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是下午一點半,就是說《活著》已開始發售半天了。具體售出了多少冊,暫且沒完整的統計。
第一批冤種…哦不對,是讀者,已新鮮出爐。
“哈哈哈哈,好開心哦,治愈哦,徹底把我想要擺爛的心情治好了,推薦大家都來看,好了天臺有點曬,我先下去冷靜一下。”
“#ǎ#×Ⅱ…這就是你說的激勵我們大學生?如果是因為我減肥期偷吃火鍋、燒烤、小龍蝦、肯德基請讓體重秤來懲罰我,而不是讓我看這本書。”
“《活著》是一本讓你明白,活著是最大的痛苦,也是最大力量的書。我得去看看網文緩緩心情。”
“我不喜歡,苦根的死亡太刻意了。我先說我不喜歡,不是因為就太悲,只是我不喜歡刻意的悲劇。黑發人送白發人,白發人送黑發人,白發人送白發人是福貴的一生,結局沒必要再讓白發人送走黑發人(孫子苦根)。”
等等。
第一批讀者反應有點大,太過于真情實,李古圓就覺得有些夸張了。
比如這個叫挈瓶之知的網友,“苦根是吃豆子撐死的,這孩子不是嘴饞,是我家太窮,村里誰家的孩子都過得比苦根好,就是豆子,苦根也是難得能吃上。我是老昏了頭,給苦根煮了這么多豆子,我老得又笨又蠢,害死了苦根…臥槽你敢不敢再夸張一點,臥槽就快結局了還要讓福貴背上這么一樁害死自己親人的罪過?老賊拿命來!我給你說,我是醫生,這苦根是典型的疾病死亡,書里面寫的發熱以及頭暈,還有嘴唇發青發紫。況且苦根這么懂事,和他媽媽鳳霞一樣懂事的孩子,好東西都會留給外公,怎么可能把自己撐死?!聽我的福貴,你沒有害死你的外孫!!”
“夸張了,其實那個時代,大饑荒的時代,以我的了解,撐死和餓死可能性都很大。我更傾向是餓死的,因為這就是福貴的命。”李古圓心里這樣想著,不過他不會在互聯網上發表自己觀點,日常習慣是尋找和自己觀點一致的網友,然后點贊。
嚴格來說,李古圓所看到的所認為是激動的言論,其實也很控制了。
因為——還記得抖音的活動嗎?
抖音的讀者分享,那才真是激動異常!
比如某個發布兩小時點贊就超過五萬的視頻,那是個女生,好像是憋著壞,努力推薦,什么“墻裂推薦,這本書不看你后悔一輩子”,還有“比起其他寫這個背景時代的作品,活著最大的好處就是你永遠不要擔心主角的生命安全,哪怕他上戰場!”…
但推薦時,估計是想起劇情,眼淚汪汪,邊忍著哭邊夸,有種機關算盡又算計不明白的感覺。
這強忍淚水的模樣,讓人忍不住發笑。和那吃黑蒜的女主播邊想吐邊說好吃是一個類型,都能讓人發笑。
當下互聯網時代,走紅的方法太多。
大多數用戶都是發視頻譴責,還有人發布自己書是濕漉漉的,內心是已老實,求顧陸放過。
抖音嘛,肯定就不乏另一個人群,擦邊博主!比如…不推薦擦邊博主了,以免營養不足。
TA們,拿著《活著》,男的借讀書露胸,女的把書放腿上。怎么說呢,活著是真的紅,因為熱度都招來擦邊主播了。
第一批看書的也不光只有讀者,肯定也有業內人士,畢竟顧陸在國內雖然沒獲得什么文學獎項,但知名度是一點也不低。
十年前余心姚是國內第一文學評論家,十年后余心姚仍舊是,只不過他發言變少了。
但是《活著》的評價,余心姚是第一時間站出來分享了自己的讀書感受。
[很高興能夠看到顧陸認真的撰寫一部長篇嚴肅文學,他在人民文學上發布的短篇,能夠展現他的文學功底。
顧陸這次用的筆鋒是公正而善良的。…]
有時看文學評論家的評價,就真的很無助。不少人瞧見這一幕,很想按住余心姚的腦袋,讓他好好看看書籍內容。
但余心姚覺得自己評價很合理。
公正好理解,因為文筆就很冷酷,沒有刻意渲染悲劇場景。
如同大慶的死亡,沒描寫尸體是什么樣子,只是寫福貴背著大慶尸體,感受到大慶臉貼在自己脖子上是濕濕的。
僅此就能讓讀者聯想,大慶被活活抽血抽死,是不是很疼啊,死前是不是害怕得哭了?還是想爸爸哭了…
難怪,很多作家追求冷酷的筆調,因為只有夠冷酷,描述才夠客觀,才更能引起讀者的聯想。
[為何開篇要以收集鄉間民歌的人,碰到福貴,并且聽其講述自身故事為伊始?
民歌是民間經過數十年上百年流傳下來的號子小調,鏈接古今,借由這個視角,就展現出了福貴的身份“連接時代的工具人”。
所以福貴的命運一定是展現時代的工具,什么時代?內戰、3反5反、大y進、文閣。
這些時代的共同點是什么?一粒塵土就是大山。所以福貴的一生是猶如神話悲劇的命中注定,不可違抗。
在旁觀者“民歌收集人”的視角里不斷被環境煎熬著,因為福貴代表的是這些災難時代的普通人所面臨的生活。
每一個時代,福貴所失去的親人也是時代所帶來難以避免的傷害。
“少年愛游蕩,中年想掘藏,老來做和尚”收集人哼著這個言語離開,作家顧陸本可以把福貴也寫死,甚至很多讀者認為福貴死亡才正常。
但這就是顧陸善良的對方,也是他給予大學生的激勵。他給予工具人福貴最珍貴的事物——活著的意志。
也是顧陸唯一從頭到尾,沒被奪走的事物。
人生窄若手掌又寬若大地。
活著是中文語境中,最有力量的詞匯。]
按照余心姚的說法,好像又說得沒錯,好像的的確確如此。福貴最后收養了一頭老牛陪伴自己,至死都沒喪失生的希望。
可…這不對吧。
這評價引起了更廣泛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