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月滿西山 第十七章 敢求不敢應
“看來這是個麻煩。”
酒三半意味深長的說道。
“現在還想喝不要錢的酒嗎?”
劉睿影反問道。
“不想了……一點也不想!雖然不要錢的酒喝起來很刺激,但要是喝出來了麻煩可就沒什么意思。”
酒三半腦袋搖的好似個撥浪鼓,一刻不停。
&bsp&bsp花錢的酒雖然要費銀子,可不花錢的酒不僅有可能費銀子,還有可能把人都搭上,這么對比下來那點便宜,還是不占的好。
劉睿影看著那位正在和有人寒暄的“汪老大”,深深地嘆了口氣。
在石碾街還是石碾村的時候,有兩位手藝極好的補匠。
以前閉塞的山村里,每天都會有鮮活的面孔讓寂靜的變得山村熱鬧起來。
因為山村閉塞,阡陌交通往來不便,故而就會與許多行腳商人,帶著貨物,走南闖北的販賣。
一根扁擔或是一輛拉板車,上面就承載著一個村落幾個月里最大的驚喜。
其中有挑著賣衣服的,有拉著車賣豆花兒的,有收廢舊器具的,還有補匠。
這里面對村落中人影響最為深刻的,當屬補匠。
補鍋,補傘,補盆。
冷補熱補樣樣都能補。
這便是補匠們的招牌。
每當類似的吆喝聲在村莊里響起時,總會配合上金屬起霧的敲擊。補匠聲音洪亮,再加上敲擊之聲,就能夠穿透墻壁,準確無誤的傳達到每一戶人家的每一雙耳朵里。
緊接著,整個村落便會早動起來。
然后家家戶戶都會從自己的屋里搜刮出穿了洞的鐵鍋,漏了沙眼的臉盆等器物。
補匠雖然也有不少,不過這對姓汪的兄弟手藝最好,名氣最大。
手藝人靠雙手吃飯,最愛惜的便是自己吃飯的家伙。
故而汪家兄弟一年四季都會帶著手套。
冬天的時候,帶著一雙翻毛鹿皮的,夏天天氣熱,卻是用單層的布襯上光滑的里子,戴在手上。
身穿一套極其老式的灰色或是土黃色短打,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即使最破的茶棚里的燒水活計穿的也比這個款式要新穎的多。
兄弟倆沒有拉板車,一人一根扁擔。老大的肩上挑著火爐、煤炭、鐵塊。老二扁擔上的框子里則是各式各樣的修補工具。
村落中人早就在自家門口等候。
他們兩人挑著扁擔,走街串巷的也不需要再行吆喝。
有東西得修補的人家,看到他們倆路過,便會招招手,然后使喚家里的孩子或是小輩,給兩位師傅看座、泡茶。
沒有茶的人家,就從缸里打一盆清水,給師傅們擦把臉,振奮振奮精神。
其實這茶喝不喝都無所謂,臉擦不擦也沒有關系。無非是主家想要表現出自己對師傅們的尊重而已。
畢竟師傅開心,才能發揮出自己最好的手藝。
尋常人修補的鍋可以用小半年的光景,他們倆做完的活計卻是就要旁人長久至少一季。
遇上有家資的人家,在完活兒之后還會留他們倆兄弟吃頓飯。菜色家常,可卻最能聊表寸心。
兄弟倆遇上小孩多的人家,也會用自己框子里的料做個小巧的物件回贈過去。
東家的待客之道和補匠的回饋有來有往。
村落外圍,人家不多。
待朝里走,人家、物件便多了起來。
汪家倆兄弟會把大家拿來的物件分門別類,按照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一一修補。
先是雨傘等器物。質地請便,工序簡單。
很多沒有東西需要修補的人也會來此地湊熱鬧,因為他們的身上自帶走南闖北的光環,經常能夠講一些村落之外有趣的事情,把前來圍觀的人聽得津津有味,笑的前仰后合。
談笑中,手里的活卻不停。
小物件很快就補好了,隨后就是補鍋補盆之類的“大件”。
這些東西雖然也不見得有多大,但卻和生活捆綁的極為緊密,一日不可無。
每當這個時候,汪家兩兄弟都會極為嚴肅,方才輕松地氛圍也會一掃而空。兩人都極為默契的比起嘴巴,皺著眉頭,開始忙會。
對于手藝人而言,自己的手藝很是神圣。猶如讀書人的文房,武修的刀劍。
就見老二熟練的安好風箱、支起爐子后,端起需要補的鐵鍋,舉在老大面前。
老大手里拿著個小鐵錘和小刀。
先在鍋沿處挨著敲打一圈兒,接著再敲敲鍋底,最后在用小刀看似漫無目的的剮蹭一番。
不同的位置發出不同的聲響。
老大閉著眼,僅僅憑借聲音就能夠判斷出那里出現了問題。
而后示意老二將鐵鍋扣在砧子上,便舉起榔頭,小心翼翼的開始敲打起裂縫之處。
這時老二騰出手來,把框子里的鐵塊按照用量拿出一些,直接丟進坩堝里用火熔化。
拉風箱這樣的體力活,此刻已經無須操心。
自是有許多頑皮的孩子覺得新鮮,將風箱拉的“嗚嗚”至響。干鍋內的鐵塊隨著溫度上升,逐漸融
化成明艷的鐵水,極為刺眼。
待鐵塊全部融化且溫度適宜之后,老大便讓開位置,用手里的小刀示意出需要修補的地方。
老二雙手握著鐵鉗夾,將坩堝整個從爐火中提起,而后將其中的鐵水迅速地倒在上面。
裂縫處已經被老大鋪好了墊子,上面灑滿了木炭灰,中間留著一個小坑。
鐵水倒進去后,這個墊子便徹底固定在鍋底,動彈不得。
稍稍定型后,只聽“滋啦”一聲,熱氣蒸騰。
眾人回過神時,修補的鐵水外已經涂抹了一層漿水,補丁的表面也不再突兀,看上去和新的一模一樣。
交還給主家手里前,老二會往里裝上清水,以此檢測是否無恙。
和街邊變戲法兒的同理,這也是對自己手藝的信心和賣弄。
長此以往,兄弟倆的名氣越來越大。加之石碾村靠近曾經的皇城,還算是發達富裕,不會有賒欠之類的口角發生,兄弟倆便在此定居下來。
每個月出門一趟,把臨近幾個村都走走,做些活計。
既讓自己的手頭寬裕些,也給旁人帶去了不少便利。
待石碾村并入中都城后,這兩兄弟突然間銷聲匿跡。
曾經的村子,現在的長街。
石碾接慢慢熱鬧起來后,一對兄弟卻便在這里最具地位。
開始只有個賣炒瓜子的小門面,后來便成了現在劉睿影等人身處的“會仙樓”。
一個小小的店鋪做成如今的場景,屬實是不容易,尤其手藝人是實打實一錘子敲出來的。
何況不單單是石碾街。
整個中都城里的三教九流,卻是無不聽從這一對兄弟的差遣。時日久了,這“汪老大”的稱呼便深入人心。
&bsp&bsp中都城不認虛名,兩兄弟做的事人人都看在眼里,若是有不服氣,就得掂量掂量以后的鍋碗瓢盆壞了該找誰修,維持生活的用品,總是最方便打入人心的。
中都查緝司曾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統籌城里這些人等,但后來卻全然放歸,讓這汪家的兩兄弟繼續掌管。
那些空有名號的人并不得信任,一來是外來者,城中人覺得不親切不說,接觸的也沒有和兩兄弟多,任誰也不會棄近求遠。
明面上,中都城的三大家最為光鮮。但實際里,就連鄧鵬飛也知道,自己許多辦不成的事,只是“汪老大”說句話的功夫。
畢竟這中都城可不只是擎中王府、查緝司、三大家這些官府以及門閥氏族,最多的還是普通的百姓們。
百姓是根基,雖然看似弱不禁風,可卻是一個城的根本,官員雖有權利,可也是在百姓擁護的條件下,因此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如此。
“汪老大”在這一層面說一不二,極有分量,當然是碰不得的。否則一旦激起民變,三威軍也派不上任何用場。
他們也要考量,城中的家人親屬,一旦民變,那便根本解決不了,也無從打壓。
但就是這么兩位可以在暗地里統御整個石碾街甚至中都城的人物,卻不惜對著劉睿影下跪可想而知他們想要乞求的事,一定非同小可。
“劉典獄,您可以說‘會仙樓’的瓜子不好吃,酒也可以不喝。但說說話總不會有什么吧?我哥性子慢,這也是逼急了,才會如此行事,還請莫要介意!”
“汪老大”和友人寒暄了幾句,快步走到劉睿影面前,躬身行了一禮說道。
兄弟倆一母同胞,雖然還是分了先后,可也沒有那么重要。所以世人便也不分什么老大老二,都以“汪老大”來稱呼。
“先前‘汪老大’說久仰,在下是愧不敢當……&bsp&bsp二位的名頭我在中都查緝司里就早已如雷貫耳,該當是我久仰才對。”
劉睿影說道。
方才細細一想,卻是覺得也不用就這般一走了之。
即便“汪老大”所求之事他幫不上忙,借此機會結交認識一番也是有利無害。
現在看著剛剛自己縱身躍出的窗戶,劉睿影覺得有些尷尬。
表現得太過于明顯,真是有失氣度,像是不想沾染麻煩趕緊跑路一般,更尷尬的是還被人攔了下來。
“劉典獄過謙了……你是官,我是民!天下的規矩都是民聽官話,官管民事。我們兄弟倆既然能鼓足膽量請劉典獄小坐,自是也有十足的把握。”
“汪老大”說道。
“把握我一定會做?”
劉睿影反問道。
“把握您一定感興趣!”
“汪老大”接著說道。
“既然如此,咱們事先說好。要是我沒有興趣,可就真一走了之,絕不停留,也不再寒暄。”
劉睿影在心中盤算了一番后說道。
“汪老大”一聽頓時大喜過望,也不顧身份尊卑,立即拉著劉睿影的衣袖朝里走去。
眾人方才怎么從窗戶里跳出來,現在卻是又如何回去。
一切都好似未曾變過。
另一位“汪老大”仍舊在地上長跪不起。
那個從麻袋里滾出來的人卻已然緩過氣來,用手支撐著身體,靠在桌腿上,雙目滿是恨意的瞪著雅間內的眾人。
邊月滿西山 第十七章 敢求不敢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