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造拖拉機,你去造火箭? 第573章 半人馬座
“立刻安排我見總統,立刻!”
沙利文見到克萊爾時對方剛下飛機,經過了十幾個小時的洲際飛行后甚至來不及倒時差就匆忙趕到了總統府,顯然是有要事。
克萊爾原本的出行計劃還包括去印度商談載人航天合作,現在肯定也只能延遲或者另派他人。
不過沙利文知道他臨時更改行程的原因,也非常理解。
“請跟我來。”
兩人悄聲快步走進了約翰的辦公室,里面還坐著四五個人,都是約翰平時聯絡較多且信任的官員。
克萊爾坐下來的第一句話是:
“我們落后了五年。”
“單純的從技術角度看,要想達到長征十八號以及‘九章’飛船的技術水平,NACA需要在聯邦全方位的支持下努力至少5年才能勉強做到,甚至更久也有可能。
這不僅僅是他們造出了更大火箭的問題,這意味著他們的總體宇航技術層次和思路對我們領先了近一代,也許就如我們在1969年對聯盟一樣,只不過角色相反而已。”
這是克萊爾第一次具體且真誠地承認宇航技術被超越的事實,雖然在座的其他人早有心理準備但還是感覺到呼吸一窒。
沒有必要懷疑,在持續近兩年愈加增長的壓力下所有人都不自覺地開始更加務實,更何況克萊爾本身就是一名極其專業的宇航專家。
他的開場也讓辦公室內的氣氛瞬間變得凝重起來,每個人都沉默著不知道想些什么。
前天長征十八號首飛告捷,事后統計全球約有27億人通過不同渠道觀看了這次發射直播,這幾乎占到主要經濟文化地區的全部人口。
最近推特上最流行的一張相關圖片是遠望七號測量船近距離觀察濺海回收的芯一級,后者的尺寸幾乎是這艘27000噸大船的一半,林炬站在桅桿上與之相比就是一個小黑點。
其他的還有諸如無人船靠近發射區海域拍攝到的海面近景,火箭發射時周圍幾公里的海域都翻起了密集且極具規律的波紋,給人一種夸張的力量感。
長征十八號之前“滄龍”的外網綽號也迅速被“太陽神”取代,原因是其在將要日出之時發射,尾焰亮度堪比一顆升起的小太陽。
不過這更多要歸功于那四枚提供了11000多噸推力的固體助推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動靜和聲光效果確實很有震撼力。
但長征十八號最大的意義不在于這些,而是象征著最尖端航天技術的一個新里程碑。
與互聯網上開始樂觀認為太空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不同,真正的航天從業者更多的是一種迷茫的情緒。
雖然除了御三家——準確的說御二家以外其他所有航天機構的發展上限也就那樣,但看到同僚先一步把化學火箭技術做到極致,也就意味著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在一條死路上繼續前進,這對于很看重理想信念的太空事業來說是很危險的。
當然一起產生的還有一種無力感,正如1969年阿波羅11號升空一樣,九章號的發射也彰顯出了一種不可逾越的技術差距,全世界都沒法再復刻類似的成就。
而且和之前航天飛機、可回收火箭那些都不同,九章號與長征十八號是一個完全新的領域,在人類有限的航天史上找不到類似的東西,要不是在深空探測上受限于底蘊幾乎沒有什么建樹,甚至都可以把文明之光的稱號先挪給CADC了。
“太快了,而我們毫無準備。”
沙利文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他人用眼神表示了自己的贊同。
真的太快了,就好像1966到1967年一樣,這一年是冷戰太空競賽的一個分水嶺。
在這之前,聯盟取得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名宇航員、第一次太空行走等諸多榮譽,NACA完全是在灰頭土臉地硬追。
但在1967年,當第一枚土星五號火箭出現在電視上后,聯盟的宇航優勢就被NACA迅速拉近最后超越,一直到冷戰結束都處于整體領先狀態。
對于聯盟來說他們感知到的時間也差不多是兩年,當第四枚N1火箭爆炸以后他們就幾乎放棄了與NACA展開全面競爭的想法。
約翰點頭的最厲害,他到現在才上任十個多月,競選前明明還是整體領先,到現在完全就是天翻地覆的變化,有些時候他甚至會以為自己是在做夢。
這和想好的不一樣!
NACA完全沒有卷入競爭的準備,完全是強趕著上架硬追,結果差點釀成了史上最慘烈的宇航災難,國會對阿爾忒彌斯二號的事故調查還沒結束呢……
約翰:“那我們該怎么做?認輸?”
其他人連忙一致搖頭,就連情緒表現最悲觀的克萊爾都趕緊勸說道:
“這點差距不算什么,我們早就經歷過這些。
想想五十多年前聯盟說我們的水星飛船是‘蚱蜢的一躍’,但那之后呢?
雙子星計劃讓我們從1964到1966年發射了12艘飛船,將20名宇航員送上太空,每隔8周就執行一次載人發射,將我們的太空飛行時間增加到2000小時,而聯盟只有500小時。
以我們現在的能力,應該要像雙子星計劃一樣追趕。”
“噢,現在我們就能做到每4周執行一次載人發射,每次乘員數量還是雙子星飛船的3到5倍。”
約翰腦海中馬上想到了阿美現在擁有的載人發射能力,現役的追夢者航天飛機數量高達3架,龍飛船也有3艘且全部可重復使用,哪怕不怎么刻意追求也遠超雙子星計劃。
“我們現在該做的當然不是只把人發射到太空去。”
克萊爾很懷疑約翰是在故意裝傻,但還是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我們現在的目標應該是月球,從阿波羅11到17號任務歷時42個月,平均每6個月執行一次載人登月任務。
未來我們需要的是每兩個月就執行一次登月任務,我們現在有可以重復使用的飛船,有更加廉價的火箭,兩個月才是合理的。
我要求您像雙子星計劃一樣批準我們開展新的計劃,對月球任務進行全面的熟悉和預開發準備工作,從2018年3月開始,每兩個月就應該有阿美宇航員登上月球。
我叫它:半人馬座計劃。”
(本章完)
讓你造拖拉機,你去造火箭? 第573章 半人馬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