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046章 反隱身能力

  原本,隨著飛機平安降落,塔臺中自然而然地爆發出了一陣歡呼聲。

  除了必須留在崗位上的部分指揮崗位以外,多數人已經準備下樓迎接試飛團隊凱旋。

  但隨著王曉模這擲地有聲的一句話,原本還有些嘈雜的大廳里,幾乎瞬間就安靜了下來――

  世界最強,沒有之一!

  總結出來就是這么簡簡單單八個字,但卻足夠所有人回味許久…

  甚至是回味半生。

  最近幾年,華夏確實在多個領域都取得了明顯的提升。

  但畢竟起點實在太低,而且把技術落實到項目上還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因此,盡管已經有部分成果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但具體到產品上面,即便是渦扇10,或者殲10、殲11這些最頂尖的型號,也都只能算是“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就是跟別人處在伯仲之間。

  誠然,對于十年之前才定型量產殲7E的華夏來說,能跟別人共享“世界領先”這個頭銜,也已經是巨大的飛躍。

  但終究還是不如今天這樣簡單直白。

  那句“跟別人比沒意思,要超就超美國!”言猶在耳,如今已經在航空系統這邊提前實現了。

  不僅如此,常浩南主持開發的數據鏈和空中指揮系統,也將空警2000這個型號原本的一點點缺憾徹底補齊…

  如果非要說哪里還有點可惜,那就只有因為時間表的限制,沒能用上目前正在如火如荼測試當中的光控相控陣體制…

  這個,就只有等下一代預警機再說了。

  而在王曉模對面,前來視察首飛情況的喬晨青也是被前者的堅決震住了一瞬間:

  “綜合性能最強的預警機…”

  他口中輕聲念叨了一遍,接著重新轉過頭,看向已經完成減速,正在跑道上緩緩駛向滑行道入口的200001號機。

  喬晨青這一代軍人,可以說人均琢磨了大半輩子要如何以弱勝強。

  中間條件最艱苦的一些年,所考慮的甚至是如何用只有機炮的殲6去對抗三代機。

  曾幾何時,就連“導彈化”都好像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如今突然拿到一種比所有假想敵都更強的裝備…

  一時間甚至讓人感到有點無所適從。

  “我記得立項那時候,寫著的有效探測距離是450km?”

  以喬晨青的職位,不適合在這種時候表現得過于矯情。

  所以只好把話題轉移到技術層面上來。

  “那個數字…其實不太重要。”

  王曉模一邊往門外走一邊解釋道:

  “您知道,實際作戰中,目標的相對高度、方位、RCS、運動趨勢…這些都會影響雷達的探測效果,而我們的空警2000采用相控陣體制,加上C波段和L波段的雙面陣,基本上可以最大限度地應對所有不同種類的目標。”

  “就算是隱身飛機,因為重點的優化方向也是X波段,所以在面對L波段這種相對低頻的雷達時,也會更容易被探測到。”

  這一點,可謂是敲在了喬晨青最關心的要害上。

  2003年這會,YF22的試飛已經進入了最后階段。

  作為一種冷戰末期開始研發的型號,ATF并未沾染太多90年代以來美國軍工項目的拖沓陋習。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最多再有兩三年,F22就將會正式量產了。

  而到那時候,剛剛獲得第三代戰斗機沒幾年的華夏空軍,又要陷入與對手出現代差的情況。

  盡管F22的采購量一砍再砍,已經從最開始的預計四位數到如今的200左右。

  但隱形飛機,畢竟還是質的區別。

  前些年巴爾干打下來那架B2,在外人看來可能是象征著隱形飛機的末日。

  但了解內情的人才會知道,那個戰果背后有多少極端的巧合以及新技術。

  反而證明了隱身飛機的價值。

  所以,當聽王曉模說到反隱身的時候,喬晨青幾乎當即就走不動道了:

  “那就是說,即便美國人的F22正式服役,我們也有辦法應對咯?”

  這個問題,就不太好回答了。

  以至于前者都遲疑了一下:

  “嗯…只靠單一手段的話,面對隱身飛機還是會有隱患,至少L波段的探測精度不夠,而且由于天線物理尺寸的限制,也很難裝在戰斗機上面,最好還是能實現多平臺、多探測源的復合偵察,正好也是數據鏈能夠發揮作用的領域…”

  這個時候,走在旁邊但一直沒說過話的常浩南也接著補充道:

  “而且退一步講,就算我們能靠現有的技術發現隱身飛機,但隱身也只是第四代戰斗機諸多優點當中的一個而已…您應該見識過,第三代戰斗機在面對第二代戰斗機時的全方位優勢,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反隱身技術只能縮小優勢,但要想真正對抗第四代戰斗機,那只有讓我們自己也裝備四代機才行。”

  “我們也裝備四代機啊…”

  喬晨青背過手去,雙眼目光深邃地望向天邊,仿佛正幻想著那里有一架涂著八一軍徽的第四代戰斗機在飛行。

  政工出身的他之所以能夠代理空軍司令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任劉堯順的身體情況突然惡化。

  考慮到年齡因素,很可能過不了幾年就會退居二線。

  因此,喬晨青心里覺得,自己大概率是無法在任上看見華夏四代機服役的那一天了…

  首飛成功,只是漫長測試階段的開始。

  正所謂,首飛難,定型更難。

  由于空警2000與空警200在氣動結構和機載設備層面的差距太大,因此很難參考后者研發過程中的相關經驗。

  很多東西都需要重新開始。

  其中最特殊的,自然就是常浩南負責研發的那套指揮系統。

  這也是空警200和空警2000之間最本質的區別――

  前者只是把一部雷達搬到了天上,具體的作戰指揮和決策下達,還是需要由地面指揮所或者一線戰斗機來完成。

  后者則是集合了偵察、指揮、控制、通信等多種功能的、真正的空軍作戰中心。

  二者的級別也存在巨大不同。

  實際作戰當中,空警200上面只需要一名少校或中校級別的軍官負責對信息的上傳下達。

  但空警2000上面則可能需要一名師級指揮員,以保證在整片空域內都擁有最高權限。

  因此,在鎬飛集團對飛機本身開展高密度試飛的同時,常浩南所帶領的團隊,也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機載指揮系統的軟件設計。

  在步驟上,軟件項目和硬件項目沒有太大區別。

  也要分成原理驗證、技術驗證、工程驗證…等等過程。

  唯一不一樣的可能只是,由于代碼可復制的特性,所以不需要額外搞一個生產定型而已。

  而目前的指揮系統,就是處在原理驗證向技術驗證過渡的過程當中。

  為了盡快實現這一過程,常浩南在不改變軟件底層邏輯的情況下,把系統內可用節點數量從成品軟件計劃當中的最多200個縮減到了20個,以加快開發進度――

  反正本輪只是技術驗證,并不要求完全還原實際使用當中的情況。

  20個目標怎么也足夠了。

  得益于這次簡化,在首飛僅僅二十天后,空警2000的指揮系統就以Alpha測試版的形態被安裝到了原型機上面。

  這也意味著,該型號在功能上真正達到了完全狀態。

  那么下一步,自然就是和作戰飛機一起,進行機載設備層面的測試…

哎呦文學網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