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靈川立刻想起盤龍城從仙由退兵的理由之一,就是紅將軍閉關!
時局仍不穩定,紅將軍怎會急匆匆閉關?這件事鐘勝光只字不提,眾人只是心底惴測,但不多問。不過后來紅將軍也出關露面了,看起來一切安好,大家也放心不再多慮。
不過賀靈川有空時回想,幾年前他初入盤龍城、第一次見紅將軍,后者身上氣勢強大。那種感覺就好像人直面高山,走得越近越覺其巍峨和不可撼動。
但他現在再遇紅將軍,后者好像變成了一個黑洞,看不出究竟,但知道深不可測。
要知道賀靈川已經今非昔比,對上仙人都能過幾招,卻依舊無法評估紅將軍的力量。
毫無疑問,對比幾年之前,她的實力又有大幅度增強。其實這也側面反映在盤龍城的攻城掠地和擴大影響力等行為上了。
鐘勝光拍著賀靈川的肩膀道:“紅將軍告訴我,利用大方壺降臨的方法,其實彌天也一直在摸索和測試。它也很沒把握。”
“明白了。”賀靈川很清楚,紅將軍雖然強大,但本質上不脫神降之軀的范疇。彌天打算利用紅將軍的身體“完全”降臨人間,也就是基本把自己的意識和力量都轉移到紅將軍身上,以此繞開兩界壁壘的阻隔。
這種偷渡的方式是鉆法則的漏洞,但必須通過大方壺這個媒介來進行。
鐘勝光煉制明燈盞的時候有多忐忑,彌天在試驗大方壺特性的時候也不遑多讓。畢竟這一想法、這一舉措也是前無古人,祂是第一個這么干的。
能不能如它預想中的成功,想必彌天也沒譜。
“所以,紅將軍前段時間才會閉關?”賀靈川感覺到了不妙,“她要配合彌天測試?”
鐘勝光嘆了口氣:“不得不為啊。”
紅將軍早就與彌天定下契約,不能抗拒祂的上身。
賀靈川很早就知道,想擺脫“神降之軀”的詛咒幾乎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抹掉天魔種在軀體當中的“印記”。他自己是用卡BUG的方式,把奈落天的分身種進大方壺,于是奈落天就沒辦法派第二個分身下界。
但紅將軍的麻煩要復雜得多。
賀靈川雖知鐘勝光早就深思熟慮,還是忍不住提出了建議:“如果把彌天誘騙到大方壺內的空間,關起來呢?”
“壺內空間?”鐘勝光看他一眼,目光怪異,“哪來的壺內空間?你怎么想出來的?”
“沒有么?”賀靈川干巴巴道,“既然是個壺,它里頭總是空的吧?”
“雖說名為‘壺’,但我拿到大方壺之后,屢次神念探入,里面都是渾沌一片,好似什么也沒有。但我還能清晰地感受到,壺內應該是…”鐘勝光組織了一下措詞,“有某種存在。只是那樣的形態,我無法溝通。就好像人不能和天地溝通,不能和法則溝通。”
“原來如此。”賀靈川一臉恍然,心里卻泛起軒然大波。
在歷史上的盤龍城時期,大方壺還沒有開辟出壺內空間!
但是賀靈川首次進入盤龍古城、首次跳入神廟前的水池時,這把神器的壺內空間就已經存在了,并且容納了那么多的盤龍英魂!
再聯想自己在大衍天珠見到的盤龍城破當天的情景,想起鐘勝光自刎前的懇求和誓言,想起妙湛天說起城破當日被千雷轟頂的紅將軍,他終于明白:
大方壺自身確實是不斷演化,在遇到賀靈川之前,它最驚人的一次變化就是壺內空間的從“無”到“有”,從渾沌到開天辟地。而這很可能是鐘勝光和紅將軍促成的。
并且還有極重要的一點:
在盤龍城時代,這把大方壺與鐘勝光大概率有某種溝通方式。否則在盤龍城破的危亡之際,鐘勝光為何篤定大方壺會接受自己的請求?
賀靈川現在很想知道,到底是誰告訴鐘勝光,明燈盞可以幫助紅將軍對抗彌天?而鐘勝光又為什么會深信不疑呢?
可是這把壺到了賀靈川手中之后,這種溝通就變得很…深奧了。
他當然知道,壺子本身是有意志的,否則為何帶他進入壺中空間,為何替他淬煉和融變具羅樹、問道樹的種子,但它從不跟他直接溝通,只讓他自行領會。
反正他和鐘勝光的關系已經非比尋常,他干脆就直接問了:
“指揮使,到底是誰認證明燈盞對紅將軍有用?難道是大方壺?”
后一句,他也只是隨口一提,卻沒想到鐘勝光微一遲疑,居然點頭了:
“唔,也可以這么說吧。”
這意思是,雖不中亦不遠矣。
“大…”賀靈川嗓子有點干,“大方壺能與您直接溝通么?”
“直接”兩個字,咬重音。
大方壺也能與他溝通,但基本是通過你猜你猜你猜猜猜的方式,絕不會告訴他“你要去找明燈盞”!
好不公平啊!
鐘勝光又躑躅一下,才道:“大方壺不能,但大方壺的器靈曾經可以。”
他再次強調:“曾經。”
“器靈?!”這一瞬間,賀靈川腦海走馬燈一樣閃過很多念頭。
大概是他臉上表情太震驚,鐘勝光反倒覺得奇怪:“大方壺也是法器。法器有器靈,奇怪么?”
賀靈川只能說:“不奇怪。”
成天躺在他懷里胡亂嘚吧的攝魂鏡,也是器靈啊;附在披風上的血魔,從某種意義上說也能算作是器靈。
但是大方壺的器靈呢?為什么不來找他?
明明一百多年前,它可以跟鐘勝光直接溝通的!
是了,鐘勝光派他遠赴重洋去取明燈盞之前,還問過他一個問題:
你覺得大方壺有靈還是無靈?
原來如此。
“但是祂告訴我,大方壺總有一天不再需要器靈。”鐘勝光又拍拍賀靈川的肩膀,“說回正事。你最近帶兵,有沒有發現元力稍許不同?”
“更強大了。”賀靈川并沒說盡,“元力不是來自大方壺么?您問一問壺子的器靈,說不定就有答案。”
何必舍近求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