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656章 抽卡小分隊

  1998年的盛夏,互聯網概念在美國如日中天,驕陽似火。受美國影響,歐洲、亞洲的多個國家和地區也正在醞釀互聯網產業的新浪潮。

  亞太新聞網是香江企業,從5月份開始,《明報》便率先報道了亞太新聞網即將赴美上市的消息,成為香江市民和商界關注的焦點。

  期間,香江證監會副主席兼運營總裁史美倫親自登門拜訪,希望能將亞太新聞網留在港股上市。

  互聯網是新興產業,亞太新聞網又是本土誕生的第一家成規模的互聯網公司,香江方面自然是希望它能夠留在香江的。

  不過問題是亞太新聞網的情況根本不滿足港股目前的上市條件,史美倫的意思是希望亞太新聞網可以推遲上市。

  她現在正在推進港股創業板的建立,到時候可以讓亞太新聞網成為第一家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

  “港股創業板第一股”的名頭聽起來很好聽,但陶玉書可不覺得這值得亞太新聞網推遲半年甚至是一年上市。

  事關亞太新聞網的未來發展和融資大計,陶玉書最后還是婉拒了史美倫的請求。

  如今,亞太新聞網正式在納斯達克上市,再度成為香江媒體報道的熱點。

  這段時間以來,香江政府正與索羅斯為首的國際游資爭奪港元定價權,恒生指數暴跌。

  大多數港股上市公司的股價,都出現了大幅度下跌。

  作為亞太新聞網的母公司,明報企業的股價卻在此時一枝獨秀的逆勢上漲。

  與此同時,亞太新聞網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消息也在內地廣為傳播,消息并沒有在大眾當中引起多大的反響,卻刺激了許多正處于萌芽期的中國互聯網新秀們。

  夜晚的燕京,張樹新開著車從郊區回家,窗外大雨滂沱,雨水遮住了視線,即便開了遠光燈也無濟于事,所有的車子都在減速慢行。

  視野里一片迷茫,就好像張樹新此刻的心情。

  95年成立的瀛海威在剛開始的兩年里,在國內互聯網行業可謂是出盡了風頭。

  但這樣的好日子并沒有持續太長時間,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網站的月收入不斷下跌,虧損正在不斷擴大,卻始終沒有找到盈利方向。

  窗外的大雨迷途仿佛就如同今天的瀛海威,張樹新開著車,心中一片茫然。

  “…于7月20日上市的中國互聯網企業亞太新聞網今日股價持續震蕩,截止美股收盤,股價維持在13美元,總市值來到23.11億美元。這是目前美股市場互聯網版塊第9大市值的公司…”

  收音機里的播報聲帶著些許雜音,大概是雨勢影響的。

  “上市啊”

  張樹新忍不住發出了一聲輕嘆,滿臉失落,也不知道瀛海威有沒有走到納斯達克那一天的機會。

  在張樹新感嘆失落的時候,曾經和他一起接待尼葛洛龐帝訪華的張朝陽卻信心滿滿。

  盡管現在已經是晚上十點多了,但光大大廈20層的搜狐公司辦公室依舊亮著燈。

  昨天晚上,新生的搜狐網站剛剛進行了一次網站更新。

  搜狐的第一位員工何勁梅正在搜集用戶們的反饋意見,這次網站更新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張朝陽知道,他的搜狐距離成功又進了一步。

  “張總,人家亞太新聞網上市市值一下子就有二十多億美元,我們什么時候能上市啊?”

  忙碌之余,何勁梅問張朝陽。

  “別擔心,3年之內我們一定也會走到納斯達克的。”

  張朝陽如此充滿信心,除了是因為搜狐現在的發展良好之外,最關鍵的是他為搜狐找到了一家大金主。

  搜狐的原名是愛特信,是張朝陽在尼葛洛龐帝等天使投資人的幫助下在1996年7月建立的,當時他拿到了22.5萬美元的天使投資。

  但這筆錢用的很快,僅僅半年時間就花光了。

  之后張朝陽不得不進行第二輪融資,但事情遠比他想象得要艱難,融資不順,他只能依靠過橋貸款堅持。

  直到去年年末,他才終于找到了第二筆融資。

  這次的投資人是一家來自于硅谷的風頭機構,名字很有意思,叫“X”。

  張朝陽在接受融資之前跟美國的朋友打探過這家公司,聽說是硅谷這兩年冒頭最快的風頭公司之一,連續投資了Zip2、雅虎等幾家美國互聯網行業的當紅公司。

  X的融資給的很痛快,這一輪融資張朝陽拿到了220萬美元。

  并且X的投資經理還表示看好他們公司的未來發展,如果后續公司有融資需要的話,X也會優先考慮投資。

  有了X公司的支持,張朝陽對搜狐的未來充滿信心,他堅信他一定會帶領搜狐走向納斯達克,就像這兩天被媒體們連篇累牘報道的亞太新聞網那樣。

  7月24日傍晚,百老匯大街的霓虹次第亮起,閃耀了紐約的天空,位于西41街208號的尼德蘭德劇院門前散落著前來觀看演出的觀眾。

  百老匯每年的旺季是在9月到次年6月,這段時間也被叫作演出季。

  在此期間,百老匯的劇院們會推出新作、復排經典劇目以及熱門的改編劇目,大批的舞臺劇愛好者、游客也都會這個時候光顧百老匯,將這條街區擠得水泄不通。

  而眼下的七月下旬,屬于百老匯的“非演出季”,人氣較之每年秋冬和春季的旺盛差了很多。

  《父親》之所以會挑在這個時間首演,也是經過了慎重的考量。

  根據去年5月百老匯聯盟的報告,1996年圣誕周,百老匯賣出了將近1400萬美元的演出票,打破了其周銷售額歷史記錄。

  整個19961997演出季,百老匯的演出票房總收入達到了5億美元,這個數字值得百老匯的所有創作者和制作人驕傲,但不包括話劇從業者們。

  因為在這5億美元的票房收入當中,話劇只貢獻了不足20。

  曾幾何時,商業話劇一度是百老匯的主打招牌,現在卻瀕臨絕境。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百老匯的觀眾結構在過去這十幾年里發生了重大變化。

  外因是百老匯涌入了大量的外來游客,這些游客80以上都來自紐約市以外的地區。

  他們想看的,是那些耳熟能詳的音樂劇演出——《貓》《歌劇魅影》《芝加哥》《日落大道》…

  相較于音樂劇墜落的大吊燈和游泳池,話劇并不能滿足游客們所需要的感官刺激。

  內因則是這些年來紐約的中產階級、年長者和上西區的猶太人正在經歷外遷潮和死亡潮,昔日為中產、知識分子階層所鐘愛的話劇,正在大量失去觀眾。

  “那些非營利性劇院組織——公共劇院、林肯中心劇院等,他們也一直都在制作話劇并且被引入百老匯,但數量遠遠不夠。

  百老匯當時倡議組成一個由戲劇制作人、劇院業主和演員工會組成的聯盟,為補貼話劇作品東奔西走,四處游說。

  但沒有人能夠預料到,英國人來了。

  他們帶來了一批別出心裁、直擊人心的話劇和最頂尖的演員,好萊塢現在都快被這幫演員給攻占了。

  我們尼德蘭德在戲劇方面主要是以音樂劇制作為主,但這幾年舒伯特集團大手筆的引入英國話劇和演員,也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我們現在非常需要一部像《無戰之爭》《天窗》那樣的經典作品撐場面,《父親》無疑就是這樣的作品。

  眼下這個時間節點,距離百老匯重新火熱起來還有一個多月,沒有那些火熱的音樂劇搶奪觀眾、沒有那些不懂行的游客,反而更有利于《父親》的公演。”

  林朝陽帶著一家人來尼德蘭德劇院參加《父親》的首演,負責接待他的是喬治,他給林朝陽講起了尼德蘭德公司將《父親》安排在這個時間公演的原因。

  “現在看,您的作品在紐約的中產和知識分子階層確實非常有影響力,首演的門票早在兩天前就已經預約光了!”喬治滿心歡喜的說。

  《父親》是他轉型制作業務的第一部作品,投資了240萬美元,這個數字在如今百老匯的話劇市場上已經是頂尖的投資了。

  喬治高興之余,其實心里的壓力也很大。

  尼德蘭德劇院共有1232個座位,在百老匯算是大劇院了。

  要收回這240萬的成本,《父親》至少堅持3個月觀眾上座率不低于6成才可以。

  而在如今的百老匯,5部音樂劇中只有1部能賺錢,話劇的投資成功率比音樂劇更低。

  許多話劇因為上座率太低,別說是收回投資,就連支付劇院的運營成本都不夠,只能在公演幾周之后便草草收場。

  《父親》的首演預售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可誰也不敢保證之后的演出會怎么樣。

  距離首演開始不到半個小時,尼德蘭德劇院門口發生了一陣騷動,那是尼德蘭德邀請的嘉賓。

  話劇首演嘛,肯定要宣傳一下,他們請來了西格尼·韋弗、米歇爾·菲佛、喬治·克魯尼和伊莎貝拉·羅西里尼等幾位好萊塢大咖。

  幾人的到來也順利為《父親》的首演吸引了一些媒體的閃光燈。

  開演前十多分鐘,觀眾們陸續進場。

  7點30分,尼德蘭德劇院的燈光黯淡下來,舞臺上的幕布拉開。

  美版《父親》盡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劇情,小說中的老安變成了安東尼,安欣變成了安妮,但不變的是感人至深的故事。

  那個被困在時間里的父親讓在場一千多名觀眾情難自禁,感動落淚。

  值得一提的是,美版《父親》的主演是伊恩·麥克萊恩,電影版《指環王》中的甘道夫。

  這位出身于英國的話劇演員,乘著八十年代英國話劇沖擊百老匯的大潮來到了這里,在憑借話劇《莫扎特》拿到托尼獎之后,就迅速轉戰好萊塢,成為好萊塢的實力派演員。

  演出結束,尼德蘭德劇院內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演員謝幕之時,林朝陽這位原著作者被請上了舞臺,劇院內再度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甚至比剛才的演員謝幕還要熱烈,有些人還在高聲呼喊林朝陽的名字。

  今天這場首演,有許多觀眾都是奔著《父親》原著和林朝陽的影響力來的。

  臺下,陶玉書看著丈夫站在臺上享受著觀眾們的掌聲,臉上閃過驕傲的神色。

  “以前光知道姑父在國外受歡迎,沒想到連話劇演出都有觀眾是專門為他來的。”陶希武一邊拍著巴掌一邊感嘆道。

  聽著他的話,一旁的家里人們也不由得頷首。

  這么多年來,大家早就聽慣了“國際知名作家”、“作品廣受海內外讀者喜愛”、“暢銷海外數千萬冊”之類的新聞報道和評價。

  把林朝陽在海外的受歡迎當成了理所當然的事,可真當大家走出國門,親眼見證之后,才意識到那些文字報道所承載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

  翌日,《父親》的首演消息成功登上了紐約各大媒體的版面。

  《紐約每日新聞》的記者在評論文章中給予了《父親》“五星好評”,直言這部話劇是“無需多言的偉大,昨晚的尼德蘭德劇院是眼淚的海洋。”

  《紐約時報》發文稱:《父親》是經典話劇時代的最后一抹余暉,那些抱怨美國話劇正在走向衰亡的人,收起你們的抱怨,去尼德蘭德劇院看看吧!”

  百老匯在紐約的地位,就好比好萊塢在洛杉磯。

  《父親》在尼德蘭德劇院的首演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報道隨之鋪天蓋地而來,陣勢不亞于一部好萊塢熱門電影的上映。

  這其中除了有尼德蘭德方面的宣傳和公關原因,原著和作者的影響力以及話劇超絕的口碑才是成功的關鍵。

  《父親》在尼德蘭德劇院公演三天,場場爆滿,一票難求,成為繼95年的《天窗》之后,百老匯又一部引發話劇熱潮的劇目。

  觀眾們的狂熱追捧使得《父親》的最高票價達到了100美元,這幾乎已經是百老匯舞臺劇演出的天花板。

  根據百老匯聯盟的調查結果,話劇觀眾的經濟條件普遍要高于音樂劇觀眾,對于高票價并不敏感,這也是尼德蘭德劇院敢于制定這個票價的原因。

  不過劇院方面也明白,高票價終究是會趕走了一部分真心喜愛話劇卻囊中羞澀的觀眾的。

  為此劇院方面參考了《西貢小姐》演出時的策略,將劇院最后面的3排座位設置成了20美元的優惠票。

  這項舉措在推出之后立刻受到了很多年輕話劇觀眾的追捧,這些年輕人都是文藝青年,普遍囊中羞澀。

  為了搶票,有人帶著睡袋、帳篷跑到劇院門口露宿,劇院門口的睡袋大隊甩到了街口。

  上一次百老匯發生這樣觀眾徹夜排隊搶票的現象,還是在大熱音樂劇《吉屋出租》。

  這部音樂劇在世界范圍內的名氣沒有《貓》《歌劇魅影》的名氣大,但若論在百老匯的名氣和影響力,卻絲毫不弱,堪稱90年代百老匯音樂劇的輝煌巔峰。

  從1996年4月公演以來,僅在百老匯就演出了800多場,幾乎每一場演出門票都是售罄。公演六周時間里,創造了千萬美元的票房神話。

  目前這部音樂劇已經被翻譯成了多種語言,正在籌備多個國家的排練和演出。

  尼德蘭德劇院門口的排隊現象,將《父親》本來就火熱的演出氛圍推向了高潮,新聞媒體們爭先恐后的報道。

  各路記者在報紙上貼出一張張的奇景,甚至還去專門采訪那些睡在街頭的排隊觀眾。

  期間又鬧出了些笑話,比如當NBC電視臺的記者將鏡頭對準街邊的某座帳篷時,就發現帳篷正發出某種規律性的抖動。

  正在記者疑惑之時,帳篷內又隱隱的傳來了一股竭力壓抑的呻吟。

  “侯磊謝!”

  記者不由得曝出了一句粗口,尷尬的把頭扭開。

  隨著尼德蘭德劇院門前的排隊現象越來越突出,劇院開始擔心這些熱情的觀眾會把41街原本就不太良好的環境搞得更臟、更亂。

  于是就將優惠票的售賣改為了抽簽,觀眾們只需在白天到劇院售票處登記,在卡片上寫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把卡片交給工作人員。

  等到每天晚上《父親》開演前一個半小時,售票處的工作人員就會在一頂帽子里抓取當天的卡片,通過擴音器宣布那些拿到票的幸運兒。

  這項舉措一出,立刻瓦解了劇院門口的“睡袋大隊”。

  但卻并沒有改編《父親》公演的火熱勢頭,“睡袋大隊”沒了,“抽卡小分隊”又來了。

  每天晚上6點,尼德蘭德劇院門口人聲鼎沸,比演出入場時都熱鬧。

  抽到票的人歡呼雀躍,沒抽到的人怨聲連連。

  就這樣,《父親》在尼德蘭德劇院公演兩周時間,名聲響徹百老匯,調動了整個紐約市的話劇熱潮。

  而火熱的市場也為尼德蘭德公司帶來的豐厚的回報,公演僅僅兩周時間,《父親》的累計票房就達到了600萬美元,順利收回了全部投資,堪稱神速。

  這也代表著,未來《父親》的每一場演出在刨除了劇院的運營成本、劇組的人工支出后,所獲得的都是利潤。

  在喬治跟林朝陽分享這個好消息時,他已經回到了燕京。

  “看來當初沒有向你們收取高額版權費是正確的選擇。”林朝陽心情愉悅的說道。

  當初在跟尼德蘭德公司協商版權費用時,林朝陽并沒有提出苛刻的要求,只是拿了象征性的1萬美元的版權費,轉而在版稅分成上提高了一些要求。

  百老匯有自己的游戲規則,整個制作團隊的收入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版稅收入和利潤分成。

  版稅收入跟利潤無關,不管這場演出賺不賺錢,只要有收入就必須支付一定比例的版稅。

  絕大多數的劇組主創都有版稅收入,導演是最多的,一般在2.5左右,少的如燈光師,可能只有0.3。

  另外主創們還會分到一定的利潤分成,利潤分成是指在演出有盈利的情況下才可以獲得的分成收益。

  根據行業規則,一部舞臺劇84的利潤是由制作人所帶領的投資人團隊獲得的,人家拿出真金白銀來投資,承擔失敗風險,拿利潤大頭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剩下的16則是由劇組的主創們按照貢獻進行分配。

  一般百老匯比較優秀的編劇能拿到的版稅收入和利潤分成都在2和1左右。

  林朝陽身為《父親》的原著作者和中文版話劇的編劇,拿到的是5的版稅收入和3的利潤分成,比行業標準高了一倍還不止。

  而他拿到的這份酬勞,除了因為他的版權費收得很低,主要還是名氣夠大。

  事實證明,尼德蘭德公司當初的選擇也沒有錯,和林朝陽合作,為他們公司再度創造了一出經典劇目。

  也許是因為第一次進軍制作領域就取得了成功,喬治格外興奮,興致勃勃的給林朝陽算起了未來他能取得的收入。

  按照百老匯的演出習慣,工作日每天一場演出,中間固定休息一天,周六日是每天下午、晚上兩場演出,每周八場演出。

  以《父親》的受歡迎程度,演滿整個演出季不成問題,哪怕后期上座率下降,票房突破2000萬美元也不是問題。

  僅此一項,林朝陽就將獲得100萬美元的版稅收入,如果再算上3的利潤分成,這個數字可能要超過140萬美元。

  “聽起來可真不錯!”

  面對喬治口中吐出的數字,林朝陽內心毫無波瀾,但還是很給面子的稱贊了一聲。

哎呦文學網    文豪1978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