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康的咸魚生活 第二十七章? 勝利在望
一般來說,紅薯種植,一畝地需要五十公斤的發芽紅薯根塊。
但是第一次種植,柳銘淇又不是農學出身,當然就不曉得分寸,他能記得大概的間隙和播種密度,已經算是沒丟農村出來的孩子的臉了。
兩百多斤遠道而來的紅薯,加上發芽等等一共有三百多斤,被柳銘淇分成了總共十畝地來播種。
就這小小的十畝地,也被柳銘淇分散在了帝京城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來種植。
他擔心萬一哪個地方的風水成了問題,導致紅薯種植出了問題,那才欲哭無淚。
堂堂一個工科狗、實驗狗,居然擔心到有了迷信的想法!
由此可見少年有多么的緊張紅薯。
這也怪不得柳銘淇。
任何一個知道紅薯功用的人,都會這么視若珍寶的對待。
原本他是用了二十個人來看管照顧,等到后來從蜂窩煤工坊招募來七百零七個半大少年,他又增派了二十人來處理。
實際上照看十畝地,根本要不了那么多人。
但一方面柳銘淇是太過緊張,另一方面也是他想要更多的人從一開始就熟悉種植養護紅薯的過程,培養專業人才,所以才派了那么多人來照看。
今天柳銘淇便來到了城東的紅薯試驗田。
這塊試驗田是東南西北最大的,足足有三畝。
位置就在白糖工坊的里面,靠墻邊兒的位置。
白糖工坊的面積多達三百多畝,如今還在不斷的往外擴展,分幾畝出來是輕而易舉的事兒。
雖然大家覺得很奇怪,不知道小王爺要搞什么玩意兒,可見識到了柳銘淇神奇的裕王府眾人,從來都不懷疑他的能力。
即便看得出來這是在種植農作物,那他們也覺得,這肯定是不同尋常的農作物。
看著一片翠綠的紅薯葉子鋪滿了整片土地,枝繁葉茂長得很好的樣子,柳銘淇心情就很愉悅。
“可以收成了嗎?”柳銘淇問侍立一旁的小主管道。
小主管名叫于征,本來也是裕王府里面的家生子,雖然為人不大聰明,但卻很踏實,做事情很認真,于是田大總管便選了他來為柳銘淇種植紅薯。
于征聞言點頭又搖頭:“有些地方長出的紅薯已經很大了,但有些地方卻還差點火候,老農民的意思是再等一等,不差這點時間。”
為了種好紅薯,裕王府特意的聘請了不少的老農民,專門做種植的指導。
別看他們沒有文化,但是和種地打了一輩子的交道,他們的經驗教訓非常重要。
于征也沒有虧待他們,每人每個月給五兩銀子的工錢,超過了大部分的農民,比他們自己種田要劃算許多。
所以這群老農民干脆把自己的土地交給兒女們來打理,自己一天到晚都帶著裕王府的人泡在田里。
現在柳銘淇見到的生長旺盛的紅薯地,就有他們的很大功勞。
術業有專攻,雖然新時代的老百姓們你種植田地再好,都比不上人家金融行業的動動手指頭,但在這個古代,有經驗的老農民們,從來都是瑰寶!
只不過是統治者們很少重視罷了。
別說是古代,就是現代,不是有那些包了幾千畝、上萬畝土地種植糧食的糧食大戶嗎?
他們給普通工人的錢是一年三萬,但是有經驗有能力的老農民們,一年能拿十萬以上。
這就是人家在靠本事吃飯!
所以古代的老農民,一樣能如此。
他們生性還要淳樸一些,拿了這么多錢,當然是拼了命的給你東家干活兒,不可能偷懶。
少年是農村長大的,但因為一心讀書,對于種植的細節并不知道,但他曉得,紅薯肯定是冬季之前就收獲了的。
為什么?
因為每年秋末的時候,鄉親們都會挖窖來儲存紅薯。
現在已經是九月份了,頂多再過一個月,紅薯也就能收獲。
不過少年現在的心也是癢癢的。
他問道,“老于,這塊地里有沒有長大成熟的紅薯呀?”
“有。”
于征指著一塊兒地方道,“那里已經有一大片的紅薯成熟了,個子有這么大!”
他比劃出來的大概比黃瓜大一些,卻和柳銘淇熟知的那種烤紅薯要小太多了。
或者是農民伯伯多年精心耕種育種之后,所以后世才越長越好了?
少年心中這么猜測道。
“嗯,你給我摘兩個過來,待會兒混在燒火的柴灶草木灰里面悶一個時辰,然后拿來給我吃。”少年有些迫不及待的下令道。
“是!”
于征沒有多問,趕緊叫旁邊的人去采摘。
“其余的幾塊地漲勢也非常好。”柳銘淇往旁邊走,于征也跟著匯報道:“老農民們估算了一下,大概一畝地能收獲五六百斤以上,這可是非常高的產量了。”
“呵呵。”
柳銘淇不屑和他爭論。
但于征還是聽出了自家小主人的不屑意味。
他心里有些奇怪,以為小主人是懷疑能不能產量達到五六百斤。
畢竟現在這個時代,產量最高的水稻在江南膏肥之地是畝產三百八十斤左右,兩湖地區的魚米之鄉,差不多也能達到這個數目。
這就是最高了。
尋常地方比如甘肅、貴州、西康等地,畝產量不會超過兩百五十斤。
小麥的產量還要減少三分之一,因為小麥種植不易,外加北方一年就種一季的小麥,比不上南方的浙江、兩湖、廣東等地種植兩季的水稻。
正因為這些地方是水稻要收獲兩季,所以朝廷的稅賦才是一年分為夏賦和秋賦。
倘若紅薯這種可以吃的東西,一年下來能有個五六百斤的收成,絕對是一個非常大的收獲。
難怪小主人不相信了,如果不是自己一天到晚的守在這里,和老農民們仔細的揣摩和探討查看,也不會相信紅薯能有這么大的產量。
等到收獲的時候,再請小主人來看,他就會清楚我不是在夸大其詞了。
于征心里剛剛這么想著,柳銘淇就道:“收獲之前,一定要告訴我,不能私自收獲,而且基本上等到全部可以收割的時候再告訴我,明白嗎?”
“是!”
果然還是不相信啊。
有點郁悶的于征,完全想不到,柳銘淇的不屑,根本就不是覺得五六百斤太多了!
而是覺得太少了!
袁爺爺最后把水稻搞到了一畝多少公斤,柳銘淇不曉得,因為他穿越的時候,九十多歲的袁爺爺還在繼續拼搏,繼續爆表沖擊。
但是紅薯的產量基本上是固定了的。
按照地域氣候的不同,紅薯播種的季節也不同,那些小說書里面都寫紅薯統一收獲時間,那是錯的。
春天播種的紅薯因為生長周期長一點,營養充足一點,所以通常能達到一畝五千斤到七千斤,培養精細的、土地肥沃的,偶爾有能突破一萬斤的,但那都不是常態,也無法推廣。
夏天播種的紅薯生長周期短,產量就會下降一些,但最少也有四千斤,最多能達到五千斤。
這是什么概念?
就拿之前的水稻來說,江南最好的田地也不過畝產三百八十斤,而一年他們能加緊種植兩季,年產量不過是七百多斤。
春種紅薯稍微努力一點,基本上就能達到水稻產量的十倍!小麥產量的十幾倍!!
而且最關鍵的是,紅薯的種植土地根本沒有那么挑剔,缺水的沙地都能種植,那些砂巖山上同樣能種植。
凡是水稻和小麥看不上眼的土地,基本上就沒有紅薯不能種的!
偏遠山區的人,就靠著紅薯才能繁衍生機的。
這是什么概念?
這就農作物界的老黃牛!
不挑吃、不嬌氣、產量多、一身都是寶!!
只要紅薯推廣了出去,哪怕只能出產四五千斤,也相當于耕種土地增加八倍左右!
現代人說紅薯吃了脹氣、愛打屁等等缺點,不喜歡,但古代人還挑什么挑?
能使勁兒吃飽的食物,能讓一家人不挨餓的食物,這就是天賜的寶貝呀!
我大清不就是因為有了紅薯、土豆和玉米,尤其是紅薯打頭之后,人口才從明末的四千萬,一下子暴漲到了五億嗎?
要不是太平天國、捻軍等等作亂,使得長江以南的人口減少了一億多,到了清朝滅亡時,我國人口能暴漲到六七億。
清朝可不富裕,他們根本不懂得做生意,需要供養的旗人數量眾多,海外貿易也非常差,比起明朝都差得遠,更別說和我大宋比較了。
他們憑什么養活這么多人口?
不就是因為有了這些高產量的農作物支撐嘛!
清朝時期,甘肅、陜西、四川、貴州、云南、廣西等地,就是因為紅薯這些的種植,才漸漸變得人口多了的。
不然在歷史上很多時期,這些省份的人口加起來,都沒有江南三省多。
紅薯真正產量的這個秘密,目前只有柳銘淇才曉得。
他忍住了去點醒于征的沖動。
這種驚駭不應該用在他們的身上,而是要用在皇上和朝廷大佬們的身上。
柳銘淇很是期待,在他們看到紅薯的收成之后,會是怎么樣一個表情?
注:《漢書·食貨志》引用戰國李悝的原話:“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畝)歲收一石半。”畝數和產糧換算,大概相當于如今的畝產量126斤上下。
宋仁宗時,范仲淹在奏議《答手詔條陳十事》中說:“臣知蘇州,田出稅者三萬四千頃,中稔之利,每畝得米二石至三石。”畝數和產糧換算,大概相當于如今的畝產量360斤上下。
有書說,清朝水稻畝產量達到了接近900斤,那是因為他們算的一年種植2季,加在一起的。不過清朝450斤畝產量還是不錯了。
我在大康的咸魚生活 第二十七章? 勝利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