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四百七十六章 除賤為良運動的漏網之魚

  “回至尊,臨淮雖與淮陰一衣帶水,但按照制度,非郡之官吏,不能私下交往,臣不敢妄斷淮陰郡的是非。”

  常鉉向李瑄回答道。

  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他萬不能因道聽途說,去對其他郡說三道四。特別是同為一行省,這是官場大忌。

  哪怕他對臨淮有許多懷疑!

  “這兩年,淮陰有百姓逃難而來,是什么原因?”

  李瑄能看出常鉉對此不太知情。這種情況下不能亂說。

  “稟至尊,難民們說因淮陰無地可均,又有水災、火災,難以果腹,不得已逃難而來。”

  常鉉將打聽到的消息如實稟告。

  對臨淮郡來說,除賤為良后,官府還控制大量土地,百姓耕種不過來。

  而流民入境,常鉉畫地安頓,分出公田,既可以增加人口,促進繁榮。又可以增加賦稅。

  “淮陰境內不僅有淮水穿過,又緊鄰洪澤湖,其地內沃野千里,少山多平原。沼澤地帶現已逐漸縮減,就不能開墾荒地嗎?”

  這里面充斥著許多令人疑惑的事件。

  根本經不起推敲。

  在這個時代,以當前的人口,大唐絕對不可能因為土地,而使百姓流離失所。

  除非分配出現問題,極度不公平。

  “是有蹊蹺,那些難民似有難言之隱,又不肯多說。”

  常鉉只能將這些告訴李瑄。

  “淮南巡撫,可對地方政務進行核實?”

  李瑄又問常鉉。

  現在的淮南巡撫,是上一任廣陵太守蕭昕。

  是李瑄在天寶年間,變法時就跟隨的親信。

  蕭昕精通史典,為人清直,為李瑄所器重。

  并且推舉賢良,一直兢兢業業,除賤為良的時候,也全力配合。

  所以,去年評定巡撫的時候,蕭昕無可爭議地被任命為淮南省第一任巡撫。

  只是淮南省的省會在徐州城,在臨淮東北地區。

  蕭昕深知李瑄的性格,沒有因為李瑄駕臨臨淮,就跨越數百里來拜見。

  “巡撫派屬吏在臨淮核查過,臣也前往徐州,向巡撫匯報郡事。”

  常鉉回答道。

  去年元月開始建立行省。

  從選拔到任用,最后到回京匯報,上任,花費不少時間。

  而且合郡為省,是復雜的工程,需要一定過程。

  蕭昕去年九月才到徐州上任。

  各方各面都需要核查,一個行省不比一郡。

  “那就是淮陰也有驗查過?”

  李瑄眉頭緊皺。

  “這個臣不確定。”

  常鉉如實道。

  “朕巡視地方,可不是為了享福享樂,而是看到百姓真實的一面。希望地方官吏有可持續性的政策,使百姓的生活品質越來越好。朕在臨淮的這段時間,臨淮城中,干凈整潔;市場之內,井然有序;捕快夜間巡視,縣令縣尉整日在外。如果朕離開臨淮,是不是也會如此呢?”

  李瑄心中已有一個決定。

  許多事情,他心知肚明。

  “即便至尊離開,臨淮風貌,也去如今日。”

  常鉉趕緊向李瑄保證道。

  “如此便好。”

  多的他也不想說。不能強求每個官吏都如圣人一般。

  尊奉朝廷策令,完成農業革命,才是當前的重中之重。

  “朕轉變主意,今日不想經淮水,前往淮陰。常太守安撫百姓,勸送行的百姓歸家,朕的隊伍暫且在通濟渠畔駐扎。”

  李瑄向常鉉吩咐道:“你去用馬車,將從淮陰逃難過來的百姓,秘密接到這里,朕有話向他們詢問。”

  自李瑄來到這個世界,就有一種“不肯罷休”的精神。

  世人皆知,至尊眼中不揉沙,對待貪官污吏,一向重拳出擊,毫不留情。

  在《大唐月報》上,不斷出現李瑄抨擊貪官污吏的文章。

  貪污的人實際上是最愚蠢的人。

  不論是軍隊,還是文官。

  見百金而色變者,不可以統三軍。

  他們極度短視,根本不可能治理好地方。

  李瑄多次抨擊一種謬論,即“要能吏不要清官”。

  有貪官,表面上治理地方出色,實際上遺禍無窮。

  一人貪,代表身后一批利益集團在吸食民脂民膏。

  祥和只是表象,遲早會出事。

  貪官不懂得什么叫愛惜財物。

  就比如現在的太守,一年的俸祿已經不少了,再受賄也不過幾萬,一旦暴露,撤職查辦,俸祿也就沒有了,這樣“小得而大失也”,難道是愛惜財物嗎?

  昔公儀休性嗜魚,而不受人魚,其魚長存。且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

  李瑄經常這樣舉例,而告戒群臣。

  大唐現在毫無疑問是“堡壘”,無有國家能將大唐從外部攻破。

  所以李瑄更重視內部的斗爭。

  從只言片語,敏銳的李瑄察覺到淮陰可能有問題。

  “臣遵旨…”

  常鉉不敢有疑問。

  他一邊派人去將逃難至臨淮的淮陰人接至通濟渠旁。

  一邊親自勸說,使百姓各回各家。

  李瑄向廖崢嶸吩咐幾句后,廖崢嶸點頭離去,先使船只暫停駛航。

  另外挑選二百名內衛,以商人的身份,先一步前往淮陰。

  并派遣一批經驗豐富的錦衣衛,在淮陰打探。

  下午時分,幾十名逃難到臨淮的淮陰人被車子拉到此地。

  李瑄從營帳內出來,來見這些淮陰人。

  他們有老有少,從衣著上看,他們穿得并不是很差。

  只是缺乏和臨淮人一樣的自信,有些拘謹和茫然。

  “快,拜見至尊…”

  常鉉吩咐這些百姓,趕緊拜見至尊。

  “見過至尊…”

  見李瑄的英明神武,他們沒有反應過來。當常鉉提醒后,忙不迭跪拜道。

  “諸位鄉親免禮,就當在家中,不必拘束。”

  李瑄一一將這些跪拜的老百姓扶起來。

  在大唐,平民百姓的跪禮并不多見。

  而且李瑄已經明令禁止見到皇帝納頭就拜的現象。

  在政事堂、各個衙門,都開始以椅子取代跪席。

  這些百姓見至尊如此平易近人,更受寵若驚。

  一直以來,他們覺得皇帝離他們如天涯一樣遙不可及。

  “朕聽說鄉親們是淮陰人,那可是好地方。大名鼎鼎的淮陰侯韓信,就出自淮陰。鄉親們是什么時候從淮陰到臨淮的?”

  李瑄令人看坐,他坐在中央,如拉家常一樣,向他們詢問。

  刑部尚書張巡和臨淮太守分別站在李瑄左右。

  這樣能緩解百姓們心中的壓力。

  “草民們是兩年前到達淮陰的。”

  在一眾百姓不敢開口的時候,一名閱歷豐富的老人向李瑄回答道。

  “為什么離開淮陰,鄉親們有什么難處嗎?”

  李瑄又向老人問道。

  “沒…沒什么難處。臨淮這里更好…”

  老人支支吾吾地說道,不敢說出實情。

  “朕自登基以來,以安民為己任。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朕雖在長安,無時無刻不在操心百姓是否吃飽穿暖。我們華夏兒女,對故鄉有難以割舍的親情,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如果沒有難處,又怎么能背井離鄉呢?”

  李瑄一眼就看出老人不說實話,但他沒有責怪,只是娓娓地向他們表達自己的善意。

  自古能讓百姓甘愿離開家鄉,就得像李瑄的移民政策一樣,許以重利。

  以牛羊等牲畜,給予百姓。使百姓對未來更有憧憬。

  如果家鄉有地耕種,哪有逃難出家鄉的道理?

  “阿翁,您不該欺君吶…”

  就在這時,一名青年看不下去,開口說道。

  并跪在地上,請李瑄饒恕老人的失言。

  哪怕是草民,也明白欺君乃是大罪。

  眼前的皇帝,和料想中的不一樣,一口一個“鄉親”,令人親近。

  他們這才想起來,至尊是天下最大的。

  遇到不公的時候,百姓見不到至尊,只能祈求上蒼。

  或許至尊能為他們申冤做主。

  “草民該死…”

  老人意識到事情都嚴重性,想跪拜認罪的時候,因太著急,從胡凳上摔倒,直接爬在地上。

  “不必如此,快快請起。”

  李瑄連忙將老人攙扶起,并安撫道:“在朕這里,沒有欺君之罪。若百姓都在罵皇帝,說明是皇帝的失德。”

  聽到李瑄的話,一眾百姓潸然淚下。

  他們如夢方醒一般,才察覺眼前和藹的男子,是九五至尊,是天一樣的人物。

  “現在你們可以如實相告。如果有人迫使你們背井離鄉,朕決不輕饒。”

  李瑄向一眾百姓說道,委婉又嚴厲。

  “回至尊,我們來自淮陰縣宣澤鄉,因豪強霸占土地,日夜耕種,不能飽食,更有兄弟餓死于田丘,不得已連夜逃離。”

  “由于豪強攔道,不準我們離鄉,在逃離過程中,還有人慘遭毒手。”

  最先跪地的青年自曝身份,向李瑄哭訴道。

  一直以來,他們認為官官相護,即便到達臨淮,安定下來,也不敢吐露自己的來歷。只道自己是從淮陰郡來的。

  生怕被重新抓回淮陰縣,宣澤鄉。

  “受此屈辱,為什么不報官呢?”

  李瑄心中已有答案,卻依舊向青年詢問。

  淮陰縣雖叫“淮陰”,但不是淮陰郡的郡治,山陽才是淮陰郡的郡治。

  現在就看淮陰太守府的官吏,知不知道此事。

  “我等也想申冤,但申冤的鄉民入淮陰縣衙后,就再也未出來。”

  青年含淚說道。

  “淮陰太守呢?”

  類似的故事,他遇見過。

  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草命對抗白刃,才是最絕望的事情。

  “草民不知道有太守…”

  青年無奈地說道。

  這句話讓李瑄悲憤。

  那更不知道有皇帝了!

  或許青年的話,有兩層意思。一是淮陰太守毫不知情,只是淮陰令與地方豪強勾結。

  二是淮陰太守視而不見,最起碼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這里面還涉及到一個問題,錦衣衛!

  錦衣衛制度明確以后,金龍司管理邊疆郡縣。

  鸞鳳司管理內地。

  幾乎每個縣,都有一個錦衣衛百戶,負責監察地方。

  錦衣衛雖不具備執法權,但是有舉報權。

  沒有錦衣衛向上級檢舉,說明錦衣衛也有可能出問題。

  李瑄又問一些情況,但多是一問三不知。

  平民百姓接受訊息的能力太差,只是知道自己的家鄉被惡霸欺凌,不得已逃離。

  當李瑄問到乾元初年開始的除賤為良運動時,百姓說剛開始確實每家每戶分了不少田地。

  但還沒高興幾天,田地就又被沒收了,說是田地吃緊,要給皇帝上供,跟他們沒關系。

  打著李瑄的名聲干這種事情,把李瑄氣得牙癢癢。

  若他弄清楚事實,必把罪魁禍首宰了。

  “心安之處,便是家鄉。朕會為鄉親們做主的。鄉親們將來可以定居在臨淮,畢竟同飲淮水。也可以再回到家鄉,回到淮陰宣澤鄉。”

  最后,李瑄向百姓們承諾道。

  他說一不二,一旦說出的事情,會全力去做。

  皇帝眼中,沒有小事。

  更何況李瑄認為這已經威脅到國家的根基。

  他南巡,并不只是看看江南,是抱著處置一批玩忽職守的官吏來的,讓江南的官吏、士紳明白,這里不是山高皇帝遠的地區,這里一直在朝廷和皇帝的目光下。

  只是沒想到剛到淮水,就遇到這么嚴重的事情。

  “草民等感激至尊恩典…”

  一眾百姓再拜,痛哭流涕。

  若不是親眼所見,他們不敢相信這是真正的皇帝。

  那些當官的高高在上,皇帝卻非常令人親切。

  李瑄的話如沐春風,給他們一種信服的感覺。

  現在他們在臨淮很好,即便不想再遷徙回去,也希望家鄉的父老鄉親能夠解脫。

  善惡到頭終有報,他們期盼那些豪強最終能被繩之以法。

  將近黃昏的時候,李瑄令侍衛從船上帶一些牛肉干、糖果、堅果、果脯,并給他們一些錢財,讓他們帶回去。

  百姓們心中溫暖,再無怨言。

  太陽一直明亮,只是有照不到的地方。

  他們不幸,但又十分幸運。

  能在臨淮安穩立足,這也是天子圣明啊!

  這些逃出來的淮陰人在臨淮縣西北建立一個村子。

  或許今后,就在那里安心。

  “臣失職,向至尊請罪。”

  常鉉全程看李瑄處理這件事情,感到羞愧。

  他若和至尊一樣放下身段,擁有耐心,就能得探一些蛛絲馬跡,去彈劾淮陰縣令。

  他一直表現的非常親民,但和李瑄相比,還遠遠不夠。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臨郡失德,不是你的責任,不必介懷。”

  李瑄沒有怪罪常鉉。

  不去插手臨郡事務,這很正常。

  “稟至尊,天下安定多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已完成,竟還有除賤為良的漏網之魚。臣當去淮陰,問罪地方官吏。”

  張巡在一旁,向李瑄請奏道。

  “豪強”二字,在除賤為良后,已成為陌生的詞匯,少有人提起。

  因為鏟除的豪強太多,世人以為豪強滅絕。

  執法不避親,是張巡的特點。他不能忍受這樣無法無天的豪強。

  要徹查出到底是誰給了豪強這么大的膽子。

哎呦文學網    大唐天將軍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