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萬富豪從相親系統開始 第0745章:先滅韓
道能確實不敢出門,準確來說,是為了配合徐長卿接下來的計劃而做出的反應。
殊不知,這會兒徐長卿正帶著了無痕方丈,在過來的路上,而等待道能的,又會是什么……
京城某一處莊園內,徐海放下手里的書,陷入了沉思中。
在滅六國過程中,嬴政對滅國順序進行過幾次關鍵調整。
由于對滅國順序的精當選擇和對時機的敏銳嗅覺,所以,盡管滅六國過程中遭到過數次重大失敗,但秦王仍然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連續滅國,完成統一。
秦王政的原計劃:先滅趙秦國雖強,但還遠沒到躺贏的地步。
滅六國,最大的阻力是“合縱”。(尤其是楚趙聯合)
秦昭王時,曾幾次圍攻大梁,企圖一舉滅魏,但因趙、燕等國的救援未能得逞;長平之戰后,秦又攻邯鄲,企圖滅趙,但因楚魏等國的救援而遭遇慘敗。
因此,秦始皇要滅六國中的任何一國,都必須從全盤考慮。
光是靠“遠交近攻”可不行。人家又不傻,不可能眼睜睜看著你一路滅國而無動于衷。
所以,滅國的關鍵是:讓有能力救的救不著,救得著的沒能力救。
為此,秦王政最初的設想是:先滅趙國。
其考慮的出發點是:1、韓、魏已弱,李斯等人更是強力建議先滅韓。但是,韓、魏地處中原,楚、趙都有可能救援。
2、楚遷都壽春后,距離秦核心區過遠,一旦大軍遠征楚,秦側背容易遭趙威脅。
3、趙國距離秦核心區近,且戰斗力很強,威脅較大。而且,當時的楚國遷都壽春后,距離秦核心區很遠,想要救趙,既要經過韓、魏,也受阻于嵩山、伏牛山。
所以,秦始皇采取的方略是:
1、對韓、魏以政治威懾、拉攏為主:秦通過令韓王安入朝等方式持續威懾韓,又通過與魏結盟,牽制楚國。
2、全力滅趙。
前236年,趙國主力攻燕,秦趁勢發起滅趙戰爭。
調整計劃,襲破韓國,順利破局但是,趙有李牧,很難搞。
自前236年到前232年,秦4次攻趙,不能得志。其中,在肥宜安之戰、番吾之戰中,更是兩次大敗于李牧。
就在陷入僵局時,一次意外的機遇出現了。
秦連續的政治威懾下,韓王安“納地效璽,請為藩臣”,又“獻南陽地”。
秦王政決心調整計劃,“襲滅”韓。
秦王政利用韓獻南陽地的機會,令內史騰接管韓所獻南陽地,暗中準備滅韓。
次年,內史騰突然發起滅韓戰爭。
韓剛剛支付完保護費,猝不及防,來不及部署,就迅速滅亡了。
秦滅韓,是在沒有大規模調主力的情況下迅速展開的,因此,在關東各國都來不及反應的情況下就完成了滅韓之舉,成功破局。
全力滅趙,完全掌控局勢滅韓后,秦全力攻趙。
盡管趙國在幾番大戰后已經疲憊不堪,又連續遭受地震、干旱、饑荒,國力受損,但是,李牧仍然是秦跨不過去的坎。
李牧與秦相持一年,不分勝負。
這時,秦國的間諜頓弱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頓弱收買郭開,讒言李牧有謀反之意,借此除掉了李牧。
李牧死,趙無良將,秦一舉滅趙。
趙國滅亡后,秦已取得了完全主動權。
除了楚國外,其余各國不足為慮,因此,秦不忌諱兩線作戰,統一進程加速。
兩線作戰,掃滅燕魏滅趙后,秦屯兵中山,對于下一步是否立刻滅燕,尚無決策。
畢竟:燕遠在北方,而韓趙剛剛被滅,形勢不穩(韓地后來還發生了動亂)秦主力大舉入燕,后方容易受到楚威脅。
但是,荊軻刺秦,惹怒了秦王。
秦王遂決定:兩線作戰!
一方面,秦增兵攻燕;另一方面,秦又派王賁攻楚。
燕國無力抵抗,燕王喜率殘部逃到了遼東郡,殺太子丹,求和。
燕、代殘余,不足為慮,秦暫時放過,準備集中精力先滅楚。
王賁部在擊敗楚國后,未再深入,回頭順手攻魏。
前225年,孤立無援的魏國滅亡。
以實力壓滅楚滅楚之戰,秦再次遭受重大挫折。
李信率20萬大軍攻楚,大敗而回,“始皇震怒”。
楚國地大,大軍既要與楚軍主力作戰,又要有效控制占領區,需要投入的力量極大!
秦遂舉“空國之兵”,令王翦攻楚。
王翦率大軍,與項燕相持許久。
楚堅持不下去,項燕引兵東歸,王翦全線進攻,楚軍大敗。
前223年,秦滅楚。
為了滅楚,秦舉傾國之兵,相持近年,可謂用盡全力。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不是先滅了趙魏,秦不可能讓傾國中甲士,與項燕相持如此之久!
可見:秦把楚留在這個時候打,是何等明智。
輕松的后續滅楚后,秦的統一只是時間問題了。
隨后,秦發起對燕趙(代)殘余的進攻,平定遼東。
前221年,秦攻齊,齊“民莫敢格者”,麻溜投降。
盡管經過五國伐齊后齊實力大損,但齊仍然是東方大國。
齊即使不早早組織合縱,在秦“傾舉國之兵”與楚相持時,能出兵救楚,恐怕秦一統天下的步伐也不會這么順利!
只是···
秦王掃六合時,楚趙尚有精兵,魏大梁尚是堅城,李牧、項燕更是世之良將,讓秦吃過大虧。
秦要快速滅六國,并非易事。
可是,秦王政高明的手腕,使他牢牢占據著主動權。
在秦王政滅六國的過程中,關東各國從來沒有發起過一次合縱,甚至連微弱的聲援都沒有。
這絕不僅僅是六國君主昏庸,這與秦王政準確的滅國順序和及時的調整分不開。
秦先攻趙,兩強相爭,羸弱的韓魏插不上手,楚就是想插手也夠不著,因此,秦四次滅趙不成,未損大局。
滅趙受阻,秦抓住韓國獻地的機會,以襲擊之法一舉滅韓,順利破局。
秦滅趙燕后,從大局出發,未立刻對兩國殘余進行遠征追擊,而是掉頭滅魏,全力與楚單挑。
秦傾舉國之兵與楚交兵時,四國已滅,齊國隱身,秦遂能靠國力“壓”死楚國。
最后,秦再回頭輕松收拾齊,完成統一。
秦王掃六合,絕非只是“奮六世之余威”。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也是他能一統天下的關鍵因素。
六國雖已弱,但畢竟根基深厚,余力尚存。如果秦對統一戰爭的規劃不當,還是很難成功的。
嬴政君臣在經過認真討論后,決定以滅韓來開局。
韓國有幸拿到這個“第一名”,主要是“地段好”、“人也好”。
如鯁在喉秦要滅六國,最需預防的,仍然是合縱。六國如果聯合起來,也夠秦喝一壺的。
都到這個時候了,天下形勢非常明朗,秦再想靠耍嘴皮子糊弄別人是不可能的。要想破壞合縱,只能立足于武力威懾。
而滅韓,將使秦威懾力大增!
韓,自立國以來,就是天下咽喉。
當然,到戰國末年,這個咽喉的大部分地區都被秦人搶走了。
所以···韓成了卡在咽喉中的魚刺。
魚刺卡在喉嚨中,秦在組織統一戰爭時,無論是補給運輸,還是兵力投送,都會有些別扭。尤其是:對于統治中心已經東遷到壽春一帶,實力得到恢復的楚國,秦的威懾力非常有限!
因此,李斯提出:先取韓以恐他國。
滅韓后,秦全控天下咽喉,可以“恐他國”,威懾天下,讓他們在“被點名”前老老實實待著!
遠交近攻秦自范睢以來,一直奉行“遠交近攻”的戰略。
嚴格來說,就在嬴政親政的那一年,秦已經攻到了濮水,與齊直接接壤,橫斷天下之脊。
所以,六國,全部都是秦的鄰國了。嚴格地說,沒有什么遠近之分。
不過,秦國疆域雖大,但核心地區,仍然是關中。即使在秦始皇一統天下后,秦仍然奉行的是以“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制天下的政策。
所以,韓,自然是遠交近攻的第一個目標!
弱韓,自立國以來,就一直比較弱。
此時,經過秦數代君主的不斷打擊,韓已經失去了絕大多數領土。
當時的韓,只剩下南陽郡和新鄭一帶,地盤非常小。
慎重首戰,首戰必勝。這是歷代用兵的基本原則。
如果滅六國的首戰就陷入膠著,那么,天下變數太多,對秦不利!
韓離秦這么近,又這么弱,那么···不好意思了。
清奇的求存之術韓國統治者不傻,當然知道自己的危險。
不過,韓選擇的抵抗方法卻非常清奇。
或許是害怕“刺激”秦國,韓國沒有加強武裝建設,而是選擇了“權術”,在秦國面前玩腦子。
韓國的方法是:給秦國找事情作,疲秦存韓。
韓國先是派鄭國出來忽悠,說要建鄭國渠。他們希望以此讓秦忙碌起來,耗費秦國國力。
秦王“上當”了,果然修建鄭國渠。
不過,出乎意料的是:秦把事情辦成了!鄭國渠修好了。巴蜀成了天府之國,秦國國力大增!
這段黑色幽默似乎說明:弱小,限制了韓國的想象力!
隨后,韓非仕秦,也成了一段謎案。
有說法認為:韓非到秦,是韓國的安排。
韓又企圖效法當年燕國以蘇秦為間,“弱齊存燕”之法,讓韓非到秦,企圖影響秦國策,忽悠秦王先攻趙伐楚,令秦陷入泥沼。
不論韓非的主張是否是韓王的安排,反正···又沒成!
“配合”的抵抗權術失敗后,當秦真刀真槍來攻韓時,韓國的抵抗也極其“配合”。
前231年,韓感受到秦的威懾,主動示好,把南陽地主動交出。
或許,韓王又是想“交個朋友”,讓秦“伸手不打笑面人”吧。
可是,秦王可不講究這個!
僅僅一年后,當內史騰接手南陽后,二話不說,立馬來攻韓!
韓國僅僅進行了微弱的抵抗后,就城破而亡了!
韓,“天下之樞”,地處秦東出的要沖之地,天然是秦第一個滅國目標。
韓王既已經意識到威脅,卻不立足于抵抗,只是企圖靠權術來擾亂對手,靠主動獻地來討好對手。
只靠權術來擾亂對手,卻不能立足于自強,結局只能是讓自己哭笑不得。
企圖靠卑躬屈膝來延年益壽,最終只會加速自己的滅亡!
請:m.yqtxt.cc
億萬富豪從相親系統開始 第0745章:先滅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