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風起青蘋 第二十四章 宋知州的難題
一個無品無職的鄉野秀才,一個邊塞的六品知州,對于廟堂之上的分析,其實也是瞎分析,基礎信息不足,分析就是瞎蒙。
其實在這件事情上,盧飏獲得的信息要比宋云霄還要多一些,畢竟那駱養性那個猥瑣男臨走的時候可是說了“你很不錯”這句話,而且臉上羨慕的表情也做不得假。
按下此事不表,盧飏便問起了前次在州衙門口聽到的那件事:延慶州要整修城墻。
通過這次報功之事,盧飏感覺宋云霄與自己的關系更近了一些,畢竟兩人現在是同一條繩上的螞蚱,這便是這個時代官場的常態,師徒父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宋云霄正為此事煩憂,此時見盧飏問起,倒也沒有隱瞞,便將此事和盤托出了。
年初,為整飭九邊防務,工部確實是撥了一筆經費下來,讓邊塞之地休整城墻。
本來從工部下來是百萬兩銀子,出了京城便去了四分之一,再到各州各縣,便連一半也沒有了。
九邊各鎮大小城池,沒有一百,也有五十,平均一座城池連一萬兩銀子都攤不到。
所以如今,分到延慶知州宋云霄手里便只有一萬兩銀子,這還是看在延慶既是邊塞,又是京師西北門戶的面子上,其他諸如榆林、神木等距離京師遙遠,韃子又不兇悍的地方,便只能自求多福了,連銀子毛也看不到。
本來按照朝堂和工部的意思,此次整飭的重點便在京畿、宣大和遼東等地的二十余座城池,而工部給的預算也基本靠譜。
修葺一座類似延慶這樣的城池,富裕一點三萬兩,緊張一點兩萬兩也能干,所以百萬兩工程款,京師先截留了三十萬,隨后撥給除了那二十余座重鎮之外的地區二十萬兩。
剩下的五十萬兩便是京畿、宣大和遼東這二十余座軍事重鎮的,每座城池兩萬兩,倒也夠用了。
所以說工部也不全是草包,這賬目倒也算的明明白白的,但唯一遺漏的便是地方上的各級官員了。
京官大佬吃肉,也得讓地方上喝口湯不是,所以最后到了這二十余座城池主官手里,便只有萬余兩了。
比原定的預算撥款生生少了一多半,所以這工程實在是沒法干了。
當然若是碰上一個心黑的府州縣官,直接便揣腰包得了,修什么修,修了也是白修,畢竟一個心黑至此的父母官,也甭指望他能作出什么堅守城池的壯舉來。
若是碰上一個稍微還顧些臉面的,則拿走一半,然后再找幾個自己人將城墻縫子勾一勾糊弄了事。
但宋云霄不是這樣的人,他不僅顧忌臉面,還想著把這件事辦好,里子面子都想要,于是便犯了難。
這幾日,宋云霄的師爺幕僚等人也給他提供了幾個方案,比如找城中大戶募捐,或者給百姓加派些賦稅等等,不過宋云霄都不滿意。
關于募捐修城的事,借著韃子寇邊、威脅延慶的時機,宋云霄便號召大戶們募捐,不過效果卻寥寥,十天時間,才收到一千多兩銀子。
就這,據說還有手眼通天的鄉紳賢達要攛掇御史告他,城里的巡按御史衙門這幾日也熱鬧了起來。
至于對百姓加派的事,宋云霄想了又想,實在做不出來,一來是顧忌臉面,二來是怕官逼民反,三來則是很可能也收不上來。
其實,明朝的賦稅并不重,朱元璋泥腿子一個,自是知道百姓疾苦,于是在坐了皇帝之后,非常體恤百姓,國初田賦基本定在三十稅一。
如此低的稅率,在歷朝歷代中也是鮮見,也就是漢初可以相媲美,而且更為巧合的是,劉邦和朱元璋同樣底層出身,一個和尚、一個混混,自是對底層老百姓的不容易深有體會。
不過,盡管明朝賦稅很低,但擋不住那些不納稅的朱姓王爺和達官顯貴的土地兼并,至萬歷四十四年,大明一半以上的土地便集中到了這些不繳稅的人手里。
而剩下的那些田地以及束縛在田地上的百姓,便承擔了大明全部的賦稅和徭役,百姓之苦,苦不堪言。
明朝的稅賦現狀,大明歷代皇帝自然也知道的,但知道是一回事,解決便是另一回事,皇帝與文官集團的巨大矛盾中,稅賦便是其中重要一項。
因為大明的文官集團便是大明稅賦制度的最大受益者。
自永樂后,大明歷代皇帝都與文官集團進行抗爭,特別是到了弘治朝以后,矛盾便愈加激烈,無論是武宗設立“豹房”,還是嘉靖和萬歷的久不上朝,皆是這種斗爭的重要措施。
皇帝將大權牢牢控制在手中,只通過幾個聽命的大臣對外傳達和執行,將那些陽奉陰違的官員隔絕在朝堂之外,這便是明朝皇帝加強中央集權的創新性發明。
而在百年之后,清朝的皇帝將此更是發展到了頂峰,設立軍機處,更是將大多數官員,隔離在了權力中心以外。
但集權歸集權,對于文官集團的土地及工商業免稅等核心利益,明朝皇帝與文官集團們幾次爭斗下來,各種改革皆以失敗告終。
即使改革前期順利,但最后總會被底層的官員和士紳念歪了經,最終也逃不過人亡政息的命運。
萬歷皇帝此時推行的礦監、稅監制度,便是征收工商稅的一種手段,但無奈太監們既貪且廢,到了基層更是兩眼一抹黑,根本斗不過那些官員士紳等地頭蛇。
但皇帝又有稅賦任務,如何?便只能在當地士紳官員的忽悠下,又對著底層百姓下手了。
所以底層百姓一提起礦監稅監,便是怨聲載道,而這時候的士紳官員便站在了百姓一邊,力勸皇帝取消此法,既當了表子又立了牌坊,好處名聲便都有了,黑鍋全讓萬歷一人背了。
底層百姓稅賦沉重,各地因為抗稅而爆發的起義民變也是層出不窮。
宋云霄是個有節操的講究人,這種觸霉頭的事自然也不想去做,最不濟,城墻不修便是了,若是因為修城墻而激起民變,那就得不償失了。
而且宋云霄也是老官場了,事情既然不好解決,那就先拖上一拖,過段時間,沒準就有轉機了。
大明之風起青蘋 第二十四章 宋知州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