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也是想明白了。
自己和喬丹相比,在速度彈跳和機動性方面都略微占一點優勢。
但這三種優勢在高強度的對抗之下,都會被抹平。
而自己另一個優勢的點就是自己的三分。
喬丹職業生涯三分命中率是32.67。
自己迄今為止職業生涯三分命中率是46.72。
在這一項上,自己完全占據了很大的優勢。
既然自己暫時還無法適應八九十年代的對抗,那么就用自己最大的優勢三分來擊敗他!
回過頭來,喬丹再度進攻。
他也并沒有選擇投三分,而是依然用身體和王毅一邊對抗一邊碾壓向三分線以內。
喬丹的三分和他的兩分相比起來,命中率要低很多。
而往往越到關鍵時刻,越是重要的比賽,球員們往往越會用他們最穩定的得分手段來取分。
所以喬丹自然不會在這個時候用三分。
他碾壓著王毅到罰球線位置之后,利用翻身之后再接上下步,晃開王毅之后,一個輕巧的挑籃得手。
比分來到了7:10。
接著王毅進攻,當喬丹發球給王毅之后,王毅再度做出直接干拔的手勢。
喬丹作為曾經的DPOY,防守經驗是非常足的,看到王毅要直接出手,并沒有貿然起跳。
只不過是上身稍微直起了一些,右手舉了起來做了一下干擾。
但是即便喬丹沒被晃的跳起來,但這對王毅來說已經夠了。
他左手炸球之后,迅速往右側橫撤一步。
然后直接三分出手。
喬丹雖然沒跳起來,但被剛才王毅第一下已經晃起了重心,這一下再撲過來已經來不及封蓋。
這一次依然三分輕而易舉命中。
雙方打平。
就連喬丹看到這里也不由的暗暗感嘆時代是變了,剛剛自己明明已經領先到了4分,結果王毅兩個三分直接追平。
這要在自己那個年代,如此高強度對抗之下,領先個4分,往往也得追一陣子。
尤其是曾經的馬刺隊,你別讓他在比賽中領先5分。
領先5分,那你這場比賽就算是交代了。
在八九十年代的認知之中,首先投三分沒有投兩分來的穩定,畢竟離籃筐距離越近,命中率就就越高,這是所有人的認知。
其次那個年代崇尚身體對抗,而投三分往往是沒有什么太大的身體對抗的,所以投三分被很多球員們說不謝甚至說,只有娘炮才會去投三分。
而沒有三分,防守強度又大,追分自然就難了。
但時至今日時代已經完全變了。
庫里的橫空出世,將投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他和克萊·湯普森兩人組合而成的水花兄弟靠著一手三分拿到了冠軍。
并在之后的很多年里,靠著三分又拿了三個冠軍,而且讓勇士隊長期保有競爭力。
再到王毅一度讓三分命中率達到了50。
甚至投了很多logo三分和后場三分。
而在比賽落后十幾分時,王毅往往能夠憑借連續飆中幾個三分瞬間抹平分差。
在雙方比分焦灼的時候,王毅也能憑幾個三分瞬間將分差拉大到10分以上。
至此,人們的觀念完全轉變了。
三分是完全可以在短時間內改變比賽走勢的。
而此時喬丹心中的想法是,看來這次比賽之后自己得練一手三分了。
雖然在現實中用不太上了,但是在游戲之中自己練好了三分還是大有可為的。
接下來喬丹進攻。
在王毅發球給他的時候,他依然是左右虛晃,然后迅速往左下球,同時右側肩膀給王毅對抗。
他并不指望著這樣能夠突破過去,主要是往三分線里壓。
果然,在這次下球之后給王毅對抗,再接一個轉身,他就已經壓到了三分線以內。
這時候他就開始了背身運球。
同時用后背給王毅對抗。
像喬丹這樣的球員,兩只手都已經練到了極致,那么背身運球的好處就體現了出來,因為對手這個時候不知道你會用哪只手去運球。
也就不知道你要從哪邊突破。
而喬丹的選擇依然是簡單高效。
他沒有去往內線在突破,而是右手炸球之后以左腳為軸突然右腳往外邁了一步。
同時轉過身來后仰跳投出手。
王毅雖然貼得很緊,但是當喬丹以這種方式起跳時,王毅還是沒辦法蓋到,只能眼睜睜目送籃球進入籃筐。
喬丹的這種轉身也是很細節的。
很多初學者,練習轉身投籃的時候,無論是前轉身還是后轉身,他們在轉過身之后兩腳是平行的。
也就是說他們在身體轉過180度之后再去出手。
這樣一來出手速度太慢,二來離防守者太近,只要反應快的跳的高的防守,還是能夠干擾到你的出手的。
而喬丹的翻身跳投,無論是前轉身還是后轉身,他只轉90度。
這樣在轉身之后,他的雙腳是一前一后分開的。
然后雙腳發力起跳,跳到空中的時候才完全轉過身來面對籃筐。
再加上一個后仰投籃。
這樣的好處一來是出手速度快。
二來是這樣可以迅速拉開與防守者的距離。
對手就很難覆蓋到他。
這就是為什么喬丹的投籃很少被對手封蓋的原因。
這也是很多青少年在學習籃球的時候應該注重的一個細節。
你在轉身跳投的時候不要直接轉180度。
這樣雖然可以直接面對籃筐,但如果對手判斷出你轉身的方向的話,你這樣一轉身往往就直接和對手是臉貼臉。
那你就很難有出手的空間了。
而只轉90度的話,就算對手判斷出你的轉身方向,他也不可能和你臉貼臉,也依然很難蓋你的出手。
此時比分來到了10:12。
根據雙方之前商定的規則,打21分球的話,有一方先拿到11分就進入中場休息。
中場休息時間為5分鐘。
有人可能會說了,這才打了幾個球就休息,nba球員有那么脆弱嗎?
實際上你去打團隊籃球和單挑,對體能的消耗完全是兩碼事。
團隊籃球,如果你是持球核心的話,你的持球時間往往也只有30左右,如果你是非持球核心往往持球時間往往連10都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