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明1158 一千一百七十七 向江南發起經濟進軍
林景春的公告結束之后,沒多久,明國設置在泉州、廣州的州政府、縣政府和村鄉農會組織者們全面抵達。
他們抵達之后,就開始按照明國的方式重新架構泉州和廣州的治理體系,對泉州和廣州進行全面的變革,使得這兩個州真正歸屬于明國。
時間一長,商人們心里也明白了,明國是來真的,是要從他們身上割肉來吃。
臨安朝廷是靠不住了,打又打不過,吵也吵不過,難道就要這樣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利益被明國吞吃殆盡?
一群人聚在一起,有人提出要搞經濟戰爭,把他們掌握的市面上的必須生活物資囤積起來,拉高價格,引發市面恐慌,給明國人找麻煩。
比如糧食,比如蔬果,比如食鹽等等,都可以搞起來價格,搞經濟戰爭,威脅明國人。
如此一來,明國人一定手忙腳亂,為了穩住局面,一定會向他們妥協。
這些人自信滿滿的提出建議。
然后就發現其他人用看傻子的眼神看著他們。
“你以為明軍手上的刀和火炮是干什么用的?”
“啊?”
“咱們有外援嗎?咱們有大軍嗎?有人能和咱們里應外合嗎?什么都沒有,等會人家說他們的明律里頭有相關律法,把咱們一網打盡,怎么辦?能怎么辦?嗯?你是能打過那些明軍是嗎?”
“這”
“人家明明白白的駐軍在這里,明明白白的告訴你別動小心思,你要是稍微做點什么,他們立刻就能把軍隊派下來,你信不信?”
“啊這”
提出建議的自大蠢貨們沉默了。
反對這愚蠢建議的明智人也沉默了一陣子。
良久,一個頭發花白的老家伙長長嘆了口氣。
“老話說強龍不壓地頭蛇,現在這強龍,強的是有點過了分了,讓咱們一點辦法都沒有連上頭的靠山都給打服了,現在可以說是明國走狗了,我們這些商人,又怎么能反抗呢?”
一群大商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紛紛露出了無奈而又郁悶的表情。
這一次,商人們因為畏懼明軍的武力,所以沒有達成共識,只是打算走一步看一步。
要是明國只是沖著關稅來的,那么大家也就忍一時風平浪靜了,就當多出一點錢保個平安。
若他們不是沖著關稅來的,商人們也絕對不會坐以待斃,南宋是靠不住了,那么只能靠自己。
實在不行,那就大家一起潤南洋,潤的遠遠的,讓明軍拿他們沒有任何辦法。
當然,逃跑的話,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生活,絕對算不上是什么好事,能夠留下來繼續做生意發財,他們當然更加樂意,現在就是要看明國到底會不會給他們這個機會。
而事實證明,講究社會革命和經濟命脈公有制國營化的明國和他們這些私人到了極點的經濟體是全然不可能相容的。
明國壓根兒就沒有打算和他們妥協、虛與委蛇。
雙方實力差距太大,他們最大的依仗南宋也被廢掉了,現在只是大明爸爸的一條狗。
舉目四望,東亞我最強,天下我最大。
一群商人在沒有外部強權援助的情況下試圖用自己的商業手段和國家強力機器對抗,這不是找死嗎?
不趁這個機會把他們吞吃殆盡,還要等到什么時候?
林景春一聲令下,大明財政部下轄各部門精銳齊出,一起向江南發起經濟進軍。
第一步,先把這次戰爭帶來的戰爭紅利吃干抹凈,主要針對目標就是趙宋皇室子弟們所擁有的那些財產,要全部接替掌控。
這是一場火力戰爭之后的經濟戰爭,主要出動“大軍”展開進攻的是財政部麾下的“精兵猛將”們。
他們磨刀霍霍,早就對江南國的優質資產垂涎三尺了。
明國財政部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的確可以說是朝廷各大部門里面排行前幾的巨無霸部門,官員吏員數量很多,管控范圍很大,權力和影響也非常大,于是財政部掌門人林景春的地位也是水漲船高。
公有制經濟占據國家經濟主要地位這一點是明國的立身之本,打從中都總務局時期開始,就是這樣規定的。
所以這些年隨著明國國力的增長,財政部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控制的國營產業也越來越多。
財政部下轄的國營商業機構都是司局級的部門編制,每一個編制部門都有自己對應的工作門類,專業化程度很高。
比如負責全國所有礦藏資源保管和負責勘探的礦產總局。
比如主管全國所有河流、山川及其木料、石料等等珍貴資源管理的山海池澤總局。
比如主要負責
鋼鐵與其他合金冶煉生產、主管全大明所有地方設立的鋼鐵冶煉工場的鋼鐵總局。
還有主要負責農具方面的,負責全大明所有的農具制造工場以及發售店鋪的農具司。
有主要負責全國鹽場管理和食鹽發售店鋪管理,還有對南宋私鹽販售進行管理的鹽司。
有主要負責糧食收集、儲存和發售的米糧總局。
有主要負責農業用牲畜的飼養、培育和發售的牲畜司。
有負責對冰塊、食糖相關工場進行管理,還有對相關產品負責制作和發售的水冰司。
有對全國所有的肥料工場進行生產管理,并且負責發售的肥料司。
也有對全國所有絲綢、絹布、棉布等等相關產品從原料到發售等一系列過程全盤把控的織造總局。
等等等等。
主要突出一個從原材料到最終成品發售向市場的一條龍。
他們與工部、農部等主抓生產的部門密切合作,數年時間內打造出了一個相當嚴密且運轉嚴謹的明國國營經濟體系,將明國的經濟命脈牢牢抓在了手里。
而且還有進一步深化對國民經濟進行全面把控的趨勢。
這一點幾乎成為了財政部默認的慣例。
不過公有制經濟倒也不是非得全部抓在手里才好。
洪武四年、五年間,針對財政部控制的國營產業規模越發龐大的情況下,蘇詠霖對財政部提出過一些意見。
他的想法就是和現在主要放給民營的餐飲行業一樣,一些不那么重要的行業并不需要國家親自出手經營,國家只要設定一個標準管起來就好了,沒必要做的那么到位。
而且就算想做到位,真的就能做到位嗎?