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哎呦文學網>>晉末長劍

簡單介紹下休耕輪作制度

更新時間:2024-06-07  作者:孤獨麥客
晉末長劍 簡單介紹下休耕輪作制度
首先摘抄一段定義:

休耕,農業術語,不是讓土地荒蕪,而是讓其“休養生息”,用地養地相結合來提升和鞏固糧食生產力。

休耕往往伴隨著輪作。

輪作,農業術語,指在同一塊田地上依次種植不同的作物,以保護土壤的生產力。這種做法可以改善土壤肥力,減少病害,同時也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古代東西方都有類似的休耕—輪作制度。

以中國為例,睡虎地秦簡田律言“受田”分“墾”與“不墾”。

“不墾”的就是休耕地。

周禮•大司徒曰:“不易之地,家百畝;一易之地,家二百畝;再易之地,家三百畝。”

東漢鄭眾釋曰:“不易之地,歲種之,地美,故家百畝;一易之地,休一歲乃復種,地薄,故家二百畝;再易之地,休二歲乃復種,故家三百畝。”

也就是說,300畝地里面,非常肥沃的100畝每年都種、差一點的一年隔一年種、再差一點的種一年休耕兩年。

氾勝之書曰:“二歲不起稼,則一歲休之。”

這里已經明確說明,如果連續兩年莊稼長勢不怎么樣,就要休耕一年。

當年也有連續種的。

戰國時就有,西漢時更多,可能人口增長后沒有那個條件休耕了。

到了東漢,連種愈多,休耕慢慢減少,大概還是因為人口壓力。

說完東方,再說西方。

歐洲中世紀時也有古老的休耕—輪作制度,且一直延續到了17、18世紀。

這個時候,資料就很詳實了,下面我主要引用歐洲的資料——至于為何不用中國的,因為古書上沒有休耕—輪作的技術細節,只提了名詞,而且17世紀的中國早就不存在多少休耕—輪作傳統了,原因大概還是人口爆炸。

眾所周知,在工業革命之前,西方農業主要還是莊園制,和中國魏晉時代有些類似。

他們的輪作—休耕制度很簡單,也被稱為“三圃制”。

即地大體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叫“春播地”,一般種豆子、蕎麥等農作物。

第二部分叫“秋播地”,一般種小麥、黑麥之類。

第三部分叫“休耕地”,一般種牧草或經濟作物,或者干脆什么也不種,荒廢一年養護地力。

這種制度一年可以收獲兩次糧食。

到了17、18世紀,因為人口開始大幅度增長,以及航海貿易的盛行,歐洲國家的休耕—輪作制度開始了改進,且帶有大量的經濟作物特征,主要是牲畜,因為人要吃肉和奶。

以人口最密集、商品經濟最發達的低地地區(今荷蘭、比利時)為例,一個典型的莊園運作模式是——

第一年:

春播地A種蕎麥。

秋播地B種黑麥。

休耕地C種牧草——低地一般是苜蓿,法國是驢喜豆,西班牙是紫花苜蓿,注意,這都是豆科牧草,有根瘤菌固氮,能從大氣中吸收氮元素,固定到農田里,增加養分。

第二年:

A種豆子(有根瘤菌)。

B種牧草,莊園主規定第一年種植黑麥留下的茬要翻耕后留在地里,然后在此基礎上種牧草或蕪菁,主要是喂養牲畜,但有時候也會不收獲牧草,選擇將其翻耕入泥土中,作為綠肥留在地里。

C種小麥。

從兩年的對比來看,第一年C是休耕地,第二年B才是休耕地;第一年B是秋播地,第二年C變成了秋播地……

第三年:

繼續輪耕。

這里額外提一句,為什么歐洲人喜歡換著種農作物呢?因為這樣可以減少病蟲害。有些害蟲往往是針對特定農作物的,換著種能提高產量,減少損失。

另外,谷物無法有效抑制雜草生長,會帶來繁重的鋤草工作,干脆輪種牧草得了,有些品種的豆科牧草,往往能建立對雜草的優勢——這個我不太懂,歡迎有識之士科普。

可能你們也看到了,在主糧之外,歐洲人一定要拿三分之一的土地種牧草飼料,寧可犧牲這部分糧食產量也要這么做。

為什么?其實是為了養大量牲畜。

為什么要養大量牲畜?這個我也搞不懂了,哈哈,可能跟文化、傳統有關吧。

當然,養大量牲畜也不是壞事,效率也不低。

牲畜可以積聚肥料,比人能拉多了。

下面我簡述一下當時歐洲人養牲畜的套路——

首先,建一個牲畜欄,把牲畜養在里面,可能會分類別關起來,這個我不太清楚。

其次,牲畜直接在牲畜欄里撒尿、拉屎。人們往糞尿上添加沙土和泥炭(好像也是一種肥料……)以吸收液態糞肥。

第三,定期把這些沙土、泥炭、糞便清理出來,堆熟之后肥田,給種植糧食的地塊增加養分。據歐洲人發現,有些經濟作物特別喜歡這些肥料,長勢良好,比種主糧長得還快。

第四,喂養牲畜的飼料就是休耕地上種植的苜蓿、驢喜豆之類。收割回來喂養,有時候會晾干一部分用作冬季飼料。

冬季飼料肯定是不足的,因此歐洲人有深秋殺牲畜的傳統。而殺牲畜,需要大量香料腌制,這也是歐洲大航海時代香料需求激增的主要原因——人們富起來了,吃肉的人多了,西班牙、葡萄牙的腌制火腿銷量激增,連帶著香料需求大增。

另外,他們有吃奶制品的傳統,可能這也是為什么一定要養大量牲畜。

有的莊園土地較多,莊園主允許農奴把牲畜直接趕進休耕地里吃草。

大航海時代來臨后,莊園主甚至允許農奴種植經濟作物,但需要自負盈虧,有些農奴就“冒險”種植更具經濟價值的作物,如亞麻(航海繩索需要)、煙草之類。

三圃制之下,三年之內,每一塊地只有一年種植對土壤養分消耗非常大的黑麥、小麥之類的主糧。

另外兩年之中,有一年是種豆子(根瘤菌固氮),還有一年種豆科牧草(根瘤菌固氮),這其實就是養護地力的手段。

除此之外,大量牲畜糞尿混合著沙土、泥炭被放進田里后,進一步增加了養分,能使種植主糧的那一年獲得較好的收成。

綜合算下來其實收益不低。

當然,以上介紹的三圃制是改良后的三圃制,發端于17世紀,盛行于18世紀,對歐洲農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農業技術最高的荷蘭,種子收獲比普遍達到了1:10以上。

這什么意思呢?就是地里播15斤種子,可收獲至少150斤糧食,如果是20斤種子,則收獲200斤糧食。

有些特別優質的高產地塊,曾達到了過1:20的種子收獲比,但這不是普遍現象,暫且不談。

這一時期的歐洲農業,被稱為“農業革命”——對應中國明朝后期、清朝中前期。

農業革命極大提高了歐洲的糧食產量,并額外提供了更多的肉、奶、脂肪,歐洲人口開始以遠超之前一千年的速度快速增長,并給社會供應了大量脫離農業一線的人員。

這些人員加入了航海、商業、手工業生產,彌補了勞動力缺口。

量變產生質變,工業革命漸漸來了。

可以這么說,沒有農業革命,就沒有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時代需要大量“非農人口”,沒有農業革命這個前置條件,是不可能實現的。

好了,一不小心寫多了,就到這吧,下班。

這可是為你們加班寫的啊,票,票,票。晉末長劍 簡單介紹下休耕輪作制度

上一章  |  晉末長劍目錄  |  下一章
Copyright (C) 2012-2012 哎呦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