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鎮撫司探案那些年 階段小結
京都地圖第一個案子寫完了。
有必要做個階段性總結。
從故事本身來看,自我評價,比河宴劇情好一些,這里的“好”,并非指案件伏筆鋪設、或者反轉什么的,而是在全書結構上的。
事實上,因為網文連載的特性,以及寫作能力的局限,我也很難像實體書,幾十萬字中篇那樣,設計特別漂亮的懸疑橋段。
除非故意隱藏部分關鍵信息,誤導讀者,來達到反轉效果,但沒選擇那樣做。
對比兩段劇情。
河宴部分篇幅短,且在開頭,所以,處理的相對精巧。
復仇案篇幅拉長,涉及的人、勢力更多,復雜度更高,與之對應的,瑕疵也更多。
為什么要設計這個案子?很大程度,是因為進入了主地圖。
是的,在這本書里,京都是前兩卷的主地圖,所以,如何描繪它,是個大問題。
思來想去,我選擇了“以小見大”的寫法。
即,用一個小案子,逐步擴大,卷起整個京都的輪廓。
起初,只是陳年被殺的小案,然后,牽扯到勛貴,再引出十五年前舊案,“士科之爭”,再到現今,朝堂上的“黃”、“張”黨爭……皇帝的中庸之道。
桃川河畔,下流之地的低,與金鑾殿上,上流之地的高,也相得益彰。
這樣一來,京都地圖縱向的輪廓就有了。
京都有詭(鬼)的章節名,揭開了本書核心矛盾的一角,首輔黃鏞最后那句話,同樣暗指這個。
對了,還有徐士升……昨天還看到,有讀者在京都卷開頭,客棧蠻子殺人,徐府家丁搭救那段留言,說徐府膽子太大,其實是有原因的,徐府與蠻商的交易,并不只是為主角裝逼而設計的橋段,同樣關乎主線。
準確來說,是關乎下一段大劇情。
當齊平抵達京都,一腳踩進客棧的時候,就已經踏進了這個漩渦,但他一無所知。
以上是劇情的意義,下面,說說缺陷。
在收尾部分,有兩段我不滿意,其一,是齊平第一次施展“封”字符,沒達到預期。
預想中,應該是個小高潮,但實際上,完全沒寫出效果。
事后總結原因,主要在于,這段戲的重心不在齊平,而在林武,主要是林武與老伯爵的矛盾。
齊平只是看客,且缺乏足夠的鋪墊,讓劇情重心完成轉移。
所以,當寫到林武劈出溫柔一刀時,我的內心是很爽的。
當寫到主角打出“封”字符時……內心毫無波動。
在意識到這點后,無奈,只好延長篇幅,所以那章有四千字……不是勤奮,主要是掩蓋劇情力度的疲軟。
第二,是揭秘階段,這塊,是與御書房并行去寫的,想象的很好,兩個場景互補,用頂針的寫法,肯定很好看,但實際上手……就是個坑。
劇情邏輯復雜,涉及多方心理,寫揭秘那兩章時,大綱階段,沒想到的bug,集體井噴,焦頭爛額,悶頭修補。
這里就要感慨下,有個“回檔”的金手指真棒,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不過,撐過那段,就順了,比如最近這兩章,質量就很好嘛(自吹自擂)
而在案件之外,缺陷同樣存在。
為了保持換地圖后的張力,以及在新書階段,不掉追訂,入京都后的幾十章,節奏很緊湊。
前面還好,有張有弛。但最近這十章,全程緊繃,喘不過氣,而且整個劇情,案件占比過大。
同樣的,因為追求節奏,所以,人物啊、細節啊,都不太好,配角戲份過少。
接下來,會嘗試解決這方面。
如果說,京都是一棵樹。
那枝干部分勾勒了大半,卻沒幾片葉子……短期還好,但長期會導致故事很“干”。
所以,接下來,案件的頻率會放緩,會點亮部分新地圖,出現一些新人物,發生一些,稍微輕松點的劇情。
這個決定不容易做,因為一旦如此,很可能導致追訂下滑……這書如今也二十多萬字了,距離上架不遠,書的成績……很忐忑。
對于接下來的劇情,我是捏了一把汗的。
希望能寫好吧……
……
ps:對了,月初了,是不是可以求一波月票?
我在鎮撫司探案那些年 階段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