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百九十三章? 紅薯

  實際上,一個男人朝三暮四是很正常的。

  并不是每個男人都如同俊秀才這么翩翩君子,從一而終。

  柳銘淇在做實驗發明的時候,也同樣如此。

  他一開始做出來的肥皂、花香精油、消毒酒精、白糖、大白兔奶糖…等等,現在他一點興趣都沒有了。

  包括是現在賣得很火爆的骨瓷,他也提不起興趣。

  至于賺了多少多少錢,他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感受。

  在這片土地上,最厲害的還是權力。

  只要我大康不倒,那么我有錢沒錢都是差不多的。

  畢竟一個帝國親王如果都過得不滋潤,那不是在打皇帝的臉嗎?

  除了錢之外,其余的一切東西,其實都是唾手可得,因此柳銘淇不大喜歡錢。

  他不是粑粑。

  粑粑除了錢之外,他還能指染權力嗎?

  不能。

  只是稍微叫囂了一下,就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嗯,不信你們看著,粑粑再出來時,一定是五講四美好青年。

  柳銘淇喜歡的還是不斷的發明創造更多的東西。

  或者是發現新的東西。

  比如說,他去年就發現了,今年在持續不斷發展的寶物——紅薯。

  其實按理說來,最早期的紅薯,應該是比較干澀的,不是那么好吃的一種根莖類植物。

  也是經過了千百年的栽培進化,紅薯才能成為了今天這么香甜的食物。

  但杜立峰從宿霧國帶來的紅薯,就已經很接近于現代的口感了。

  或許是在那之前,鳥兒帶來的紅薯根莖,就已經是經過培育后的了吧!

  不管怎么說,這也是一個好事兒,不至于柳銘淇還得培育一二十年,進行各種優化才能推出市場,讓老百姓們種植和食用。

  如若真的如此拖沓,讀者老爺們早就放棄了這本書,那么柳銘淇也只有先滾蛋了。

  紅薯是從去年二月開始栽培,四月正式播種,十月份收割。

  因為杜立峰帶來的紅薯不夠多,種植數量僅僅只有十畝。

  不過這十畝平均畝產都超過了兩千多斤著實是讓景和帝和重臣們興奮不已,直接把它當成了最高級的機密和項目來做。

  還是由于數量的緣故,這一次總的播種面積是四百畝,都選在了皇帝的皇莊之中來種植。

  負責人都是去年有過經驗的裕王府農民,不過他們身邊還有著內務府的人,以及繡衣衛的人。——無論是皇帝還是朝廷,都不允許有半點差錯。

  今年二月開始培育的時候,柳銘淇已經去了鬼門關,現在九月下旬回來,正好差不多再有一段時間就要收割了。

  柳銘淇手里有關于紅薯種植的一切資料。

  他去年就讓人專門去搜集了。

  那些農民不是不懂文化么?

  就讓他們每天口述他們經歷的步驟,以及怎么做的,還有哪些特別的觀察發現。

  然后再由文吏記載下來,加以總結和篩選。

  柳銘淇鼓勵他們積極的去做,還有聚在一起經常討論,交流經驗教訓。

  如果有什么發現,那么他們就會去試著改變。

  別覺得農民就愚昧了。

  在這片土地上的農民,他們對于種植糧食有著天生的嗅覺,是一定能做好的。

  未來的那些各種糧食的產量記錄,不都是我國的農民創造出來的嗎?

  今年他們也按照這個規矩做的。

  所以柳銘淇能看到他們今年的各種培育過程、種植過程等等。

  今年和去年不同的地方很多。

  首先去年是每畝地只有二三十斤的紅薯莖塊,今年裕王府的農民們大膽加到了五十斤每畝。

  這個播種密度是他們經過仔細的討論和研究得來的。

  因為去年二三十斤種子下去之后,田地里還有很多的空余。

  況且柳銘淇跟他們說過,要種出每畝地四千斤,才是初步的成功。

  他們覺得如果不加以改變,那就達不到四千斤的畝產量,便大膽的做了。

  在這一點上,還得感謝柳銘淇。

  柳銘淇告訴他們,可以盡情的發揮自己的想法,不用有任何顧忌,所有的后果他都不追究。

  這些農民都是之前招募的災民、少年團的家人們。

  他們都成為裕王府的死契家丁,所以柳銘淇有絕對的權力決定他們的生死。

  既然小主人都保證了,他們自然是敢于去做。

  當然了,這些人聽從柳銘淇的吩咐的原因,還在于柳銘淇對農業的精通,讓他們這些種了半輩子土地的農民都目瞪口呆。

  柳銘淇給他們講了什么?

  講了什么叫做科學的“育肥”、“養地”。

  講了為什么田地會分為上等田地、中等田地、下等田地等等。

  也告訴了他們田地需要怎么來科學的恢復地力,以及怎么使用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土地的肥力。

  柳銘淇可不是胡扯。

  他堂堂的化學博士,怎么可能不知道化學肥料的作用,怎么可能沒有研究土地相關知識?

  現代獲得知識的途徑實在是太方便了,這也是科技帶來的優勢。

  不說柳銘淇查看土地相關的知識,足夠別人累計上千年的。

  就說看書這方面。

  許多古人一輩子看的書,都沒有一個現代人一天看的書多。

  我說的還是讀書人,不是什么農民伯伯。

  因此,聽到柳銘淇說的這些古往今來,千百年來老百姓、農業專家、科學家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一群老農民聽得是如癡如醉,直把柳銘淇當成了農家的圣人。

  就具體到紅薯來說吧。

  紅薯對于環境的要求很低,基本上除了極寒地帶,它都能生長發育。

  這也是為什么紅薯能成為人類主要食物之一的原因——凡是生長條件太苛刻的糧食作物,基本上都在漫長的歷史上被淘汰了,如今能出現在我們飯桌上的每一種食物,都經過了千百年的辛苦掙扎,才沒有被淘汰掉。

  但是種植紅薯也有很多要求的。

  首先第一點,因為紅薯的產量特別高,所以這肯定是非常傷害土地的。

  這一點和它產量差不多的土豆也是一樣。

  因此想要長期的種植紅薯,就需要對種植紅薯的土地進行一定程度的輪換。

  當然了,單單的輪換是不行的,許多小麥和水稻的土地都是種一年休一年,但種紅薯的土地如果不好好的打理漚肥,第二年照樣不行。

  等一等。

  現代的紅薯種植,好像是沒有什么種一年休一年啊!

  這個就很簡單了。

  因為那個時候有化肥!

  化肥的肥力就代替了土壤本身的肥力,雖然對土壤也有傷害,但這種程度卻是大大的降低了,不然我國糧食怎么可能幾十年都保持穩定增長的?

  但古代不行。

  發明化肥這樣的東西不是不可能,但想要形成量產,那可就太難了,那么多的高科技設備,哪怕只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在這個世界現在都沒辦法做出來。

  不過也不是沒有辦法。

  經過千百年的種植紅薯,老百姓就有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基本上不需要專家所說的什么“古代肥力不夠,必須要一年一輪耕種”。

  方法也簡單,每年十月紅薯收獲之后,農民就要把燒好的草木灰和骨頭磨成的骨粉,全都均勻的灑在地里面。

  這還不算。

  提前一兩個月就要用農家糞便和麥稈一起發酵漚肥,每每等到一個月左右,就可以把這些發酵好的肥料,用犁耕的方式,翻土耕耘之后,再把這些肥料融入深層土壤里面。

  這樣的育肥,收獲之后來一次。

  然后第二年初春二月的時候再來一次,那么紅薯地一年的肥力就足夠了。

  當然了,如果條件允許的話,老百姓可以在紅薯地里面種一點大豆,這也是給土壤育肥的好辦法。

  不過很多窮苦老百姓都沒有這個條件,人家連飯都吃不起了,還種這種效益差收貨少的大豆干什么?

  上面的辦法,是柳銘淇在實際調研考察之中,聽老百姓說的。

  理科生最大的優點就是不偏信。

  柳銘淇把方法告訴了這些老農民之后,讓他們自己去大膽的實驗,看看效果怎么樣再說。

  畢竟皇莊的土地可多得很,別說是四百畝,四萬畝都浪費得起。

  幸運的是,這個辦法一點兒毛病都沒有。

  按照老農民的反饋,今年的紅薯漲勢特別的好,很有可能達到三千斤。

  如若真是這樣的話,那對已經明顯萎靡不振的大康上上下下,絕對是一個無比強悍的強心劑。

  半年多的打仗和戰亂,讓本來因為這幾年災情就困苦的大康,進入了嚴重的衰退預期中。

  倘若沒有很好的恢復發展,大康十年之后能不能恢復盛況都不一定。

  特別是因為打仗而導致許多主要產糧區的被損害,朝廷的存糧早已經不夠,原本能支撐三年的糧食,恐怕也就是一年的量。

  要是明年再來一個前幾年的大災害,比如水災、旱災、蝗災等等,大康的日子真沒法過了!

  但有了紅薯就不一樣!

  只要任何一個人,看到紅薯這么超高的產量之后,都會對未來充滿信心!

  我們中華土地上的老百姓,只要還有一口吃的,那就是最溫順和善的存在!!

  求訂閱!!

哎呦文學網    我在大康的咸魚生活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