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擊天下 第165章 強弩重甲
司馬珂加徐州刺史的消息,傳到了武昌郡,隨后庾亮立即派人前往打探虛實,很快便得知了郗鑒的用意。
庾亮氣得差點沒把案幾拍碎,在征西將軍府暴跳如雷,見啥摔啥。
京口之兵,庾家可是虎視眈眈已久,畢竟郗鑒只有不到兩年便要致仕了。在庾亮看來,那便是他碗里的肉,勢在必得。誰知道郗鑒居然要拱手讓給司馬珂,叫庾亮如何不怒。
庾亮想起當年西陽王司馬羕臨死之前說的話,“孤若身死,汝亦滅族”,這句話或許當時只是司馬羕的一時氣話,但是隨著司馬珂的逐步強大,卻令庾亮逐漸心中不安起來。
這一年多,司馬珂崛起得太快了,快得不可思議。一旦再被其接手了京口之兵,便足以與庾家分庭抗禮,這是庾亮最不想看到的。
更何況,司馬珂手握重兵,又是宗室之身,若是按此勢頭下去,更可怕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以庾亮的小人之心,一旦司馬珂發動著政變,其又是宗室,很快便會被南北士族所接受,屆時作為司馬珂的世仇的庾家,更是處于極為不利之地。就算司馬珂不發動政變,但是其才十六歲,熬都能熬死庾家五兄弟,而庾家的第二代必然也遭到清算。
庾亮不再猶豫,他要在司馬珂正式接手京口之兵前,要將這件事徹底扼殺在搖籃里。對于他來說,是該圖窮匕見的時候了。
于是,他立即召集諸將,四個弟弟除了遠在會稽的庾冰之外,庾懌、庾翼和庾條也在征召之列。他以北伐之名,讓各兵鎮的諸將征募兵馬,準備起事。
公元337年春,建康和京口一帶已經全面推廣種植土豆,并逐漸向整個南徐州和揚州以東地帶推廣,而紅薯也逐漸推廣開來。
司馬珂身兼左將軍和徐州刺史兩職,在京口和建康城兩地來回跑,畢竟相距才一百多里地,半個月在建康城,半個月在京口。
建康城的兵馬是他的根本所在,而京口之兵是未來強化自己力量的希望,兩者都不能放。不過他回建康城,更多的只是對天策軍和羽林騎予以監督、檢查和指導,重心還是放在京口。
雖然說郗鑒已經給他在造勢,而且因為土豆的推廣,京口軍民對他印象也極其不錯,但是要順利接手一只以流民為主的重兵,還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畢竟虎軀一震,四方來投這種事情,只存在意淫之中。
好在郗鑒對司馬珂的好感度已爆棚,決意將京口之兵托付,沒有半點保留。每次巡營,郗鑒都要帶著司馬珂在身邊,不厭其煩的講解,讓其逐步熟悉各軍的狀況。甚至,一些重大的軍事會議,也會邀請司馬珂參加。
眾北府兵將士心中其實已然明白,老太尉今年已六十八歲多,不到兩年就要致仕,未來接手京口的必然是左將軍司馬珂。
建康城,天策軍大營。
校場邊上,司馬珂勒馬而立,正在觀看眾將士的訓練,荀蕤輕輕的策馬而來,遞給司馬珂一桿大戟。
司馬珂原有的兵器是樸刀,但是樸刀終究長度有限。后因紀睦送了司馬珂一本武經《單手十八挑》,司馬珂對其招式極為感興趣,便令人造了一桿大戟。
這戟身用的是馬槊的桿做的,所謂馬槊桿,便是用最上等的拓木,削成篾片,與桐油、葛布、麻繩和生漆粘合制成,做一桿馬槊桿需要三年以上,而且一次制作十桿最多成功兩三桿。這樣的槊桿,輕巧、堅固而充滿韌性,不但刀砍不壞,而且很難折斷。
司馬珂不喜歡馬槊,故截取的馬槊桿加上戟頭和纂尾,以做大戟。
那戟頭是傳說中的方天畫戟。戟的一側有月牙形利刃通過兩枚小枝與戟尖相連,單耳為青龍戟,雙耳則為方天戟。
方天戟使用復雜,功能多,使用方天畫戟者必須力大,戟法精湛,才能發揮該兵器的優勢,恰恰適合司馬珂。
紀睦的那本《單手十八挑》,并非像中說的那么神,無非是十八種攻擊方式,包括剁、刺,勾、探、掛擄、磕,沖鏟,回砍,橫刺,下劈刺,斜勒,橫砍,截割,平鉤,釘壁,通擊,挑擊,直劈等十八種招數。司馬珂因有刀法基礎在身,只用了三個月便練得極其熟練。
司馬珂接過戰戟,發現這把戟做得十分精致,桿身畫有龍身,戟身以龍頭吞之,故荀蕤給其名為“神龍戰戟”。
戟重約重12市斤,按照時下的重量就是27斤。用槊桿做成的戟桿長一丈三尺,約大概三米有余,因為有熟銅纂尾用來吊重,在離尾部三尺的地方用手指勾住,就能保持全戟的平衡。也就是以司馬珂的勇力完全可以單手握住尾部三尺的地方,使單手十八挑。
這樣司馬珂若想沖殺敵陣,完全可以右手戰戟,左手樸刀,右手持戟遠攻,左手持刀護住近身。
司馬珂對這桿精制而成的戰戟十分滿意,當即在馬上使了一全套單手十八挑的戟法,惹得眾將士一陣喝彩。
司馬珂回頭問向荀蕤:“兩千副明光鎧及一千把大黃弩趕制如何了?”
這些鎧甲和大弩已在一年多前開始趕制,按道理也該完成了。
荀蕤恭聲道:“俱已制成,特等明公前往驗收。”
司馬珂將戰戟交給侍從,對荀蕤道:“走,帶本將去看看。”
兩千副明光鎧和一千把大黃弩,整整齊齊的排列在庫房之中,以箱籠儲藏,以絲絹包之,又放了木炭和樟腦,用來防潮和防蟲咬。
司馬珂取了一副明光鎧,掛了起來,讓一名侍從用元瑾破敵刀奮力劈了一刀,只見那甲板之上,只留下一刀白白的印子,一連劈了三刀,都是如此。又讓人用一石五斗的硬弓,在三十步外射之,連射三箭,皆射不透。明光鎧的防御力,果然不是普通輕甲可以比擬的。
司馬珂點了點頭,甚為滿意,道:“此甲可驗收。”
驗收完了明光鎧,司馬珂隨后又開始驗收十石大黃弩。
所謂大黃弩,又叫黃肩弩或大黃參連弩(“參連”即一弩可連發三矢),起源于漢代。弩機為真正之自動武器,每次擊發之后,弩自動鉤弦桿,將匣內的箭矢上膛,同時“牙”(弓弦掛鉤)與“懸刀”(扳機)恢復原位。就如現代機關槍一般可連續發射,威力非常可怕,但實際上,由于東漢末年以來,連年戰亂,很多技藝都已失傳,包括大黃三連弩的制作方法也在晉代早已失傳。
司馬珂因前世也是冷兵器愛好者,根據陳躍鈞先生《江陵楚墓出土雙矢并射連發弩研究》一文,以及一些冷兵器發燒友設計的連弩圖紙,繪制了大黃三連弩的原理圖。那些制弩的工匠,根據司馬珂的圖紙,以及其自身豐富制弩的經驗,還真制造出來大黃三連弩。
漢代的弩機強度以“石”來計算,分一石至十石,大黃弩便是其中最強的的十石弩。使用十石大黃弩,需要強壯者,將弩放在地上,以腳蹬開,甚至需要兩個人來配合蹬開。
司馬珂接過一把大黃弩,手持弩臂,一拉弩弦,輕喝一聲,居然硬生生的單人將那十石的強弩拉開了。
如此神力,四周的眾人忍不住紛紛叫好。
司馬珂令人在百步之外,設置了一張靶子,將大黃弩高舉,瞄準了靶心。
輕按懸刀,只聽咯的一聲,懸刀響動,隨后那一米長的特制弩箭,發出極其尖銳的呼嘯聲,破空而去,正中靶心。
那箭,居然直接射穿了堅厚的硬靶,箭鏃透靶而出,足見其威力。
眾人頓時紛紛喝彩。
一箭射出,只聽吱嘎一聲,第二枝弩箭,自動從箭匣之中推上矢道。
眾將士不禁露出驚奇的神色:“連弩?”
要知道這連弩,在這個時代,只是存于傳說之中,自晉以來,并未有人見過。
司馬珂笑了笑,又是一箭射出,再中靶心,隨后第三枝弩箭又自動上了矢道,司馬珂再射。
只聽啪的一聲,那一百步之外的硬靶,居然被射得四分五裂,炸裂開來。
十石硬弩的威力,果然驚人。
四周眾將士的歡呼聲雷動,荀蕤更是滿臉激動之色,激聲道:“得此強弩,恐怕明光鎧亦未必能完全防住,尋常筩袖鎧,在此強弩之前,便如同虛設!”
司馬珂輕輕的吁了一口氣,有此強弩,在此后的征戰中,又多了一張王牌。
地址:
晉擊天下 第165章 強弩重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