從他登基以來,就一直繃著,不只是他,趙宋王朝的臣民全都在繃著,他覺得是時候讓大家放松一下了,便破例賞賜群臣在紫宸殿舉行宴會,為自己慶生,同時宣布普天同慶。

這一日,趙宋王朝家家門前扎縛燈棚,賽懸燈火,照耀如同白日,到處都是歡聲笑語。

離東京汴梁城僅三百來里的浚州,有一座跨過黃河的大橋。

這座大橋跨越大伾、鳳凰、紫山,分為兩段:大伾至鳳凰一段叫天成橋,屬于浚州;鳳凰至紫金一段叫榮光橋,后改名圣功橋,屬于滑州。

這座大橋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它可謂東京開封府的北方門戶,能否守住這座橋,能否守住黃河,事關趙宋王朝的首都東京的安危。

肩負這座大橋防守重任的梁方平,完全沒有料想到江鴻飛會在四月份就攻打趙宋王朝,更沒想到大元帝國會不宣而過橋。

可以說,梁方平對大元軍的動向毫無察覺,對大元軍的突襲也毫無防備。

關鍵,昨天是乾龍節,趙桓下令普天同慶,按照慣例,部隊上下要搞一些慶祝聯歡之類的活動,梁方平更是以此為由,帶著其手下將士通宵縱飲狂歡,吃喝玩樂了一宿。

事實上,自從到達浚州之后,梁方平便不斷犒賞其手下宋軍將士。

從本意上來說,梁方平想以此來讓其手下的宋軍將士為他效命,他這也是在學童貫籠絡手下宋軍將士的方式。

梁方平很清楚,別看童貫現在還沒有致仕,手上仍然掌握著東南的數十萬大軍。

童貫也向趙桓表示了,他愿意為趙宋王朝剿滅方臘和大元帝國在東南的勢力,甚至是為趙宋王朝剿滅王慶,還趙宋王朝一個安穩的南方。

可梁方平很清楚,一朝天子一朝臣,趙桓一朝的人甚至差點將童貫打成六賊之一,童貫怎么可能真心為趙桓賣力?

實際上,現在趙宋王朝一直有“童貫剿賊不賣力,有養賊自重的嫌疑”的聲音。

梁方平認為,童貫早晚會被趙桓給拿下。

還有,通過這幾年的戰爭,趙宋王朝的人已經看出來了,譚稹就是一個紙上談兵的“趙括”,能力很有限。

總之,梁方平覺得,他就是最適合取代童貫的人。

所以梁方平處處學習童貫。

童貫性格很豪爽,為人很有度量,能仗義疏財,出手慷慨大方,無論是后宮嬪妃、宮女宦官,還是道士近臣,都可以從他那里得到好處,他從不吝嗇。

同時,童貫又心細如發,極具洞察力,很善于揣摩皇帝的興趣和意圖。因此,他干事情總能干到點子上去,讓圣心滿意。

梁方平全都有樣學樣。

另外,童貫之所以在西軍中威望很高,除了職務因素,性格因素外,還有兩點也很重要:

一是他舍得花錢,他給陣亡將士發的撫恤金很豐厚。

二是他重情義,他把陣亡將領的兒子收為義子,給他們提供衣食住行,讓他們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安排合適的工作。

這些梁方平也照學不誤。

除此之外,梁方平還突發奇想地,在童貫的所作所為上,常常給手下將士爭取好處,酒肉,女人,金錢,戰功,地位……

總之,梁方平一直忙著籠絡人心。

可梁方平卻忘記了,一個統帥可不光得會籠絡人心,還得會打仗,尤其是在戰時。

四月十四這天的早上,天剛蒙蒙亮,兩個醉眼惺松的宋軍小卒,在起來撒尿的時候,模模糊糊地看見,好像有兩支大元騎兵從橋上飛奔過來。

這兩個宋軍小卒揉了揉眼睛,再次看去,想要確認,是不是他們喝得太多了,這是他們產生的幻覺?

這兩個宋軍小卒定睛再一看,就發現這支大元騎兵已經到了一箭之地!

其中一個宋軍小卒反應了一下,張開嘴想要大喊:“敵……”

可不等這個宋軍小卒將后面的“襲”字喊出來,對面打頭的一個青面大漢,一箭就射中了他的咽喉。

這時,另一個小卒也反應過來了,他轉身就跑。

可這個小卒連三步都沒能跑出去,就被楊志一箭洞穿。

很快,林沖和楊志就率領馬一軍和馬四軍通過黃河大橋,來到黃河南岸。

林沖對楊志說:“你部留下清理火藥、火油,守住大橋,我部去廝殺。”

楊志也不廢話,立即安排人將黃河大橋上的燃燒物扔進黃河,同時劍拔弩張,不讓任何人靠近黃河大橋

而林沖則率領馬一軍徑直殺向黃河邊上的宋軍軍營中。

與此同時,花榮、史進、武松、李逵、顏樹德等正在率領本部人馬快速通過黃河大橋,殺向黃河南岸。

聞聽大元軍突從天降,駐守在黃河大橋邊上的宋軍,頓時陷入慌亂之中,尤其是在他們見到豹頭人身的林沖率領數千騎兵殺過來之際。

宋軍的軍營中立即人仰馬翻,大量的宋軍將士都還沒有穿衣服,有些宋軍將士懷中甚至還摟著軍妓。

馬一軍沖入宋軍軍營了之后,不分男女老幼,看到人就殺,同時放火燒毀營寨。

不多時,焚天煮海一般的大火就點然了還沒有完全亮起來的天空……

城外這么大動靜,城中不可能不知道。

不多時,剛剛睡下的梁方平,就被人給叫醒了。

聽說大元軍打過來了,梁方平的酒立馬就醒了,他連滾帶爬地登城一望。

就見,大元軍的旗幟立在黃河大橋邊上在晨風中獵獵作響,而他布置在黃河大橋邊上的那兩營人馬,全都爭先恐后地往他這邊跑,大元騎兵則不緊不慢地在后面掩殺。

更讓梁方平心驚膽戰的是,黑壓壓數之不盡的大元軍將士,正在有條不紊地從黃河大橋上過河。

梁方平連猶豫都沒猶豫,就帶著親信倉惶而逃。

梁方平手下的宋軍將士,見主帥都逃跑了,也立時就跟著一哄而散,紛紛往南潰逃。

負責守衛黃河南岸的何灌部,見梁方平率領殘部朝京城方向逃竄,也紛紛棄岸而逃,望風而遁。

這成了連鎖反應。

隨著梁方平部及何灌部的潰逃,接替種師道駐守滑州的宣撫副使折彥質、巡河使李回,以及其所部率領的十幾萬宋軍,也跟著向南逃去。

——折彥質聞聽大元軍已經從黃河大橋上大舉渡過黃河,急忙率中軍往南撤退。其他各軍見主帥已撤,皆不戰而潰。李回聞聽大元軍已過河,也急忙往南逃。跑到孝義橋時,他留下將士在此捍敵,自己則沿著山路逃至潁昌府。潁昌的一眾官員還設宴為李回洗塵。李回欣然接受。大敵當前,李回竟在潁昌府與萬官宴飲,隨行官吏與將兵深感憤怒,甚至想要找機會殺掉李回。

此時,西起河陽東至北京大名府,在這數百里長的黃河天塹上,趙宋王朝再也沒有一名守兵。

被趙宋朝廷寄予厚望的黃河防線,就這樣不攻自破了。

很快,江鴻飛就親率大元軍的主力來到了黃河北岸。

只見黃河兩岸到處都插著大元帝國的旗幟……

當天夜里,從前線返回的斥候,就向趙宋朝廷報告說,大元軍已經渡過黃河,正朝京師方向奔襲而來。

刑部尚書蔣猷急忙率領一群侍從官,跑來請求趙桓趕緊準備出城避敵。

趙桓的確曾打算去往陜西一帶,招募兵馬,以圖后計。

最早建議趙桓去往陜西的是蔡京的兒子、蔡攸的弟弟蔡翛,他對趙桓說:“天子不乘危,且上兵伐謀。為新天子計,為大宋計,不若行狩陜西,召集藩翰大臣,數道并進,乘我軍銳氣,出兵以圖收復,此乃萬全之計矣。大元若侵犯都邑,則都城為患,不過是一把火而已,危害不及社稷。萬乘至尊,切不可與敵將角勝負,守孤城于無救之地。”

趙桓對此很贊同,還說:“卿可帥長安,為朕先去集合隊伍、準備糧草,等候朕來。”

可是后來,趙佶、趙桓父子內斗,蔡翛因為是蔡京的兒子、蔡攸的弟弟,被打成趙佶一黨,因而被趙桓給擼了。

不久前,吳敏和徐處仁兩人因為是和是戰吵得不可開交,徐處仁在憤怒之下將筆扔在了吳敏的臉上,把吳敏的臉和鼻子全都染成黑色,唐恪、耿南仲、聶山欲排去二人而代其位,說他們有失宰執威嚴,他們雙雙被趙桓給罷免。

隨后,唐恪被趙桓提拔成少宰。

唐恪成了新的副宰相之后,也主張,讓趙桓遷都長安,準備長久抗戰。

唐恪的意思是,雖然長安被占據了河東的大元帝國威脅,也被占據了淮西的王慶威脅,但關中地區,黃土高原,沃野千里。關中自西周開始,秦、兩漢、隋唐二千多年來一直都是王霸之地,是四塞之地,進可攻退可守,“關中阻山河四塞,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而且民風彪悍、兵員充足,隴右河西更是戰馬出產地,能夠提供優質騎兵,所以天下動亂之際,最易得天下。

同樣主張讓趙桓遷都長安的還有,老將種師道。

種師道已于上個月月底突然病逝于汴梁城中的家中,享年七十有三。

種師道是這段時間,趙宋王朝難得,不,應該說是趙宋王朝最清醒的軍事家,他曾多次給趙桓進獻良策,甚至直到他臨去世前不久,他還判斷大元軍必將大舉入侵,建議趙桓趕緊離開東京,前往長安,以避大元軍的鋒芒。

然而,種師道的這些很有價值的建議,趙桓竟一條也沒有采納。

趙桓完全不懂軍事,他身邊的重臣也沒有一個是懂軍事的。

這也很正常。

趙宋王朝重文抑武,懂軍事的“丘八”,有幾個能進入其權力中樞?

而趙佶一朝有限的那幾個懂軍事的,像蔡京、童貫等人,又因為趙桓的猜忌,而離開了趙宋王朝的權力中樞。

剩下的趙宋王朝的宰執,幾乎全都是文人,不論是主戰的,還是主和的,他們全都不懂軍事,做事全憑他們自己的一廂情愿。

最不正常且最可怕的是,趙桓與他的重臣們在聽了軍事行家種師道的軍事建議后,不僅嘲笑種師道,還懷疑種師道的主張,甚至是完全不信種師道的主張。

種師道原本想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于既倒。

可每當種師道想要做點什么,就會遭到趙宋王朝的大臣們的掣肘,還會遭到趙桓的背叛。

這讓種師道憂憤成疾。

不少有志之士聞聽噩耗,皆仰天嘆息曰:天意如此!

很快,大元軍已經過了黃河正在向京師逼近的消息就不脛而走,東京汴梁城里一片慌亂景象,許多有錢人家開始張羅著離京避難,而普通百姓則人心惶惶,憂心忡忡,不知所措。

已經吃過一次虧的趙桓,果斷下令,關閉汴梁城的所有城門,任何人在沒有他的旨意的情況下,都不許離開汴梁城,包括趙宋王朝的官員以及趙宋王朝的皇室和宗室。

同日,趙宋朝廷組織安排有關人員,在汴梁城的大街小巷四處散發小榜,招募“敢勇死士”,組成先鋒敢死隊。京城各民族百姓紛紛響應,積極報名參加。還有一些來自淪陷區的公務人員,以及潰散的軍兵,他們已經無家可歸,于是也紛紛前來應募。甚至,許多富豪之家也散榜說,他們要自備錢米,招募敢戰之士助國抗敵,守衛京師。

以宰相張邦昌為首的一群人認為,大元軍來勢洶洶,目標很明確,就是朝著京師而來,而京師內宋軍守城力量不足,勤王之師還不知道何時能來,所以趙桓待在城內很不安全,他們力勸趙桓出城避戰,南幸南京或者西幸西京。他們是想仿效唐玄宗“安史之亂”時避禍四川的策略,避敵鋒芒,從長計議,而避免留在京師以防出現不測。

可是,趙桓本人對于是守城還是出城,顧慮重重,患得患失。他覺得,出城去應天或者洛陽吧,那邊又沒有可靠的人做依托,路途上又怕生變,而且還要背負拋棄宗族和京城百姓的罵名。而留在京城,身旁可用之臣很多,皇威也可以得到維護,可是,他又怕京城失守,社稷淪喪于他手。

趙桓的性格很懦弱,也不敢擔責任,他思前想后,兩種矛盾的想法一直困擾他到深夜,也沒做出最終的決斷。

次日一大早,中書舍人孫覿就上奏,懇請趙桓當機立斷,放棄河北、河東和山東,派人速去跟大元帝國求和。

思來想去,趙桓怎么也不愿承擔割地予敵的歷史罪名。因此,他下詔召集文武百官開會,討論是保存還是放棄河北、河東和山東之地?

后來,趙桓干脆讓來參會的一百二十多名趙宋王朝的官員進行表決。

諫議大夫范宗尹首先明確提議,請將此三地割讓給大元帝國,他認為,既然朝廷之前已愿棄地,已與大元帝國達成協議,那么今日怎可不棄三地?如果不守約定,那不恰好給大元帝國提供了出兵的理由?

說到急切之處,范宗尹伏地痛哭流泣。

有七十名官員當場表態,支持范宗尹的意見。

只有何栗、梅執禮、孫傅、呂好問、洪芻、秦檜、陳國材、喻汝礪、宋齊愈、曹輔、陳陽庭、馮栗、李若水等三十六人,認為不可割地,要死戰到底。

可笑的是,都這個時候了,竟然還有十幾個人持兩可之說。

中午時分,有斥候來報,大元軍已有至少三十萬渡過黃河,前部騎兵,離東京汴梁城只有不到五十里的路程,很快就能兵臨城下。

這時,東京汴梁城中的人再想離開汴梁城,已經不可能了,因為他們膽敢出城,就會成為大元騎兵咬殺的目標。

見此,趙桓終于下定決心,按照眾臣的集體表決來辦,即割地以舒難。

趙桓命他的九弟康王趙構和王云北上去議和,請求江鴻飛停止進兵。

趙桓之所以派趙構去議和,主要是因為,上次趙佶南下時,大量的皇子、帝姬全都跑了,但趙構沒跑,不僅如此,趙構還表示要幫趙桓守城,甚至是幫趙桓去跟江鴻飛議和。

這讓趙構在他的一眾兄弟當中脫穎而出。

如今,形勢如此危急,趙桓便將希望寄托在趙構身上。

由于形勢緊迫,趙桓令趙構和王云立即出城北上。

當然,趙桓也知道,他這段時間有些玩脫了,所以,在王云的極力堅持下,趙桓最終決定:答應割讓河北、河東和山東,并讓趙構和王云攜帶袞冕、車輅,準備尊江鴻飛為皇伯,上尊號為大元崇天繼序昭德定功休仁惇信修文成武光圣皇帝,讓大元帝國和趙宋王朝結成伯侄之國……

(本章完)

仙俠版水滸 第三百五十章 結為伯侄之國?

上一章  |  仙俠版水滸目錄  |  下一章
Copyright (C) 2012-2012 哎呦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