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閑生活 第五百三十六章 成了傳說
這些天,裴炎在于志寧的指導下書寫兵部未來改制的方略,兵部要變得不一樣的,將來的兵部要成為將來天下各地折沖府的紐帶。
換言之,若要打仗兵部就要先行一步,給折沖府引路,并且糾正各地折沖府的作風與做派,摒棄舊習。
這也是于志寧為何看重劉仁軌的原因之一,貞觀年間劉仁軌打死了一個折沖都尉,還安然無事,并且還有軍功在身,這等人才不放在兵部確實可惜了。
再者說,裴炎與劉仁軌都去過戰場。
從冬至那天回來至今,裴炎書寫了幾天的章程,自在朝中任職以來,裴炎記得很清楚,這是他三次站在陛下面前,而站得這么近,僅此一次。
裴炎雙手遞上寫了數日的章程,道:“陛下,對兵部將來的所想,臣都寫在奏章之上了。”
有道是話不能說太滿,真的都寫盡了?
倒也不好說。
裴炎是個年輕人,至少他很耿直,看起來沒有這么多的小心思。
李承乾從內侍手中拿過奏章,打開看著。
蘇亶坐在一旁不知道該如何言語,干脆擺出一副閉目養神的模樣。
殿內很安靜,出入這里的內侍自覺地放輕了腳步,又見陛下正在專注地看著奏章,內侍們也連呼吸都是小心翼翼的。
尤其,這里還是武德殿,也不知陛下新年初一來武德殿是不是還有別的安排。
李承乾看了幾頁,詢問道:“往后的兵部官吏要多去戰場與折沖府走走?”
裴炎道:“正是。”
李承乾又看了看一旁的于志寧,他面帶笑意,看來對裴炎的方略很滿意。
這篇奏章很長,洋洋灑灑千余字,李承乾看完將其放在桌上,詢問道:“兵部糾正折沖府作風,那么誰來監督折沖府呢?”
裴炎被問得一時間不知該如何作答。
問話比作答容易得多,皇帝一句話就讓裴炎陷入了思量。
于志寧道:“臣以為兵部糾正自然是兵部監督。”
李承乾搖頭道:“監察之權還是交給御史臺,糾正之權交給兵部。”
于志寧行禮道:“喏。”
再看眼前的裴炎,李承乾道:“回去吧,好好過個新年,來年你與劉仁軌升任兵部侍郎,朕還要倚重你們。”
裴炎行禮道:“臣領命。”
“回去吧。”
又聽陛下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裴炎躬著身退出了武德殿,在內侍的帶路下離開皇宮。
武德殿內,李承乾給蘇亶與于志寧倒上茶水,思量道:“這人如何?”
于志寧道:“回陛下,好用。”
裴炎的確是個很好用的年輕人,六部中的兵部要開始改制了,必須要用到劉仁軌與他。
于志寧的能力出眾,可這么大的事他一個人不見得能應付,他需要幫手。
李承乾又道:“你放心,英公會幫你的。”
于志寧頷首。
蘇亶終于睜開眼,喝著陛下所賜的茶。
李承乾剝著核桃,神色輕松地道:“朕想讓更多的學子能夠入軍中歷練。”
見終于說到了崇文館,蘇亶松了一口氣,心中石頭總算是落地了,又道:“陛下旨意,臣莫敢不從。”
“朕還是想要與丈人商議,也讓于尚書也談談。”
武德殿內,茶水的香氣繚繞,君臣之間話語不斷。
談了好一會兒,李承乾道:“那么丈人的意思是十五歲孩子入軍最適宜?”
蘇亶頷首。
李承乾想到自己兒子的年紀,又道:“朕以為,丈人您會這么說,是因十五歲的孩子是最會闖禍的年紀。”
蘇亶又道:“陛下,不論是體格還是精力,這個年紀的孩子都是最好鍛煉的。”
明明是大年初一,想大外孫了就直說,李承乾揣著手又問道:“兵部覺得如何?”
于志寧思忖片刻,回道:“十五歲正好。”
李承乾看著兩人道:“那么此事就在上元節安排,兵部執行崇文館配合。”
蘇亶與于志寧齊齊行禮道:“喏。”
裴炎多半是回兵部了,于志寧還要接著去忙。
于志寧一直都是個勤懇的人,李承乾讓內侍給兵部準備好飯食,再給他們家多送一些年禮。
武德殿內就剩下翁婿兩人,李承乾忽然問道:“丈人近來身體如何?”
蘇亶點頭道:“挺好的。”
李承乾面帶笑意,又道:“武功縣的學舍關了吧,以后武功縣會有崇文館的人主持教學。”
蘇亶道:“喏。”
“朕也知道,以前有人說朕拿著教書大權,讓天下人都學崇文館的學識,也有人說朕想要成李唐一家之言,可朕從未這么想過,朕又豈敢。”
“陛下,坊間議論不必放在心上。”
“父皇!”聽到話語聲,抬眼看去是於菟快步而來,他道:“母后準備好午膳了。”
看到大外孫時,蘇亶眼神明顯一亮。
李承乾道:“你要不去你外公家住一些時日?”
於菟不悅道:“武功縣的人都不靈醒,兒臣不愿與他們走動,近來兒臣與舅爺學用人識人。”
太子的舅爺就是當今長孫無忌了。
李承乾揣著手道:“這孩子跟朕一樣,與舅爺親。”
蘇亶還是面帶笑意,神色上頗有些看到大外孫就心滿意足的神情。
李承乾又道:“你也要去崇文館走動,多去看看崇文館的學識。”
“兒臣懂得,上官老師會帶兒臣去的。”
蘇亶忽然覺得陛下讓上官任太子的舍人,實在是太英明了。
宮里的午宴依舊很豐盛,難得的是今天舅舅也在。
宴席上,父皇與母后坐在上座,李承乾與一眾兄弟姐妹坐在一起,眾人說笑話今年的事。
東陽一直沒想著嫁出去,她到了這個年紀,父皇與母后倒也不著急了,大有一種隨著她的意思。
飯后,李承乾坐在太液池邊釣魚,瞧著這里的景色十分愜意打了一個哈欠。
“皇兄?”
聽到身后的話語,李承乾道:“東陽啊。”
東陽雙手背負,笑著道:“孫神醫又回來過了。”
“他老人家什么時候回來的?”
“夜空異象的那晚,孫神醫就在妹妹的醫院,他老人家說如此異象必是有人作祟。”
李承乾心虛的一笑,果然還是被老神仙看穿了。
有些事啊,出現一次在人云亦云時就會成為傳言,傳言的年月久了就會成為傳說,但是某一樣東西它三番五次的出現,不僅會讓它變得不再稀奇,甚至會被人看穿。
永遠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李承乾也不知道自己的把戲可以持續多久,大不了以后不用了,干脆就此失傳,等以后人們再發現其中奧秘,總會被證實的。
東陽的心思都放在了事業上,她主持著關中最大的醫院,這座醫院有數百名大夫,而且還能時常支應軍中。
李承乾問道:“今年你們醫院發往南詔的人手有多少?”
“不多,十余人吧,算上各地召集的醫者,在南詔的醫者該有百余人了。”
“派去的醫者也不少了。”臨川恰巧出現。
“你們北苑如何?”
聽皇兄一問,臨川又道:“北苑沒多少人,還是老樣子,我們的學識尋常人不一定學得會。”
東陽道:“正常孩子的基礎,是學不會的。”
都是從東宮出來的,東陽與臨川,乃至李麗質的學識都是東宮學來的。
只能說有些基礎或者思維能力,東宮的兄弟姐妹與尋常人之間是有區別的。
那這個區別究竟有多大,李承乾也不知道。
今年的正月很平靜,直到正月初八剛過的這天,裴行儉與薛仁貴,劉仁軌回到了長安城。
一起而來的還有一個塞人王,這個塞人王給天可汗帶來了十車金子。
正月初十的這天,梁建方大將軍也回到了長安城。
關中又下起了雪,王玄策就住在朱雀大街東市邊上的一處宅邸,天竺女王正在與一個婦人討教著唐人的妝容。
王玄策懶散地出了家門,就去找了蔣師仁。
蔣師仁在左領軍任職,見到王玄策平安回來,他笑得合不攏嘴。
當年蔣師仁身為副使與王玄策一同前往天竺,被天竺人拿下,又從牢獄中逃出來,拉起一支兵馬活捉了阿羅那順,那是他在長安城能吹一輩子的大事。
蔣師仁早就聽說蔥嶺的大勝,又聽到王孝杰遠征大食,遲疑道:“那小子還年輕,怎么就要去遠征了?”
“他說好不容易走這么遠,不殺個夠本沒臉回長安,要再去奪下幾座城才回來。”
王玄策給彼此的碗中倒上酒水道:“他若想回來,什么時候都可以回來。”
正說著,見到一雙大手奪過了酒碗,王玄策神色不悅地抬頭看去,見到了薛仁貴,當即換上了笑臉,“薛將軍。”
薛仁貴將碗中的酒水一飲而盡,問道:“那個吐蕃老者,死了?”
王玄策頷首道:“我親自給他下葬的。”
薛仁貴坐在一條板凳上,手掌在膝蓋上一拍,“某家在途經沙州時遇到了祿東贊,聽他說了這個消息,沒想到……”
裴行儉快步走來道:“薛大哥,聽說了嗎?兵部要做一件大事。”
“嗯?他們要做什么大事?”
裴行儉壓低嗓音道:“我也是聽狄仁杰說的,他說兵部要管著我們軍中,還要募一群年輕的學子進入軍中,這一次該有三千余人。”
蔣師仁道:“往年崇文館去軍中的學子也不少。”
裴行儉搖頭道;“這一次不同。”
不良人的消息是最多的,狄仁杰與不良人走得近,他的消息肯定不會錯。
這個新年兵部與崇文館的官吏根本就沒有休沐,而是過了初一之后,一直在忙碌走動。
還有很多的學子被召集了起來。
起初沒人在意這件事,因往年不休沐的官邸也很多,一忙就是一個新年。
可如今,動用的人未免太多了。
乾慶十二年,上元節剛過,于志寧與裴炎,劉仁軌三人這才將一切事宜安排好。
兵部先是將各路大將軍都請到了春明門前。
在長安城門的春明門前,這里建設了一個高臺。
一群少年站在高臺上,冷風吹著他們衣衫,讓他們的衣衫獵獵作響。
今天是這群少年人入軍的第一天,他們要先入軍兩年,只要入軍滿兩年就可以在朝中為官,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文吏,朝中直接給他們分配。
李世民已是一頭的白發,他站在城墻上又看向一旁的兒子,問道:“你的朝堂能容下這么多人嗎?”
李承乾道:“地方建制不全,人手依舊短缺,在去年秋季的時候,各地遞交了文書,各道州縣的建制官吏缺口還差三萬人。”
李世民竟然一點都不為這個兒子擔心,根本不擔心這個兒子能不能養活這么多人。
“你治理社稷十余年了,還缺這么多人嗎?”
“兒臣慚愧。”
“有什么要朕幫你的,你直說。”
“兒臣還能應付的。”
學子入軍的事自然少不了禮部,在褚遂良看來禮部能摻和這件事,多半是許敬宗找了關系,甚至是討好了上官儀與太子。
於菟跟著盧照鄰走上了高臺。
李世民道:“朕的孫子去做什么?”
李承乾道:“他執意要上臺,朕也攔不住他,隨他去了。”
李世民嘆道:“朕就知道,你會治國,卻養不好孩子……好在!有朕在,朕可以好好看著這個孫子,以后這么多人面前,就不要讓他出面了。”
“兒臣謹記。”
盧照鄰看了看身后的百余人學子,手拿著一卷書,朗聲念道:“你們都是萬千鄉民的孩子,不論將來你們身居朝堂軍中如何地位,都不要忘了你們來自何處,繼承遺志,肩負重任,不要忘了父輩的艱苦,為保家衛國,為邊疆安寧,為萬千黎民,宣誓!”
於菟率先朗聲道:“我宣誓!”
身后的百余人高聲道:“我宣誓!為保家衛國,為邊疆安寧……”
看孩子們面朝陽光,這一刻李承乾笑了,由衷的笑意掛在臉上,眼角處有熱淚流下。
緊接著是一批又一批的學子登上高臺,他們每個人在冷風中帶著堅毅的聲音,在長安城坊民的注視與見證下,孩子們高聲宣誓。
大唐太子的悠閑生活 第五百三十六章 成了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