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明 第一章:出京返鄉
大明,崇禎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旭日初升,陽光溫暖明媚,卻不刺眼。
居庸關外,寬闊的官道上,一對對鐵甲軍士,他們或策馬,或步行,滾滾向西而去。
這些軍士護衛著一架大車,車上一具精良的棺槨,車前車后,白幡飄揚,正是張誠麾下軍士護衛著宣鎮參將張巖的遺體,后面還有十數架大車,上面是找到的林志義等將官的遺體。
余者戰亡的軍士太多,都是火化了,只能帶著他們的骨灰回家,隊伍緩緩行進,肅穆無聲。
隊伍后,亦有許多大車,上載一些糧谷、馬料,更有嶄新的盔甲軍仗,旌旗金鼓,軍帳等扎營立寨之物。
還有一隊隊匠戶,他們推著小車,隨在隊伍中間,有三百戶之多,拖家帶口的,卻是一支近兩千人的隊伍,艱難行進著。
張誠策馬在不遠處的一個山崗上,回望著,后面雄偉的居庸關,心中感慨萬千。
半年前,他是躊躇滿志的率著麾下千余精騎奔馳出關,現如今,又領著千余馬步軍士,外加數百匠戶,踏上了歸鄉之路。
唯一改變的,就是他從千戶,升任游擊將軍。
官道上,已然泛起絲絲綠色,兩旁粗壯的柳樹發出新的枝芽,嫩綠嫩綠的,官道兩側的山崗上,荒野間,也是一叢叢的綠草生出,都快要掩蓋雜草的胡黃之色。
又是一年新草綠,這是新的開始,是生的希望,不知道張誠的未來,會否如這一叢叢新草,生機勃勃!
朝廷對此次入衛勤王的有功官將封賞過后,又是賜宴,一番歡暢的宴飲之后,各將便紛紛領兵回返各自的駐防之地。
關寧各將自是各歸本鎮,陜西諸將唯有陜西總兵賀人龍一部兵馬奔回陜西,進剿商洛山中闖逆殘余,剩下的如曹變蛟、左光先等部皆將跟隨洪承疇駐防薊遼。
昨日,宣大總督陳新甲便在三位總兵的護衛簇擁下,離京奔宣大駐地而去,張誠因要等待叔父張巖靈柩設祭三日后,護靈歸鄉,所以晚走一日。
臨行前,特意傳召張誠,先是一番溫言撫慰,接著告訴張誠,自己會在保安州等待,望他能快速追來。
留駐京城這些時日,張誠也是沒有閑著,楊廷麟還未離京南返,他要等待盧象升的遺體設祭七日后,為盧象升護靈歸鄉。
張誠便多次拜見楊廷麟,并將麾下張國棟及五十名精騎留下,陪同楊廷麟一起為盧象升護靈歸鄉。
這期間,楊廷麟也未忘記張誠前時的囑托,他動用關系,不但在京城和天津找到了甘薯,更尋到花生、玉米和馬鈴薯,此時這里的人們稱之為土豆子,意為土里長出的大豆子。
花生和玉米自南陽地區傳入明朝已有百年,只是在南方種植才普遍些,北方也有種植,卻并未大范圍推廣開來。
而甘薯和土豆,則是近幾十年才傳入明朝,南方也還沒有大范圍普及種植,只是當年徐光啟在天津操練新軍之時,才試種了一段時間。
徐光啟不止是明朝的內閣大臣,他更是一位當代的科學家,一位實踐者,他操練新軍、鑄造火炮、改良火器。
更試著推廣花生、玉米的普遍種植,還在北方推廣甘薯、土豆,更改良南方稻種,并在天津、通州、良鄉等地試種。
徐光啟主持修撰《崇禎歷書》,并翻譯了《幾何原本》,還編撰《農政全書》《甘薯疏》《農遺雜疏》《農書草稿》《泰西水法》等等著作。
可惜,他的心血卻趕上了明末的亂世,如若此時國家安定,在他的帶領下,中國定必會追上,甚至領先世界的腳步。
此外,還聯系到幾家種植過北稻的農戶,對于北稻,是徐光啟當年在天津附近操練新軍時期,試著改良的,不過效果并不是很好。
但是那甘薯和馬鈴薯,卻是張誠急需的,當下,便與楊廷麟一起去尋到那些農戶,他們都已躲進城中,以避虜騎,他們皆是世代的莊稼漢。
當聽說眼前這位將爺,便是陣斬奴酋岳托的張誠將軍,他們都是驚得目瞪口呆,甚至語無倫次,張誠也是多番解釋,并承諾保證他們安定,絕無兵災之擾,他們才答應跟隨張誠前往宣鎮。
于是,張誠又拜托他們多尋訪一些種植過甘薯、馬鈴薯、玉米、花生、北稻等作物的農戶,只要愿意前往宣鎮,每戶給銀十兩,并發給一應農具、種子,以及耕牛等物資。
并將麾下右哨二總把總王鐵人留下,負責置辦相應的農具,購買相應良種,護衛這些農戶前往宣鎮。
除此之外,楊廷麟還將一位朋友介紹給了張誠,他就是御史喻上猷,此人雖因同為御史,才與楊廷麟交好,卻非楊廷麟那般忠心于明朝。
他明面上是一股清流,私下卻是頗喜結交,思想活泛得很。
喻上猷,本是江西豐城人,原籍湖廣石首,崇禎四年的進士,與楊廷麟同年,且皆為御史。
只是,此人后來歸降李自成,崇禎十六年,任其吏政府侍郎,次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后,任兵政府尚書。
不過,張誠感覺自己正需要這樣的人,只要他心思活泛,才好為我所用,至于銀子,只有花出去的,它才是銀子,存在庫里,它連個土塊都不如。
臨走時,張誠給張國棟留下了一千兩銀子,并給他一個任務,護送盧象升遺體歸鄉后,在楊廷麟的幫助下,尋訪陳子龍。
按照張誠的記憶,這時的陳子龍應該是正在整理徐光啟《農政全書》的手稿,沒記錯的話,今年就該刊印發表了。
陳子龍也是大明忠臣,他與楊廷麟素來交好,此番楊廷麟送盧象升靈柩歸鄉,并赴任江西,正可借他之力尋得陳子龍,并求購《農政全書》。
順便求取《甘薯疏》《農遺雜疏》《農書草稿》《泰西水法》等徐光啟的其他書作,張誠還要張國棟盡力采購花生、甘薯、土豆等良種,以為將來耕種之需,若是有懂得種植之法的農戶前來,那就更好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
織明 第一章:出京返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