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498章 對孩子們清澈的愛

  .la努力吧,如果你沒有人脈,那就讓自己成為人脈。

  當前,童教授請顧陸在成府園食堂吃飯。

  上過北大的朋友都知道,佟園食堂、燕南美食、勺園食堂、暢春園食堂等等,諸多食堂中,成府園是比較好的。

  “顧專家怎么對傷痕文學突然感興趣了?”童教授問。

  稱呼小顧,貌似沒那么熟稔,以眼前人的聲望,童教授感覺自己也沒那個資格,叫不出口。稱呼老師,對方是本校碩士,又倒反天罡。所以就叫專家吧。進入了國內六大核心智庫,不是專家是什么?

  但被路過的同學聽到了,不由咂舌。瞧瞧,什么叫學生的天花板,教授反稱呼學生為專家。路過同學想起了自己小時候,想要讓父親稱呼他爸爸,結果被好一頓揍…我如果有學長這么厲害,想必父親也會滿足我這個微不足道的愿望吧。

  “有個新書的靈感,需要找些資料,正好童教授有這個課程。”顧陸說。

  那就很好了。童教授馬上表示,如果有什么問題,隨時可以打電話詢問。

  如果不是顧陸,童教授是沒辦法這么輕松的約見《人民文學》《文匯報》兩刊主編的,畢竟不在同一個領域。

  童教授留著非常漂亮的胡子,又長又白,都可以把脖子遮住。好看是好看,打理整齊,有股子隱士范。唯一不好的地方是進食有那么一點不方便。

  “我記得…”童教授摸了一把胡須,“顧專家的下部作品,不是歐洲篇嗎?和哈利波特一樣的奇幻主義。”

  “童教授還對暢銷書有所關注啊?”顧陸說。

  “太忙了,”童教授擺手,“很難再分心關注通俗文學,不過顧專家你的作品,已經跳出通俗文學的步調了吧。”

  至少在教授看來是這樣。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小主播帶貨那只是網紅,但大主播那就是渠道,前后的層級根本不同。

  “一年大概創作一個中篇和一個長篇,”顧陸說,“如果沒有短篇靈感的話,或許會創作兩個長篇。”

  童教授感慨,年輕真好,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精力。

  兩人邊吃邊聊,最后童教授表示自己非常期待以傷痕文學為靈感的新作。

  是真期待。

  你想想,傷痕文學都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創作,而顧陸這九五后創作同一個題材,那可太期待了。

  下午三點左右,顧陸從學校離開。

  他今天要去接機,姚小駒從大嚶來華。事情也比較復雜,那就長話短說。

  咕嚕大王目前有法蘭西藝術及文學司令勛章,同時也是最年輕的授勛者。而因為蛤蟆先生,大嚶好像也要頒發什么勛章。

  可有一個要求,希望給蛤蟆先生加一個序。

  如果只是這樣,也不叫復雜。但提出加序的是兩方人。

  一方是大嚶皇室:[受大嚶皇室xx邀請,關注大嚶青少年健康所創作的書籍。]

  另一方是大嚶目前的執政黨,想要的序內容和上述差不多。

  姚小駒夾在中間,也一時不知道如何選擇。反正也有一些其他事,就干脆回國,和作家當面說清楚。

  雙方給出的條件也差不多,顧陸驚訝的是,“為什么皇室和執政黨能打起來?”

  “打起來很正常,皇室代表的是面子上的大嚶,執政黨代表的是里子的大嚶。況且這種事發生也不是一兩次了。”姚小駒在倫敦呆了這么久,肯定是比較了解的。

  大嚶是真擅長得寸進尺,不愧為是世界的攪屎棍。

  顧陸要對雙方提出的條件進行對比,才能給姚小駒答案。

  從長線來說,皇室是一直存在的,給個面子,能夠保證長線利益。但執政黨在短期內能夠給予很大的支持,顧陸身為成年人,他想全都要。

  “那么有什么辦法能全都要呢…”

  新作的成績,姚小駒沒多說,顧陸也沒多問。因為能讓雙方想搶功的前提是,蛤蟆先生是功。成績不言而喻。

  沒錯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口碑迎來一個反轉——用反轉來形容或許不夠恰當,更準確說是“驚喜”。

  好比心理學家貝恩·比昂,他在《倫敦早報》有專欄,平日分享很多被誤解的心理學知識。就跟中文互聯網“鑒定互聯網熱門視頻”有異曲同工之妙。

  今日的專欄標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21世紀心理學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顧陸為我們獻上了一個驚喜。

  很多人還以為貝恩也被充值了呢。

  好在他寫的評論言之有物,詳細內容太長,就稍稍引用兩段。

  [1936年,意大利醫學博士幼兒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中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理念———“兒童乃成人之父”。

  作為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心理咨詢師,我非常確信,成年人的心理疾病,在童年就埋下禍根。所以我不會完全的將所有一切都推到童年身上,但我也尊重事實。

  昨日我通讀了華夏著名作家顧陸的新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是一本心理學科普。作家和心理學科普,這兩個詞語放在一起會讓人皺眉,但顧陸的作品做足了準備。

  他的新書蛤蟆先生,十分立體的展現了“兒童乃成人之父”,對于內容的邏輯,以及嚴謹的科普,我驚嘆與感動。

  為方便我們大嚶公民閱讀,顧陸甚至借用了我們國家最家喻戶曉的童話《柳林風聲》為故事背景。以一位熱情、愛冒險的蛤蟆先生陷入抑郁為開篇,描繪了一幅心靈成長的地圖。

  抑郁的蛤蟆先生與心理咨詢師蒼鷺進行了10次面談后,內心重獲光明。身為心理咨詢師,我也不敢說能夠比蒼鷺先生做得更好。

  面談過程中,咨詢師蒼鷺提到了三種重要的自我狀態,分別是: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和成人自我狀態。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不在成人狀態,而究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曾經體驗了糟糕的兒童自我狀態,這充分對應了“兒童乃成人之父”的理念。

  童年階段對人的一生都至關重要,我在之后的許多學校演講中,將嘗試提出這個觀念。

  而教育委員會在初中小學對本書進行宣傳,是我在看完俗話才能夠體會到的,教育委員會的用心良苦。校園教育者需要了解這些,更應該像咨詢師蒼鷺先生那樣,成為學生的心靈捕手,保護好孩子們的童年。站在蒼鷺先生的視角用心揣摩,能夠從中習得一些和孩子們溝通的奧義。

  讀師范學校的小伙伴應該對瑪利亞的名字不陌生,蒙氏教育的創始人。教育理念是“把兒童當成獨立個體,且反對填鴨式教育”。

  中間貝恩還分享了不少案例,來佐證這本書技巧的實用。

  末了,他再度夸獎:[如果沒有對大嚶的了解,他不會選擇《柳林風聲》。如果不是對孩子們清澈的愛,他沒必要創作出如此專業的作品。我現在相信《威茅斯系列》不是對大嚶的攻擊,而是對大嚶深沉的欣賞了。]

  什么叫歲月史書,這就是!

  再過幾年,估計壓根就沒人知道,克蘇魯的出現是為了回擊太陽報的攻擊了。

  “真的這么精彩實用嗎?我想我應該購買一本,因為我不知道如何與孩子溝通。”

  “對孩子們清澈的愛…想到了前陣子看到的新聞,好像顧陸兒時的家庭情況非常差,如果放在里昂,顧的父親都會被抓進警察局的差。所以他創作這部作品,是在自我救贖嗎?愿上帝保佑你。”

  “顧陸沒有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卻寫出了如此專業的心理學書籍。我的貞德,難以想象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威茅斯系列當然不是對大嚶的攻擊,如果討厭一個地方,是不可能把這個地方寫進書里的。”

  等等討論。

  甚至還有小天才說,“好像顧陸還有一本科普書籍,叫《平面國》,聽人說是一部可以引起孩子對空間數學感興趣的作品。現在心理學科普作品,又得到這么高的評價,我有一個想法,是否每個學科,都應該讓他創作一部科普書籍,這樣能為教育事業帶來一定推動。”

  如此口碑之下,拉起了非常高的銷量。

  首周,哦不還沒有一周,就五天時間,銷量就突破了22萬冊。你想想大嚶一共才多少人,再想想當前互聯網的興起,實體行業的沒落,一個非常夸張的數據。

  這就是受眾面,克蘇魯系列的受眾面,還是無法和童話作品相比。沒錯,蛤蟆先生是童話作品,因為從宣傳開始,出版集團就刻意忽略了科普屬性。

  因為無論中外,人類對科普都帶著抵觸心理。很大一部分人,因為上學時讀書讀太多,瞧見科普題材,連簡介都不會看,直接就會叉掉。

  “心理學科普銷量能這么高?要不干脆我也創作一本?”沃森靈機一動。

  他是非常關注時政新聞的,凡是有什么大新聞,他都會蹦跶出來用專業的心理學知識進行一番分析。別說沒用,他的收入是同等級心理學家的數倍。

  故此,蛤蟆先生拿到自07年之后,最快破二十萬冊銷量的時間。

  為何是自零七年呢?因為零七年是《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在大嚶的出版時間,就這本書,三十四小時就突破了20萬冊。

  “現代人最看重什么呢?哦,是情緒!”沃森想到了,創作思路也清晰了,“我要不要寫一本為何現代人會因為一點小事,而突然爆發出很大情緒的作品?”

  “名字就叫《躲在蚊子后面的大象》吧,聽上去就讓人有購買的欲望。”

  沃森教授這樣想著,他行動力非常強橫,因為下一刻打開電腦就已準備寫開頭了。

  突然來了一個電話,是秘書女士的電話,對方告訴他:“《每日電訊報》的記者想要采訪您。”

  對于采訪,沃森是來者不拒。對太陽報都接受,更何況是每日電訊報。

  這是大嚶四大報之一,報紙的讀者群體非常廣泛,因為內容也廣泛,有體育、旅游、藝術、時尚等專欄。

  整理了一番西裝,沃森來到會客室,和采訪的記者見面。

  得說一句,和貝恩有自己的心理咨詢室不同,沃森是開了一個“心理健康傳播公司”。

  記者是一位女士,名叫阿妮·吉克,灰色職業裝透露著干練,帶有一定感染力的笑容常掛嘴角。

  “你好,沃森教授,我是《每日電訊報》記者,叫我吉克就行。”阿妮進行了一個簡短的自我介紹。

  會議室不大,不過架設一臺攝影器材是足夠了。

  兩人相互打招呼,目前攝影器材是沒開的,阿妮先告知采訪內容。畢竟是正規報紙,不是太陽報。

  “我們是因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部作品而來。”阿妮說,“我們調查到,顧陸先生在幾年前在倫敦看了兒童劇《柳林風聲》,就想創作這樣一部作品。當時他來拜訪了沃森教授你,我們想知道這部作品創作方面的一些故事,沃森教授是否給予了很多專業的知識。”

  “這么隱秘的消息居然都被調查出來了,現在這個社會真沒有隱私啊,呵呵。”沃森云淡風輕地扯嘴角,實際大腦瘋狂旋轉。大概兩秒鐘,沃森想到了,好像他之前確實邀請過對方。

  本來是想讓顧陸宣傳一下自己的新書,然后他也出言吹捧顧陸的作品,一來二去他們的身份不就都高了嘛?學術圈的基本操作。

  沒想到,這華夏人一點也不按照常理出牌,拿著書就回華夏了,一點動靜也沒有。

  “并不是沒有隱私,只能說當時顧陸先生與太陽報的爭執非常激烈。”阿妮說,“熱點新聞人物肯定是有人跟蹤的。恰好顧陸先生來拜訪了沃森教授。”

  原來是這樣,沃森腦子里面閃過了兩個念頭。

  第一個,看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比他想象中還要出名。因為只有名氣這么大,才會引來媒體挖掘書籍背后的故事。

  第二個,顧陸在創作這本書之前,肯定是詢問了其他心理專家。

  “原來是這樣,可以理解了。”沃森說。

  有一個機會擺在沃森面前。

  當然,如果他隨便承認了,將來被顧陸打臉,那就太丟臉了。

  所以沃森準備“夸”,使勁地夸,編故事夸,夸得顧陸不好意思,夸得對方不好戳破。

  這樣他既有了熱度,又安全。

  想明白這些,沃森喝了一杯咖啡,他要開始編故事,哦不,要開始講述了。

哎呦文學網    文豪:這孩子打小就聰明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