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中文域名一鍵直達 延安府。
延安唐時稱“延州總管府”,宋元祐四年,升延州為延安府。當時宋與西夏戰事頻繁,此地便是主戰場之一。
當時李元昊稱帝率兵進犯宋境,于三川口擊敗宋軍,兵臨延州城下。
宋仁宗遂命韓琦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范仲淹以天章閣待制之職出知永興軍、兼知延州。
范仲淹戍邊西北,又拔擢了狄青、種世衡、郭逵、張亢等等名將。
總之,延安曾是宋與西夏的戰場,涌現了一個時代的風云跌宕,名相良將輩出。
但從另一個方面說大宋所謂的“西北邊境”,似乎有些丟臉。
比太原都靠南,西距玉門關還有五千里。
換成任何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延安都處在疆域中心。
名垂千古的將相,韓琦、范仲淹、狄青,多年守邊,離河套都遙不可及。
是他們做的不夠嗎換作衛青、霍去病來,可能做到更多張玨是否比得了過往這些將相 秦直道上,李瑕策馬而行,腦中考慮著這些問題。
遠遠的,延州城在望。
張玨沒有出城迎接,直到李瑕進城時,他才匆匆從戍樓跑下來,渾身泛著一股酸臭味,顯然是有幾個月沒洗澡了,臉上的血污也沒擦干凈。
倒是一咧嘴,牙齒還算白。
他守延安府一年多了,開戰時根本沒想到這一戰會打這么久。
當著士卒們的面,張玨很給李瑕面子。不過等見了禮,二人走上望臺,言行就自在了許多。
“你這是受傷了”張玨看向李瑕,完全是朋友之間說話的語氣。
“養了二十余日,快好了。”
“臉上血色都沒了,傷成這樣了還跑延安來,不放心我不成”
“形勢變了,得及時作調整。”李瑕道“我豈能不與你商議”
“召我到長安,或讓我寫封長信過去便是,何必跑一趟。”
“當面說才好。你還在與楊大淵對峙,不宜輕動,干脆我來一趟,花不了幾日。”
“你好歹是一方諸侯,連威嚴都不講了。”張玨笑罵道。
李瑕道“講什么威嚴,這次能守住關中靠的是你們這幾位名將。我得來為你們把雜事處理妥了。”
他說的是吳潛、李曾伯、廉希憲、張玨,四人或可稱得上他的四根定海針了。
除了廉希憲,另外三人都是宋臣,本就一直在為大宋朝抵擋蒙軍。
李瑕能做的,也就是讓他們在做事時能比以前更順手。
張玨道“你莫說這些好聽的,名將我也許當得,但這次卻沒立甚大功。”
他笑了笑,之后又玩笑道“不過,說來還是你搶了我守韓城的功勞”
事實上,最早就是張玨留意到黃河冬日要結冰,勘察地形、訓練士卒這些前期的準備都是他做的。
只不過由李瑕來守韓城,更能吸引蒙軍兵力罷了。
此時說起這事,張玨倒不是故意邀功,而是兩人相熟,說話不用過腦子,想到甚么就說,也不顧忌。
李瑕也笑,道“巴不得功勞全歸你,我坐在漢中城等著聽你的捷報才好。”
“坐鎮漢中有甚意思得坐到哈拉和林城,那得是多大的疆土。”
“疆土再大,哈拉和林也不適合定都。”
“我吹幾句牛皮還不行嗎,較什么真”
張玨爽朗大笑,隨手一拳推在李瑕盔甲上,動作有些像少年人的打鬧。
他沒覺得是平陵郡王來巡視邊地了,只覺難得有好友來看望自己,心里非常高興。
一個四川人跑到這荒涼邊境戍守,每天一抬頭只看得到黃土地,枯燥乏味到讓人想瘋,當然想念家鄉親友 “好不容易有條黃河能借水勢破敵,功勞還被你搶了。黃土塬不像黃河啊,你看,站在高處一眼看去,光禿禿的,地勢一目了然。我和楊大淵在這樣的地勢下,誰也別想偷襲對方說到這個,郝天益還想偷襲我,卻不知我早已得了你的情報,自是輕易將他圍了。”
“沒借機給楊大淵一次重挫”
“哈當楊大淵和那些蒙古將領、北地世侯一樣嗎他可是我大宋川蜀將領出身。”
李瑕明白張玨的意思。
如果說史天澤打仗穩妥,那也是在蒙軍中屬于穩妥的,其戰略本質還是進攻。
宋將出身的楊大淵,戰略的本質則是防守,哪怕要進攻了,也是用防守來代替進攻。
具像一點來說,史天澤打仗是騎馬前進,楊大淵打仗是推著堡壘前進。
這一戰之中宋軍用了很多計略,伏擊蒙軍、反埋伏蒙軍,當然,不可能每一次都能重挫蒙軍。
有大勝,有小勝,也有敗績,這是常情。
張玨道“蒙軍就像是狗,到處亂啃。你能重挫史天澤,因為他再穩當,也還是瘋狗一只;楊大淵是個咬不動、砸不爛的龜殼。
郝天益這只小狗被我圍殲時,楊大淵救都不救。賊他娘,也教這些蒙軍知道當年我們守釣魚城時等不到援兵是何心情。”
李瑕問道“郝天益你俘虜了”
“嗯,就押在那邊。”
張玨抬手一指,又道“楊大淵并非毫無作為,他這一年占據了金明寨、萬安城,大修城壘,再看那邊,蘆子坪、青澗城、鄜城,十余個城寨被他連為一片,對延州城形成包圍之勢,又營田其中諸路蒙軍,楊大淵一開始兵力、糧草最少,但搶擄我們的人口,招附羌民,一年內,將戰線往南推進了二十余里,可說是越打越強。”
“這種打法確實討厭,正如汪德臣當年在利州營田。”
“當年蒙軍面對我們構壘守蜀也覺得棘手吧,所以二十余年打不下川蜀。”
“你沒用火炮轟他的城壘”
“你得先給我能收復各城寨的兵力啊。”張玨道,“否則轟破他的墻卻不派兵進去,有何用”
李瑕抬著望筒看了許久,自語道“蒙軍撤兵了,楊大淵不撤”
張玨道“史天澤撤兵,是因為各路世侯兵力集中在黃河東岸,每日糜費巨億;合丹撤兵,是因為那些兵馬屬于蒙軍主力楊大淵不一樣,兵力不多,且不耗費錢糧,還能種出糧草,越推越近,他是不可能撤的。”
說到這里,他又罵了一句。
“賊他娘,這數典忘宗的狗奴才除非被我斧頭劈死了,不然怕是一輩子扎在這里。”
李瑕遂想起水滸傳里石秀罵梁中書的話,隨口也罵了一句。
“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張玨大樂。
李瑕平素都是繃著,打仗、理政,極少就某個人某個事表露出個人的情緒。相比很多人,楊大淵也絕不是他最討厭的那個。
今日能這般罵上一句,還是因為與張玨是朋友,沒那么繃著。
但罵過了之后,也要面對眼前的形勢。
大宋南渡之前,與西夏的疆域就劃定在延安以北安塞縣附近,因為再往北打也守不住。
打仗不是征很多很多兵打下疆土這么簡單的事,要考慮到錢糧能否支撐,疆域一大,防線拉長,補給線拉長,所需耗費就成倍地增長 “所以說楊大淵這一枚棋,是卡死在我們北面了。”
“如今我們已收復河西,若要進取,下一步便是河套。必然是兩路出兵,一路出河西,一路出延安。”
“好何時出兵”
“一場苦戰才歇,急不來的。要打到河套,至少需要能夠支撐我們在河套立足一年的錢糧。”
張玨道“軍餉就不說了,路上的消耗怕是二十倍不止,再加上建城所需的人力物力。我不用算,只看對面十二座城寨,楊大淵花費了一年時間修筑。河套防線十倍于此,你莫告訴我你要籌備十年。”
李瑕道“十年或許不要一兩年也是要的。”
“能”
“沒更多時間了。”
“好吧。”
張玨微嘆,心知能在一兩年內出兵河套都已是奇跡。
畢竟對河西是偷襲,而如今蒙軍已有準備。
打個比方,當年李曾伯要收復一座襄陽城,宋廷還要為錢糧之事爭執半年。
“君玉兄何必嘆氣。”李瑕問道“我們能用的辦法又不僅是打仗一途,你就沒想招降楊大淵”
“無恥叛逆,招降回來做甚”
“不是為了楊大淵,而是為了試探忽必烈。”
李瑕看著北面,沉吟著。
“我這幾日一直在考慮,忽必烈這般灰頭土臉地退回去,其威望必定要大跌。我們必須加以利用,不是說有多器重這些仕官蒙古之人,這是瓦解忽必烈政權的最好機會”
張玨明白過來。
“不錯,我們擋住了近二十萬蒙古大軍。以北地世侯、文官的德性,素來是誰強他們便倒向誰,怎么可能不在心里犯嘀咕。”
“南陽、河南、山西,甚至更多地方,我已派出細作試探。但離我們最近,且最值得試探的,就是對面的楊大淵。忽必烈對中原還有多少掌控,一試便知。”
這便是李瑕所說的“戰略調整”了。
于他而言,與忽必烈的交手現在才真正開始。
此前的戰事不是交手,是他被動擋住了忽必烈并不太認真的一擊。
擋住了,他才能開始出招反擊,擊的是人心,請牢記:,免費無防盜無防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