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無法無天 第四百二十五章 嵩山見佛,佛在心里
第436章嵩山見佛,佛在心里
大宋慶歷九年如約而至,這是趙駿來到大宋的第十三個年頭。
從公元1036年,到現在公元1049年。
在這十三年間,大宋的變化談不上翻天覆地。
理工科蓬勃發展,但僅限于汴梁。
科技產業存在,可只在小范圍上傳播,還沒有惠及普羅大眾。
商業繁榮程度大增,不過也只是在開封、成都、杭州、泉州等邊境、臨海或者傳統商業城市。
普通小縣城的商業繁榮有提升,卻不是飛躍式提升,最多就是比以前強些而已。
不過這也正常。
如果連普通小縣城都起飛了,那大宋的GDP就不止是30億貫了,而是300億,3000億貫。
所以任重而道遠,想要全面發展,還需要時間沉淀以及各方面的提升。
新年過后,就進入到了一段頹廢期。
不頹廢不行。
從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七有七天年假。
緊接著就是天圣節七天假。
中間只有大年初八這一天上班,初九到十五都是假期。
可到了正月十五,又無縫銜接元宵節。
直接休到正月二十一。
這還是正月十五有一天假期跟元宵節重合了,不然得休到正月二十二。
現在二月份又新增了國慶節七天假,再算上日常休沐的話,林林總總節假日加起來有130多天,比后世115天還多。
趙駿趁著休息,帶著老婆孩子去爬了一趟嵩山。
讓人意外的是,他自己累成狗,老婆孩子倒是精力旺盛,比他還爬得快,走在了隊伍的最前面。
特別是在趙清韻這個貓嫌狗厭的年紀,遠遠的見到猴子,就敢上去追。
要知道這個時候的嵩山可不是后世旅游景點。
若不是趙駿作為大宋國家領導人,出來一趟身邊衛士成百上千,孤身一人爬山就是作死。
從這里就能看出這小丫頭有多虎,頗有點老曹家遺傳的將門風范。
爬山之后,他們還去了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的方丈熱情地接待了他們,向他們介紹起了少林寺的光輝歷史。
和尚們以為趙駿是來參禪拜佛。
卻不知道當趙駿看到少林寺擁有土地14000多畝,寺基540畝,樓臺殿閣5000余間,僧徒達2000多人的時候,臉色有點不好看。
正月十三日,趙駿是初九來的嵩山,初十抵達,在山上轉了一天,昨日住在了少林寺,今日準備啟程離去。
但趙駿卻改變了行程,打算多逗留一日,繼續在少室山一帶轉轉,看看這里的風景。
上午清晨時分,暮鼓晨鐘,和尚們很早就開始起床念經。
有武僧習武,禪僧參佛。
山中云霧籠罩,林木翠綠,鳥語花香。
在一片森森環繞當中,順著少室山從上往下,連綿殿宇延伸,檀香撲鼻而至,無數香客云集,充滿了勃勃生機之感。
趙駿雙手背負在身后,站在山腰一處崖上俯瞰整座山巒,身邊一位老僧陪伴。
他是這一代少林寺住持佾修。
“大師傅,你覺得修習佛法的意義在哪里?”
趙駿忽然問道:“或者說,人們為什么要學習佛法,了解佛法?”
佾修略微有些意外,但隨后就說道:“各家各派雖學說不一,但老衲以為,大家的目的是一樣的,修習佛法是為了成佛。”
“佛是什么?”
“佛是一種境界,不可說,老衲還未到那個境界,因此不敢妄言。”
“既然如此,那該如何成佛呢?”
“六祖曾言: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那是不是意味著修佛就要明心見性,直抵自己的本心?”
趙駿指了指自己的胸口問道。
“知院頗具佛緣啊。”
佾修笑道:“老衲很小的時候就進了少林寺,很多年后才明白這道理。”
趙駿搖搖頭道:“我只是明白另外一個道理。”
“什么道理?”
“透過現象看本質。”
“透過現象看本質?”
佾修若有所悟。
趙駿點點頭道:“也可以稱為唯物辯證法當中的認識論。”
佾修含笑道:“知院獨具慧根,令老衲望塵莫及。”
趙駿卻笑道:“容我再問大師傅幾個問題。”
“知院請說。”
“你說佛是好是壞?”
“佛勸人向善,自然是好。”
“這一點我也贊同,但有人說佛超脫一切,無欲無求?”
“或許吧。”
佾修搖搖頭道:“老衲不是佛,自然不知道是否如此。”
“既然沒有超脫一切,無欲無求,又怎么是佛?”
“正如老衲剛才所言,老衲也不知道佛是否如此,世人這么說,或許佛便是如此,佛在人心中。”
“好一個佛在人心中。”
趙駿大笑道:“大師傅確實是得道高僧,說話滴水不漏,令我找不到破綻啊。”
佾修雙手合十,花白的山羊胡在風中搖動,輕聲說道:“知院的話蘊含佛理,亦是令老衲難以琢磨。”
“那我也就不跟大師傅繞彎子了。”
趙駿坦言道:“既然佛在人心中,那人們又為何供奉佛?讓佛擁有這金身,擁有這滿山的豪宅,如此多的田地?”
佾修面色如常,回答道:“佛不在意金身,只是弟子們為佛塑金身。佛不在意的宅邸,只是弟子們為佛像做容身之所。佛也不在意奢靡的生活,只是弟子們需要田地。因而佛的金身是弟子與供奉的香客敬佛而來,宅邸也是弟子與香客敬佛修建,田地則是為了弟子們能夠衣食無憂,從而可以宣揚佛法,傳承慧命,令佛的教誨常駐人間。”
“挺有道理的,少林寺有得道高僧,這里也不是偽佛穢僧之所。”
趙駿點點頭道:“只是大師傅,你知道大宋為何讓天下人納稅,即便權貴,即便士大夫,亦是為國家出力,唯獨僧侶可以不用納稅嗎?”
佾修說道:“朝廷憐我出家人,是僧侶之福,亦是國家之恩德。少林寺愿意為大宋念經祈福,愿國家昌盛。”
“你倒是會順桿往上爬。”
趙駿笑道。
佾修雙手合十,又行佛禮道:“阿彌陀佛,貧僧只是肺腑之言。”
“朝廷無需僧侶納稅,是因為朝廷尊重每一位百姓的自由信仰和對佛家與道家的敬重,所以允許百姓供養佛道,也無需納稅。”
趙駿說道:“但大師傅也應該明白,若是做和尚與道士的人多了,無人耕作田地,無人繳納稅賦,則國家必定衰敗,所以朝廷也對出家人的資格審查嚴厲,確認無誤之后,才會發放度牒。”
佾修說道:“朝廷良苦用心,貧僧自是知曉,因而每次有人來寺里出家,亦都是斟酌再三,不敢有所妄動。”
“那大師傅又知道,為何武宗滅佛之后,其余宗派式微,唯獨禪宗能夠延續到大宋,并且聲勢日大,在當今天下,十座佛寺,至少有八九座屬于禪宗?”
趙駿又問。
佾修略微沉思片刻,回答道:“因我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這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因為你們親民!”
“親民?”
“不錯。”
趙駿笑道:“其它宗門往往走的上層路線,依附權貴,自己不事生產,只為權貴提供服務。而禪宗向來都是不畏生產,不依靠豪華奢侈的殿堂、經像、法物,甚至許多開山祖師都親自下地干活,故禪門中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佳言流傳。”
“且自蕭衍及武則天后,禪宗陸續增加了慈幼、養老、治病、歇腳等親民義務,與民眾友善,這是朝廷贊揚的舉動。因而禪宗能夠在唐武宗滅佛之后,能夠得到迅速發展。”
他說道:“簡單來說,就是禪宗的教義和走的路線是民眾路線,讓天下百姓接受你們的教義和思想,從而讓你們脫穎而出。”
佾修有些話和詞義沒聽懂,但也猜了個八九不離十,細細琢磨趙駿的話,一時竟有些驚為天人,看向趙駿上下打量片刻,最后感慨地說道:“知院已明心見性矣。”
“只是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罷了。”
趙駿笑了笑。
佾修的態度愈發恭敬起來,說道:“知院佛緣深厚,令老衲慚愧,與知院相比,老衲這佛法修得遠遠不如。”
“大師傅過謙了,你的佛法很是高深。”
趙駿又問:“不過大師傅知道為何我今天會站在這里與論說這些嗎?”
佾修沉默片刻,低聲說道:“還請知院相告。”
“因為我見不得你們擁有這么多田土,卻不納貢賦。見不得你們有這么多青壯,卻不為勞役。見不得你們享受世人的香火供奉,卻只是在寺中參禪念經。”
趙駿淡淡地說道。
可這每一句話,都讓佾修渾身一戰,最后竟有些顫抖起來。
老者再也不是原先那種古井無波的表情,唐武宗滅佛歷歷在目,縱使是出家人,面對世俗朝廷的力量,亦是難以抗衡。
“好了,你也別太擔心。”
趙駿抬起頭說道:“自古以來,有朝廷崇佛抑道,又有朝廷毀佛揚道,我大宋是公平的,一碗水端平,不會限制宗教的發展,自然也不會行滅佛滅道之事。”
佾修總算是長舒了一口氣,輕聲說道:“知院慈悲!”
“但若想要朝廷真正支持佛教、道家的發展,我覺得佛道的做法,都需要有一定的改變。”
“請知院解惑。”
“很簡單。”
趙駿雙手背負在身后,長袍在風中飄蕩,嚴肅說道:“不管是佛道,都必須弘揚正義和善良,不可從事任何違背道德、法律的事情,也不能夠過于宣揚鬼神之說,以此恫嚇百姓。”
“真正的佛道應該修心,修的是明心見性,修的是智慧,是對天地萬物道理的總結,而不是用鬼神之說迷信百姓,甚至為達自己的目的而欺騙百姓。”
他說道:“當年張角之舉雖是義舉,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借用鬼神符之道,騙取百姓信任,讓無數人跟著他造反,亦是害死了不知道多少百姓,這同樣是違背了道義。”
張角的行為自然是值得肯定的,因為東漢末年,朝廷苛捐盤剝,豪強聚斂無度,百姓民不聊生。
不管他的動機是什么,是為了天下黎庶,還是為了造反自己當皇帝。
都是對腐朽黑暗的東漢朝廷,以及那些只知道剝削百姓、欺壓百姓的豪強發出不甘的怒吼。
這顯然符合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這一定理。
但張角本人卻用符水、符裝神弄鬼,欺騙百姓說喝了符水身體就能好,帶上符就能刀槍不入。
這導致很多生病的百姓因此病死,很多黃巾士兵自以為神通護體,結果迅速戰死沙場。
所以總結來說,張角造反起義的行為可以理解,但用欺騙百姓的手段卻不能贊同。
否則若是人人都打著正義的幌子,卻做著傷天害理之事,那世間豈不是亂套?
這就是辯證地看待問題,有些東西不能一棍子打死,亦不能一味贊揚。
趙駿繼續說道:“朝廷希望的是佛道在保持自己修行的基礎上,發揮出更加積極向上的作用。”
“譬如宣傳愛國、公正、良善、樂觀、孝悌、信義、勤勞、自強等正確的道德觀,也要為百姓樹立好榜樣,以身作則。”
“既然享受萬民的供奉,遇到災荒年月就要懂得回饋黎庶百姓。既然勸人向善,就要自己先與人為善。既然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要身體力行。”
“如此種種,方能有始有終。”
“我想這也是佛祖和道祖的本意,也是為什么佛道能夠成為百姓們擁護的宗門教派,也是朝廷應該支持的地方。”
說到最后,趙駿意味深長地看了眼佾修說道:“若是能夠達到這些,不管是佛還是道,想來都已經踐行了“菩提自性”便可“直了成佛”,難道不是嗎?”
“知院之言,令貧僧汗顏。”
佾修感慨說道:“勸人向善,自是佛法真諦,也是佛祖為什么得到世人擁戴的緣故。若真如知院之言,想來這便是成佛之道啊。”
“大師傅明白就好。”
趙駿深邃的目光看向遠方,淡淡地說道:“今年我希望佛家與道家一些德高望重之師,前往汴梁講法,不知道大師傅可有興趣?”
佾修先是一愣,隨后忙道:“知院相邀,老衲自是不敢怠慢。”
宣揚佛法當然是件好事。
特別是如今汴梁人口很多,有無數善男信女,加上這是朝廷的邀請,勢必能大大增加佛教的影響力。
趙駿笑道:“到時候朝廷會派人提前通知,約定一個日子,請大家一起去。而且不是讓你們互相辯經,互相詆毀,而是共同協商,共同進步。”
“謹遵知院令。”
“當然,除了宣傳佛法道法之外,還有一些其它要求。”
“請知院明說。”
佾修說道。
“朝廷希望你們成立佛教協會與道教協會,定下一些規矩,大家一起磋商,一起商量佛道真正的未來之道。”
趙駿說道:“我認為宗教界就應該團結在一起,不管佛道,與國家站在一邊,為國家出力,為百姓出力,才是詮釋道義,明心見性。”
“否則若是枯坐山中念念經就能成佛成道,那還要宣傳佛法做什么?還要無數香客供奉做什么?一碗茶一碗飯,待在寺廟里念念經,等著成佛成道就是了。”
他最后看向山腳的連綿廟堂,右手食指指著遠方說道:“我想真正的成佛之道不止是在這山里,還有在山外。避世是修行,入世,又何嘗不是修行呢?”
佾修已是心悅誠服,認認真真向著趙駿拱手行禮道:“若貧僧有知院這般的慧根,想來早就已經成佛了吧。”
“哈哈哈哈。”
趙駿大笑道:“我成不了佛,也不想成佛。世人過得好,我便知足了。”
佾修說道:“知院雖不愿成佛,但這又與佛何異?”
佛勸人向善,希望天下至真美好。
若有人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即便不是佛,與佛也沒什么區別了。
人在大宋,無法無天 第四百二十五章 嵩山見佛,佛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