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846章 既生云,何生默(下)

  陳默下臺后,主持人適時接話:

  “好的!感謝彼岸集團董事長陳默先生在論壇上的精彩發言,接下來讓我們有請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云先生帶來演講…”

  陳默的座位恰在馬云旁邊,返程時正遇對方起身。他抬手拍了拍馬云的肩膀,面帶微笑低聲道:“要加油哦…”

  話音剛落,他便瞥見馬云背對所有鏡頭時,那張轉瞬即逝的陰沉面孔。

  掌聲中,在全場眾人意味深長的注視下,老馬稍稍整理儀表,看似不經意地撣了撣肩膀的灰塵——而那側肩膀,正是剛才被陳默拍過的地方。

  登臺途中,馬云在心里快速拆解重構著原本的演講稿。

  他很清楚,必須因地制宜調整內容,若按原計劃講述,只會陷入絕對被動。

  借著調整話筒高度的間隙,老馬面帶微笑,腦海中卻掀起風暴。

  不知為何,當雙手扶在演講臺兩側,目光掃過臺下眾人時,他的心突然安定下來,一股信心油然而生——這是過去數十年里,歷經無數國內外大場面積攢的底蘊。

  「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

  非常榮幸能在這個場合表達自己的觀點。

  七年時間,彈指一揮間。

  上次我在達沃斯講話還是2010年,而首次參加達沃斯是2001年,當時作為全球青年領袖,我就像剛才登臺的陳總一樣,風華正茂,意氣風發,卻也懵懂無知…」

  一上來短短幾句話充滿了隱喻,立馬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老馬嘴角微勾,繼續道,

「當時聽完一眾前輩們的發言,我才知道了什么是全球化、什么是企業公民、什么是經濟  但知道只是一方面,如何知行合一呢?

  通過觀察、通過思考,也通過實踐!

  現在,我回來了!

  自認有些心得,可以跟全球青年領袖們聊聊我的想法。

  剛才聽了彼岸陳總對技術賦能包容性增長的闡述,很有啟發。

  如果我們聽不進去批評的聲音,那么我們就不會進步。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每個企業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未來,這正是創新的魅力所在。

  它從不局限于單一路徑,而在于能否真正推動社會向前。

  剛才談到包容性增長,我們首先要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包容”?」

  說到此處,馬云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腦袋,以手勢強化概念:

  「在我看來,它不僅是讓技術觸達更多人,更重要的是為不同階層、不同認知的群體提供選擇的權利。

  支付寶的出現,讓偏遠山區的農民第一次用上便捷的支付工具,不必再為攜帶現金奔波。

  這些實踐告訴我們,真正的包容性增長,需要尊重人性的多樣性——有人擅長規劃未來,有人更關注當下需求,而技術的使命是服務這些需求,而非評判對錯。

  立場不同,對錯的標準也不一樣,所以討論這些是沒有意義的事情。

  那什么才是有意義的事情呢?

  那就是阿里從創立之初就堅信的理念:普惠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讓80的普通人能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

  我們的電商平臺幫助超過1000萬中小企業走向市場,其中60來自縣域地區;

  我們的網站每天有上億買家在瀏覽。

  我們為華夏直接或間接創造了就業崗位有1400萬。

  公司也從最初的18人,發展到如今的5萬人。

  十五年前,我們從無到有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并非多了不起。

  我希望十五年后,人們看不到阿里巴巴,看不到淘寶,因為它們會化為無形而存在。

  就像十五年前我還要講電子商務,十五年后人們會徹底忘記這個詞!

  正如現在沒人會把電力當做高科技…」

  說到這里,老馬故意停頓,端起水杯戰術性喝水。

  視線所及之處,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牢牢吸引,尤其是陳默漸漸嚴肅滴表情,令他的狀態愈發從容,繼續慷慨陳詞:

  「在全球化與數字化交織的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迭代的速度,而是如何在創新與風險之間找到平衡。

  剛才有人說,金融創新應當謹小慎微,但我們不能忘記,幾十年前,信用卡剛出現時也被質疑“鼓勵超前消費”,可如今它已成為現代經濟的基礎設施。

  花唄的誕生,初衷是為了讓信用成為每個人的資產,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可能因為缺乏信貸記錄而難以獲得傳統金融服務,但他通過按時還款積累的信用,恰恰是社會對奮斗者的認可。

  我們倡導的“適度超前”,本質上是讓人們有機會用未來的確定性,對沖當下的不確定性,這些難道不是值得鼓勵的理性選擇嗎?

  當然,任何創新都需要邊界。

  阿里始終認為,金融的核心是風控,科技的底線是責任。

  我們建立了覆蓋10億用戶的信用體系,通過大數據識別潛在風險,對過度借貸行為進行預警;我們在產品設計中強制嵌入“還款提醒”功能,在用戶可能逾期時主動干預。

  這正是科技企業應當承擔的責任——既不因噎廢食,也不放任自流。

  我們這些努力不應該被某些媒體抓大放小,刻意忽略,這是不公平的。

  說到“合規”,我想強調的是,合規不應成為抑制創新的枷鎖。

  當我們討論貸款是否“理性”時,不能忽視一個基本事實:華夏有6億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他們的金融需求往往被傳統機構忽視。

  如果因為少數人的非理性行為,就否定普惠金融對多數人的價值,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包容”。

  那么某些人的言論是否存在前后矛盾呢?

  這讓我想起支付寶剛出現時,我們跟各大銀行洽談,卻無人愿意參與。

  當時做支付體系,我們冒著極大風險——但我們不做,華夏的電子商務就沒有前途。

  也是在達沃斯,我明白了什么是領導力:領導力意味著責任。

  當時我就信念篤定:若將來出現任何問題,我老馬一力承擔!

  這一次花唄的出現也是如此,我相信依舊會取得成功。

  變革往往需要付出代價,沒有既要又要的好事!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是最難的。

  后來大家也都清楚了,其他企業大樹好乘涼,但有的個別企業不能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

  世界那么大,問題那么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更多華夏的聲音,而在有些人眼里,只盯著國內這一畝三分地。

  我覺得這樣很不好。

  阿里愿意與行業同仁一起,推動建立更清晰的標準——什么是合理的信貸需求?如何平衡創新與風險?但這個過程需要傾聽來自同行、來自市場、來自用戶多方面的聲音,而非用單一標準劃線。

  各位朋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考場里,沒有標準答案。

  有人擅長用技術搭建框架,有人更愿意為框架里的人提供溫度。

  阿里或許不是最完美的答卷者,但我們始終相信:當創新以普惠為初心,以經濟發展為導向,每個企業的探索都會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造福世界,造福人民!

  謝謝大家!」

  陳默在臺下用力鼓掌。

  別的他不服,卻對老馬這“活死人肉白骨”的嘴皮子由衷佩服。

  若把這家伙扔到古代,兩國交戰時擔綱說客,恐怕家國覆滅之際,他仍能長袖善舞,活得風生水起。

  會后,陳默與馬云成了媒體追逐的焦點,兩人同時接受各路采訪,從會場頂部俯瞰,恰似兩個旋渦中心。

  “陳總,剛才有媒體提問:鑒于目前形勢是否會發生貿易戰?

  馬總的回答是‘永遠都不會發生’,并表示‘需要給對方一些時間,那邊會意識到此舉殊為不智’,他認為若真發生貿易戰,任何人都會竭盡全力阻止。對此您怎么看?”

  “只有昨天才是確定的,今天和明天都是充滿未知的,我不知道馬總如此篤定認為不可能,我認為一切皆有可能!”

  “那陳總認為會有貿易戰?”

  “那是你說的不是我說的,我的觀點是:愛打不打,有人要打就讓他打,打多久我們奉陪到底。

  與其想東想西,有這時間精力不如加強自身、修煉內功——自己硬才是真的硬!

  謝謝大家!”

  說罷,陳默轉身離去。

  當晚,央視《達沃斯特別對話》專題節目播出,陳默與老馬的發言均被收錄。

  從業務博弈到理念交鋒,兩人在達沃斯的“隔空對話”,為論壇平添了幾分火藥味。

  一方強調合規與理性,另一方闡述創新與包容,無論媒體還是大眾,都對這兩種理念的碰撞各執己見。

  但說再多,最終仍要在市場見真章。

  隨著六月落幕、七月到來,花唄如同失去張無忌的明教,被幾大派系打得節節敗退。

  即便老馬這個風清揚親自插手,也依舊難掩頹勢。

  7月17日,《福布斯》最新財富榜出爐。

  前十的名單里,有一個名字宛如一根釘子,釘在了西方富豪的勢力版圖之上!

哎呦文學網    社畜逆襲:從小米開始反卷互聯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