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晚上,已經被正式定名為“遄達900渦輪生產項目組”的研發團隊便召開了第一次全體主要成員參加的項目研討會。
“同志們,這個任務對于鎬飛,對于整個集團的重要性,我想就無需再次強調了。”
常浩南開場直接進入主題:
“羅爾斯·羅伊斯給我們的生產合同包含兩個部分,一是相對傳統的高壓渦輪,這一塊的資料我下午簡單看了一下,屬于RB211524B4所用航材的升級型號,可以在之前的經驗基礎上拓展。”
他從面前的文件夾中抽出一張紙:
“而且,經過技術部門的初步測試,英國人給我們的渦輪葉片屬于半成品胚料,葉冠部分尚未完成加工,并且表面也還沒有涂敷隔熱涂層…”
顯然,作為老牌企業,羅羅對于一些特別敏感的部分,還是有防備的。
雖然找人加工多少難免要泄露一些機密信息,但去掉葉端的詳細設計參數,以及隔熱涂層所用材料這兩個渦輪結構關鍵細節之后,至少可以避免華夏原樣復刻一臺遄達900出來——
到2002年這會,已經很少有西方企業敢說“把技術交給他都造不出來”這種話了。
“當然,大家只是商業上各取所需罷了,留一手才是正常的。”
常浩南對此倒是非常看得開:
“而且,這樣的半成品胚料處理起來反而更容易,一是不用考慮涂層問題,再有就是夾具可以直接固定在葉端和葉根,甚至都不用重新設計…”
“總的來說,這一部分工作就是根據新的鎳合金材料性能,找到合適的加工工藝參數,工作量或許有一些,但基本上就是按部就班。”
剛聽到此處時,眾人,尤其是張振華不免松了口氣。
結果,常浩南的下一句話,直接就讓他們笑不出來了:
“所以,現在有了前面的經驗積累,高壓渦輪這一塊,我準備放手交給你們來做…”
說完之后,前者雙手拄著下巴,目光平淡地掃過面前的諸多面孔。
并在幾個位置特地駐留了一段時間。
就好像在思考到底挑選誰作為幸運聽眾一樣…
一瞬間,會議室中的溫度仿佛降低了不少。
盡管常浩南的表情仍然和煦,但看在旁人眼中,就仿佛上學時出現在教室后門窗外的班主任一樣…
“常…常總。”
張振華下意識左顧右盼一番,覺得這件事恐怕大概率要落在自己頭上,難免有點心虛:
“我覺得,是不是…應該再沉淀一下?”
這倒也不能怪他領悟得慢。
之前搞渦扇10生產定型那會,常浩南自己也是從頭開始研究,606所那邊雖然當時未必跟得上節奏,但至少算是經歷了一遍全過程。
了不起回去之后還可以慢慢領悟。
但到了之前試制RB211渦輪葉片樣品的時候,不僅常浩南自己已經非常熟練,就連從606所過來支援的那老幾位,都已經經歷過渦扇10和M883兩個型號的歷練了。
所以進度其實推的很快。
要知道,羅羅那邊感覺好像是過了快40天,但其實對于鎬飛來說,刨去接收資料、對接需求,還有幾輪試生產之后,也就用了一個月而已。
再加上張振華出身430廠,基礎本來就弱一些。
心里沒底,也是正常的。
不過常浩南卻深知,有些人你不逼一逼,他就永遠達不到極限。
而且,眼下他正好人在鎬京,就算真出了什么差錯也好兜底。
要是等到這個項目結束之后才讓張振華開始挑大梁,那糾錯成本可就高了…
“老張啊…”
常浩南用半開玩笑的語氣說道:
“咱們手上兩個生產任務,另外一個是用了耐高溫鈦合金的低壓渦輪,這類材料對于咱們來說幾乎完全是空白。”
“本來我是打算自己負責后面這部分的,但你要是實在不愿意,那咱們也可以換一下…”
只能說,掀房頂理論有些時候確實是好用。
人都麻了的張振華頓時搖頭:
“不不不…那我還是去負責高壓渦輪部分好了…”
會議室里頓時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不過,這種時候也不能一味壓榨。
肯定還是要給予一些支持。
于是,在笑聲逐漸平息下來之后,常浩南又繼續道:
“另外,我會讓陳中升同志,還有鐘翼同志作為技術顧問加入到你那邊,他們在鎳基合金材料的工藝開發方面都已經比較有經驗了。”
“我相信,有你們三位合作,一定能妥善解決好高壓渦輪的生產問題…”
他點到的兩個名字分別來自606所和黎明廠,都是被劉永全選過來支援兄弟單位工作的技術人員。
并且,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即便在項目結束之后,鐘翼也仍然會留在鎬京這邊擔任領導崗位。
“那感謝常總…”
張振華原本有點發白的臉色稍微有了點血色。
常浩南擺擺手,緊接著直接切換到了下一個話題:
“接下來就是關于低壓渦輪的部分…”
說到這里,他也稍稍調整姿勢,把身體坐直了一些。
這意思類似于“我要動真格的了.jpg”。
而緊跟著常浩南的動作,整個房間的幾十號人都緊跟著嚴肅起來。
“其實一般情況下,低壓渦輪的工作溫度比較低,對于散熱的需求并不苛刻…不過遄達900這個低壓渦輪的情況比較特殊。”
這一次,他不再是直接在空氣中比劃,而是打開了旁邊的筆記本電腦以及投影儀。
幕布上很快顯示出了一張標注著諸多數據的設計圖。
但并不是作為重中之重的葉片部分。
而是渦輪盤。
或者嚴格來說,是渦輪盤和渦輪軸連接的部分。
“在低壓渦輪這塊,難點一方面是我剛才說過的材料問題,我們過去沒做過,不熟悉,另一方面就是這個渦輪的設計比較…奇怪。”
常浩南斟酌了半天詞句,最后才找出了一個比較委婉的說法。
“可能是因為采用三轉子結構,本身已經導致轉軸部分非常復雜,也可能是其他什么原因,總之在低壓渦輪部分,羅羅沒有給遄達900做防超轉設計…并且雖然沒有足夠的資料,但我懷疑他們在中壓渦輪那邊甚至也沒有…”
“平常情況下這倒是不會有什么影響,但是一旦出現什么故障,導致渦輪軸斷裂,那失去負載的中壓和低壓渦輪就會在氣流推動下轉速急劇上升,直到葉片承受不住巨大的離心力被甩到發動機外面去…”
常浩南作為航發設計師,難免有些職業病。
總之就是怎么看怎么別扭。
關鍵是他手頭沒有遄達900的完整技術資料,并不知道羅羅準備如何解決這方面的隱患。
還是說他們真就自信,認為自家發動機不會出現斷軸問題?
“說起這個,常總。”
任炳達突然插進話來:
“之前我和西羅公司那邊對接的時候,聽喬治·布林先生無意中提起來過。”
“他說負責生產遄達900發動機渦輪軸和渦輪附件的,分別是石川島播磨重工業公司,還有川崎重工業公司…”
“咳咳——”
常浩南差點沒繃住。
想笑,又覺得不太合適。
結果被口水嗆到了…
實際上,IHI和川崎本身并未被卷入到當年的日企質量風波之中。
不過在經歷了那樣一次事件之后,羅羅竟然還敢選擇他們作為供應商,只能說…
勇氣可嘉。
“算了,先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再說…”
常浩南收斂起笑意,朝著任炳達擺了擺手:
“總之,跟我們有關的地方是,這個渦輪盤和渦輪軸對接的部分,氣膜孔密度要比一般的型號更大,而且對于加工過程中的應力控制,以及缺陷控制的要求也更高…”
常浩南用了大概三個小時的時間,簡單介紹了一下自己的研發方案,以及各個小組所負責的具體方向。
不得不說,即便是對于他而言,這也算得上是個挑戰。
主要還是個工期問題——
表面上,羅羅那邊這一次要的不急。
甚至還特地要求把合同簽訂日期寫到了2002年12月份。
而樣品交貨肯定不能比簽合同更早,所以更是被一桿子支到了2003年4月之前。
這樣算下來有將近8個月。
似乎時間表很是寬裕。
但常浩南卻知道,2003年初很可能會發生一次意外事件,導致整個明年上半年的工作進度都受到影響。
如果刨除這部分,那就只剩下四個月。
再刨除由于一時間聯系不上佩雷爾曼,被迫推遲到年末舉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
就只剩下三個半月了…
還是得爭分奪秒才行。
在分配完任務之后,研討會也就進入了尾聲。
所有人回去休息一晚,第二天就正式開始工作。
而常浩南,卻又單獨叫住了正準備離開的任炳達:
“老任啊,等一下。”
后者屁股剛抬起來一半,就又坐回到椅子上:
“常總您說。”
常浩南一邊伸手在面前有關高溫鈦合金的材料上敲了敲,一邊沉聲說道:
“你是本地人,鎬交大和鎬工大那邊的情況應該比較熟悉。”
“回去之后想想看,金屬材料研究這塊有沒有為人比較可靠,水平也還過得去的學者,到時候把他們,當然我也會從621所那邊找一些符合要求的同志,都拉到我們項目組里來。”
任炳達沒有回話,只是露出了一個“我懂”的笑容,接著點了點頭。
根據西羅公司和鎬發集團簽訂的合同,乙方不得將有關遄達900的技術資料交給未經甲方任何的第三方機構或單位,
當然,這只是合同模板里面一定會加上的一句話而已。
實際情況是,羅羅知道鎬發集團一定會把資料拿去借鑒。
鎬發集團也知道羅羅知道自己會把資料拿去借鑒…
不過這種事情,心知肚明歸心知肚明。
還是不能做的太難看。
所以常浩南并不準備公然違反規定——
不把資料交給第三方,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